三国时期名人,你最佩服哪一位皇上(最敬佩的三国人物)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只服司马懿,隐忍一生,至七十一岁高龄发动高平陵之变才做执刀人。此等手段古今中外只有德川家康可以与之媲美,此二人真正的人生赢家。下面我们看看司马仲达的生平简介。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曹操出身“赘阉遗丑”,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其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
不管小心求证,只管大胆胡说。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是三国演义的开场白,而我最佩服的一位却在《三国演义》《三国志》都没有出场,和被记载的人。医圣张仲景。
张机,张仲景。本是南阳一大族。人口有两三百人,不到十年间,就因为疾病死去了十之七八。于是老张励志解决这人家疾苦。
《伤寒杂病论》就此诞生。《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记逾千家。邻国日本自康平年间(相当于我国宋朝)以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也有近二百家。此外,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及推动。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不仅如此,还有我们过年过节必吃的饺子,也是他老人家发明的。而今年疫情期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可以说是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部书也被认为是专门对付瘟疫传染病的克星。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最受人们敬佩及喜爱的主要人物,足智多谋决胜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掺杂了作者的主观虚构,是为小说的表达效果而臆造。其实,真实的诸葛亮也非同常人。下面我将通过三篇文章,从另一个侧面对诸葛亮再作了解。
第一篇:魏晋时期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隆中对》。《三国志》是一部史书,里面描写的基本上都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先看三顾茅庐的成语故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再听诸葛亮三分定天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后来的战事走向正如诸葛亮所言,只是缺少成功的主要因素——天时,使得霸业未成。
第二篇:《出师表》。
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精心治理蜀中,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蜀汉经济境兴旺,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全国兴复汉室之夙愿,诸葛亮于公元227年(建兴五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魏都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出师表》与其说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不如看成是一篇言辞肯切的劝勉书,可谓情真意切忠心耿耿。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第三篇:诸葛亮的《诚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三篇文章,我们看到了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是他的军事家的谋略、政治家的才干和长者的风范,千百年来百姓喜乐见、经典永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