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姓氏溯源之刍论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一、前言

  浩瀚的宇宙中,人类总是停不下追寻自身起源与探求着世界终极的步伐。在源远流长的中华史上,每一个中国人,不论他身在何方,飘泊何处,无论是贫穷与富有,总希望生前能荣归故里、死后能落叶归根。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以及认同感。

  数千年来,各个家族、姓氏的繁衍迁徙,悲欢聚散,记录着中华民族祖祖辈辈感人至深的创业历程,折射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之光。“姓氏”,这个昭示着人类血缘与亲族关系的图腾,是每个家族和氏族文化独特的徽记。通过对每个姓氏进行详细地分析与研究,我们能深入地了解每一个血缘亲族的起源、分支、迁徙及繁衍的历史。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也曾形成过许许多多的名门望族、显赫世家。在这些名门世家中,诸葛家族以其“刚正忠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气节为世人所尊敬。为了对这个家族的起源、生息与繁衍的历史有更好地了解,我们将对“诸葛”这个姓氏的起源、形成及发展进行浅显地探讨,以咨抛砖引玉。

二、诸葛氏得姓之由

  关于诸葛氏得姓之由, 历来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执有不同的说法的研究者比比皆是。然综其所述,大体可以归纳者有三:

  其一是“诸葛”之姓为“詹葛”之误,此说法见《世本》卷三《氏姓篇》。其书曰:

  “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

其“詹葛”又作“瞻葛”,该书举例证云:“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 而考诸史籍,先秦《世本》所说“瞻葛祁”只是孤证,郑樵《通志·氏族略》引《世本》却无“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之语。且在语音上将“瞻葛”误读成“诸葛”,而如果仅仅当成地方方言上的差异,确实有点“差之毫厘,缪以千里”的感觉。况后人对此也颇感怀疑,《英贤传》作者贾执就“以语讹之言为不然”(据张澎《姓氏寻源》)。

  其二是由于诸葛氏祖籍山东琅琊诸县, 后从琅琊诸县迁至古齐地阳都城南之葛坡. 故由此而得“诸葛”之姓, 此种说法见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所引之《吴书》. 裴注之引《吴书》曰:

  “(诸葛瑾)其先葛氏, 本琅琊诸县人, 后徒阳都. 阳都先有姓葛者, 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

  裴注之注引《吴书》的作者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人,少好学,能属文,“又性精确”, 曾在三国孙吴朝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郎、博土祭酒、侍中等职,领修吴国国史,撰有《吴书》二十五卷。此书已佚,此条文字为《三国志》裴注之注、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品藻》、陈延炜《姓氏考略》等书所采信。且诸葛家族为当时名门高第、家族显赫,名重一时。而韦昭是在诸葛恪辅政期间,被其表为太史令,受命撰修当朝国史,是为当代人修当代史,因此应对“诸葛”姓氏的来源把握应更为确切可信。

  其三也同出自《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所注.其引应劭之《风俗通》曰:

  “葛婴为陈涉将军,有功而诛,孝文帝追录,封其子孙诸县候。”

故后世葛氏子孙便以“诸葛”为姓。《风俗通》一书为东汉应劭所著,此书在保存两汉“物类名号”方面有相当的史料价值,但由于作此书的宗旨是用正统思想来整齐风俗,所记之事要“该之于义理”,这又不能不使某些内容的严谨确凿度大大折扣。且考诸史料,查遍《史记•惠景间候者年表》和《汉书》等诸表,汉文帝所封的异姓候之中,并无葛婴之名。但在封候之列的却有一位叫郭蒙,汉初被封为东武贞候。其封地东武县与诸县虽同属琅琊郡(隋以后并为一县,即今诸城市),但相距有30多里。在此地方言中,“葛”与“郭”两字发音相同,“蒙”、“婴”不分。故“葛婴”之名疑为“郭蒙”之误。

  此三种说法虽然在诸葛姓氏的得名之途径上有不同的见解,但追本溯源,却毫无例外地认为诸葛姓氏源于先古之时的葛天氏、始于夏商之间的诸候葛伯。为了更好地了解诸葛姓氏的起源、形成及发展,我们下面将着重从血缘上及地缘上来加以探讨这个家族之所以会以诸葛为姓的真实原因。

三、古葛地与葛天氏

  上古之时,宁陵(河南宁陵县)叫葛,此地名源于一种植物名—葛。按《本草纲目》和《河南省志•植物志》载:

  “葛,别名野葛、葛藤和葛条。豆科落叶缠绕植物,三出复叶,总状花序,花,花冠蝶形。”

葛对于古时先民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其花、根不仅可以果腹,还可以入药,具有退热生津、杀毒止泻之功效。茎皮可以纺织成衣,有遮风御寒之作用。其种子可以食用、榨油。故古人对葛极为膜拜,并以葛为荣,特以“葛”为地名。此为古葛地之来历。

最早生活在葛地的上古先民为葛天氏部落,大约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他们在其首领葛天氏的带领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据《五礼通考》记载:“五帝之前无帝号,有国者不称国,惟以名为氏。”故葛天氏虽称“氏”, 但实为“三皇”之一的君主,他不仅大力提高族人的生活健康水平,还草创了一系列的道德规范—礼。使葛天氏时成为古人所称颂的“理想之世,”。故《史记•司马相如传》曰:

  “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

  在这种完美和谐的人与自然的生存环境中,先人们还创制了“葛天氏之乐(又叫《牛尾歌》)” 。对于葛天氏之乐,《吕氏春秋》记载最为详细,《吕氏春秋·古乐篇》云: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经后人考证,远古的葛天氏之乐为我国音乐、舞蹈、诗歌诸方面的总源,因而葛天氏亦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

  “葛天氏”也成为“葛”姓之源。葛洪《抱朴子外篇》卷四《自述》第五十一云:

  “抱朴子者,姓葛,名洪,字稚川,丹阳句容人也。其先葛天氏,盖古之有天下者也;后降为列国,因以为姓焉。”

据应劭《风俗通》云:“葛,古葛天氏之裔。”,《姓氏考略》:“葛,古葛天氏之后。”,《百家姓姓氏溯源》:“葛姓源于葛天氏。”另据《葛姓史歌》载:

“我祖葛天氏,化民自信行;八阕牛尾歌,纯朴和谐境。后裔有葛伯,葛地建都城。”

还有《葛姓宗祠通用联》曰:“望出梁郡,源自葛天。”, 这些历代的文献资料都证明,葛天氏、葛天氏部族和葛姓之间有着脉络清晰的血缘相承、地缘相因的关系。

四、葛国与诸候葛伯

  葛姓的祖源地为葛国。夏时有小国名葛,其地在河南宁陵县附近,据杨伯峻注《孟子》曰:

  “葛,古国名,赢姓,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县北十五里。”

  战国时期,葛国不存,为魏国所有。故郦道元《水经注·水》云:

  “水以东径葛城北,故葛伯之国也…葛于六国属魏,魏襄王以封公子无咎号信陵君。其地葛乡,即是城也,在宁陵县西十里。”

  由此可见,古葛国都城应在今河南宁陵县北附近。古葛伯国地近葛乡,亦在宁陵县北,据《宁陵县志•古迹》:“葛城,在县北十五里,古葛伯国。”。《河南通志》:“宁陵,夏葛伯国。” 此为古之葛地。古葛伯城为葛伯之封地,史书记载:虞帝时,禹受命治水。荐伯益为副手。伯益随禹治水十三,左准绳、右规矩、定山川、图博物、察民俗,著《山海经》十八篇。因治水之功,禹把伯益定为接班人,预禅位于他。但伯益谦而不就,避于箕山之下,禹子启继位,封伯益子飞廉为葛国伯爵,此为葛封国之始。

  葛国在夏商代均为三等爵位——伯诸候国,由于其以“葛”为国名,且封为“伯爵“,因而后人亦称葛伯。他的封国地近亳,亳即今之河南省商丘市,而葛亳两地相近的史证源于《孟子•滕文公下》:

  “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汤又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酒食稻者而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予以肉饷,杀而夺之。《书》曰:‘葛伯仇饷’,以之谓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汤始征自葛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

从上述史料分析,汤之青壮年到葛地种地,年老体弱者往地里送饭,葛与亳比邻,应相距不远。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

  “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汤都也。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为景亳,汤所盟地,因景山为名。河南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汤即位都南亳后徙西亳也。”

通过亳与葛相邻的关系分析,并从夏商时期中心区域地图来看,位于河南商丘市(古亳,汤都也)之西北的宁陵县,即古之葛地,为夏时葛伯的封国无疑。

葛国在夏初时国力强盛,疆域广袤。其北至定陶,南到戈(今太康),西至老丘(今开封),东至虞(今芒砀)。而到夏末之时,国力开始衰弱,后因“葛伯不祀”之事,为商汤所灭。据《史记•殷本纪》载:“汤征诸候,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后据《通志•氏族略•以国爵为氏》曰:

“葛伯氏,赢姓,夏时诸候,为商所灭,子孙以国爵为氏。”

  《元和姓篡》和《姓氏考略》均云:

“葛伯,夏诸候,为商所灭,子孙因以为氏。”

  由此可见,商汤灭葛后,葛氏的子子孙孙兴灭国,以国为姓,并奉葛伯飞廉为葛姓始祖。

五、诸葛氏及南阳诸葛家族

  祖籍山东琅琊诸县的葛氏后人, 由于连年战乱以及残酷的自然生存环境,被迫从琅琊诸县迁至古齐地阳都城南之葛坡. 后为了与当地已有的葛姓居民区分开来,便以“诸葛”为姓。此种说法见于《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裴松之注所引之《吴书》,裴注之引《吴书》曰》

  “(诸葛瑾)其先葛氏, 本琅琊诸县人, 后徒阳都. 阳都先有姓葛者, 时人谓之诸葛,因之为氏。”

在这片民风古朴、敦厚,方圆不到五十里的土地上,诸葛族人们勤苦劳作、繁衍生息。迁居阳都的诸葛氏从诸葛丰开始传到第八代, 到东汉桓帝年间, 其中后代中出现了一位名叫诸葛珪的人。根据历代泰山志书记载其曾为梁父尉,如乾隆间唐仲冕著《岱览》 引《蜀志》云:“(诸葛亮)父为梁父尉,寻迁泰山郡氶。” 又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 “父珪, 字君贡, 汉末时为泰山县氶。”至汉献帝中平二年(公元191年),此年11月,青州黄巾军30万进攻泰山郡。作为泰山县氶的诸葛珪日夜操劳,且饮食不佳,就在此年末,诸葛珪一病不起,转过年来的正月,竟不治而逝。不久,诸葛亮的母亲章氏也相继而亡,《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仅云:“亮早孤。” 不及其母事。张澍辑《诸葛亮集》引《诸葛氏谱》谓“珪与妻章氏相继卒,三子俱叔父玄抚养。”

  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及文学家诸葛亮便诞生在这一古老的土地上,在其十一岁左右,父母便双双亡故,为其叔叔诸葛玄所扶养。据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相,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

  公元207年,刘备在徐庶的推荐下,亲自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住的草庐,垦请诸葛亮出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顾茅庐”。在诸葛亮的尽心竭力地辅佐之下,刘备在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诸葛亮也官拜蜀汉丞相。后“鞠躬尽瘁”地辅佐后主刘禅,五出祁山,“深入不毛”,南定南中,最后病逝于汉中五丈原。

  在魏、蜀、吴三国中,除诸葛亮相蜀、其弟诸葛均在蜀也官至长水校尉外,其兄诸葛瑾佐吴,其族弟诸葛诞佐魏;而三人之后代也分仕三国,天下之人莫不以此为荣。正如韦昭《吴书》所说:

  “初,瑾为大将军,而弟亮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马,督领将帅,族弟诞又显名于魏,一门三方为冠盖,天下荣之…”

  《世说新语》中也载道: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有魏,与夏候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至此,南阳诸葛家族达到极盛之时,而诸葛氏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名门世族,永远被世人所记住。

六、总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诸葛姓氏源于先古之时的葛天氏、始于夏商之间的诸候葛伯、成于两汉之际的诸葛氏。其家族自诸葛丰开始,便秉持刚正不阿、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继承着澹泊明志、积极入世的从政传统,终于在魏、蜀、吴三国时期达到极盛之时,出现了诸如诸葛亮这样彪炳史册、千古流芳的英雄般的人物,成为民族正义与智慧的化身。其家族也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