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名字,藏着多少学问和时代印记?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在人们还未出生之前,或是懵懵懂懂的时候,就从父母或长辈那里接过属于自己的名字。这个名字里有祝福、情感和期盼,跟随人的一生,成就未来的自己。

起名是中国人一生中的大事,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现代的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时,不但要翻字典,甚至要翻康熙字典,不但要看四书五经,还要看楚辞唐诗,这一点古人也一样,更是要寻经据典,古人云:“赐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好名。”

但古人的名字是极为复杂的,由姓、氏、名、字、号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姓”“氏”和我们现在理解的不同——女人称姓,男人称氏,这种用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那个时候,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而“姓”字的本意就是指女人生的子女,表示家族血缘关系,所以,一些古老的姓如姬、姜、姚、妘、妫、姒、嬴等,都带女字旁,表示他们都来自同一个部落,都是同一个姓,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后来,随着部落人数的增多、自然分裂,就有了氏的称号,指从一个大姓中分出来许多小分支,代表着族群或种族。在古代,只有族长和贵族有姓氏,普通百姓都以职业相互称呼,如庖丁,就是名字叫丁的厨师。只有当百姓为族人做了贡献,分到封地,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所以,直到今天,每当自己的姓名被喊到时,总会有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到了秦汉时期,姓与氏被统一,才成为了同一个意思。

母系社会时,同一个母亲所生的子女都是同姓。

“名”,是古代人在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或家中身份尊贵的长辈给起的,是长辈称呼晚辈时所用。按照古人的习惯,孩子在三个月到十岁期间,要起“小名”。而起小名看似有鄙俗性和随意性,但其中有诸多讲究、很多故事和对晚辈的殷切期望。如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瞒”“吉利”。东晋末年的大诗人谢灵运出生旬日,便被送到杜冶家哺养,至15岁方归本籍,故小名“客儿”。“娥狗”是汉高后吕雉的小名。“犬子”是司马相如的小名。除此之外,小名还体现重男轻女,如“招弟”,是生了女儿,还想生儿子的意思。

“奴”字也是古人最钟爱的小名,兴盛于两晋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如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小名“官奴”,李白的第一个千金,因出生时皓月当空,银光满地,取名为“明月奴”,等等。待孩子长到十岁以后,就得起正式的名字,“训名”。但这个名字在古人交际中很少被直呼,甚至是一种避讳,只有帝王、或者极为亲近的长辈才会称呼名字。比如在《三国》中,曹操叫刘备是玄德,刘备叫曹操都称曹丞相。

按照古人的习惯,孩子在三个月到十岁期间,要起“小名”。

“字”,是古人在成年时取的,即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时,由长辈取字,用于朋友之间的称呼。比如屈原(名平)、项羽(名籍)、罗贯中(名本)等等,皆是呼其字,不呼其名,了解其名的也不多。而且“名”与“字”在文化产生的早期,一般只有贵族才会能拥有,象征身份,毕竟当时只有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政治权力,更注重礼仪规范。

另外,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关系的:一是“名”和“字”的意义相近或相同。如杜甫,字子美。“甫”是形容男子英俊杰出。“子”是对别人的尊称,“子美”是说这个人很俊美,意同“甫”。诸葛亮,字孔明,“孔”为大的意思,“明”指亮光,合意为极亮,很亮,也没有变化。二是“名”和“字”意思相反。如朱熹,字元晦,“熹”是火光的意思,“晦”指昏暗不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字退之,愈和退,反意。三是“名”与“字”意思相顺承、互为因果或解释名,比如赵云,字子龙。“云”《易经》中有,云从龙,风从虎。意思是龙出来的时候总伴着云,虎出来的时候总带着风。所以赵云,名云,字子龙,互为补充。明代名臣于谦,字延益,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字就是名的延续和递进。等等。

还有一些“字”表示身份和位次。最常见的是“伯仲叔季”。如三国孙坚的四个儿子,伯符(孙策)、仲谋(孙权)、叔弼(孙翊)、季佐(孙匡),一看,老大老二一目了然。

孙坚的四个儿子:伯符、仲谋、叔弼、季佐。

“号”,就更自由了,一般是文人雅士们自己起的,没有了“名”和“字”讲究的太多规矩,却可以把个人的经历、情趣、心愿等人生追求都充分地表达出来,还可以随时改。如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里就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如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是他被贬至黄州东坡,想起白居易被贬时也是居于一个叫东坡的地方,故因而自称。

当然,古人起名也会受到时代、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且从不同时代的名字中还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社会文化、时尚风气和审美观念的不同。

如商代凭借对星宿的崇拜,商代人名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天干,如成汤,名天乙。

商代凭借对星宿的崇拜,商代人名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天干。

到了周代,这种起名方式仍然流行,不仅取天干字,还取地支字,如以午、申、寅等字起名,还有用四季名称、月亮,霜、雪等字起名的,如楚王熊严有四子,其中老大和老二分别叫伯霜、仲雪。周朝的申繻还提出起名的五个原则和六条禁忌,即“五法六忌”,是当时周人在取名上总结出的一些规律。而且周人起名也基本上是遵循这个原则。

所谓“五法”,分别是:1.信法:以孩子出生时的实际情况及特征取名。如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名为李耳,因为出生时耳朵特别大。包拯,小名“三黑”。2.义法:以祥瑞和美好的德性取名。3.象法:以身体某部位像自然界某物取名。如孔子,出生时头的形状很像泥鳅山,起名丘。4.假法:借用世间万物的名字来取名。5.类法:以和其父相类相关的事取名。

所谓“六忌”是不能用国名、官名、山川名、隐疾名、牲畜名和器币名

周人起名也基本上是遵循“五法六忌”原则。

秦朝,人们在经历动荡之后终于迎来大一统,名字里就含有了健康长寿、国富民强的愿望。其中最流行的名字是“婴”,老子说,“复归于婴儿”,是希望孩子的生命与春天一样,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汉朝,取名一方面承袭周、秦以来的取名方式,以动物、山水、植物为主。如汉武帝刘彻之前的名字就叫刘彘(猪)。另一方面以“国”为名,希望日后能效忠国家。如汉武帝时期名将韩安国,开拓河西的名将赵充国等。以扫灭匈奴为名,如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疆。还有以武、勇、雄、霸、胜、兴、奋、广为名,如李广、王霸、班勇等人。这些汉朝人在自己名字的激励和影响下在抗击外敌、开疆拓土的战场上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另外还有像延年、千秋、彭祖这类的名字也很常见,期望孩子长命百岁。西汉名将霍去病,愿望是没有疾病,但还是因病早逝了。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道教、佛教的空前繁荣活跃,人们起名与宗教的关系更为紧密;又由于人们经历太多战火、太多苦难,精神上开始寻求自由解放,于是一些名仕有的登上了南山,有的走进竹林,聊着老庄思想,忠于玄学清谈,他们的名字开始大放异彩。如竹林七贤的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再如郦道元、张僧繇等等。除此之外,还有独特之处,就是取名都喜欢带个“之”字,如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书法家王羲之的几个兄弟,王允之、王胡之、王兴之,以及他的儿子,王徽之、王凝之、王献之都是如此,这里不但有大家族的讲究——同一辈中都会用同一个字,而且以规定家族几代人的“字辈”,这种惯例,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

同一辈中都会用同一个字,这种惯例,一直到今天还在延续。

唐朝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佛儒道三教并行,文学也很昌盛,所以取名比较讲究,强调立意,如房玄龄、张昌宗、颜师古、薛仁贵、狄仁杰,等等。唐代官员贺知章的名字取自《周易·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摩诘是佛教里的一个菩萨名“维摩诘”。王维以摩诘为字,也是当时的顶尖潮流。

宋朝建立之初,从五代过来的大批名臣将帅,经历了只讲军功的尚武时代,所以他们名字大都比较直白有力,如石守信、高怀德、韩崇业、郭从义、李洪信、李洪义、武行德、杨承信、冯继业、李继勋等。但建国后不久,便确立了崇尚文治的大格局,读书人多了,文人地位高了,人们开始崇尚文化,注重修养,精神风貌,审美情趣,所以在最“文”的朝代,名字中文化的“含金量”自然也是最高的。如包拯,字希仁,名字意宣言美德。苏门父子荣光无限,苏洵在给儿子起名时。苏轼,“轼”是古代马车上的扶手。苏辙,“辙”,是马车留下的轱辘印。轼与辙,一个车厢前面用作扶手,一个马车行走留下的印迹,亦步亦趋,就像苏轼苏辙的兄弟情深。而且这两位兄弟也确实是相伴前行,相互扶持,最终化险为夷。

古人流行的“字”和“号”直到辛亥革命以前,依旧很兴盛。但到了辛亥革命以后,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新文化、新思潮的兴起,“字”“号”被视为了封建传统,逐渐被人们摒弃,只用名字,一直延续至今。

“五四”运动爆发,新文化、新思潮的兴起,“字”“号”逐渐被人们摒弃。

民国时期,女子取名多出自《诗经》,认为有时代的诗意。如林徽因,“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男子取名多出于楚辞,如南怀瑾,怀瑾就是他本名。《九章·怀沙》有一句:“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意思是美玉怀手中,再穷也不失志。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几次重大政治运动、社会变革,名字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此时50后,60后,70后来,80后的人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一下。

建国初期(1949-1950)最流行的如某解放、某建国、某南下;抗美援朝时期(1951-1953),如某卫国、某卫平、某援朝等;五十年代中期(1954-1957):某建设,某和平、某建强;大跃进年代(1958-1959):某跃进、某胜天、某超英;六十年代(1963-1965):某志农、某学雷、某学锋;七十年代(1966-1976):某文革、某要武、某红卫;八十年代:某振兴、某跃华、某富旺、某文明;跨世纪:某千禧、某翔,等等。

以上这些名字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能感觉到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社会文化,精神风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变化?

如今名字合二为一,没有了古代的那些规矩,起名似乎也简单了不少。但名字里依旧蕴涵丰富,有千年的文化基因,有家族观念的传递,有父母美好的期望,又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审美的变化,也将表现出更新的时代精神、特色、印记和意义。当读懂自己的名字时,可以看清父辈的期待,感受自己的责任,从而决定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END

编辑丨果然

图片丨网络

东方财经杂志 东方文化杂志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东方文化杂志(ID:dfwh_hk)

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