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铜酒器知识大全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莫使金樽空对月”、“金樽美酒斗十千”……在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人以酒解忧、以酒入诗。中国是酒文化的发祥地,谷类酿成酒,始于殷。而用来盛酒的青铜器皿也盛行此时。殷商时代的青铜酒器形制丰富多样、造型独具匠心。通过观察古代各种各样不同用途的酒器,不免让后人惊叹于古人想象丰富的艺术魅力。而酒文化与青铜文化交融悠悠绵长,更为中华民族文化留下了深厚的积淀。
青铜盛酒器
四羊方尊
尊,今作樽,是古代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这个时间还有一类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尊盖。
圉卣
卣(yǒu),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盛行使用时期为商代跟西周时期,外观上大部分形状为椭圆口、深腹、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或圆或椭或方,也有作圆筒形、鸱鸮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出现在商代早期,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古代青铜器从商代晚期开始,造型特点是敦厚凝重,装饰繁复,图纹威严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旧制而略有变化。随着王权衰落,礼崩乐坏,青铜礼器中逐渐透出一些令人轻松的气息,旧有的神秘、庄重与沉闷渐渐隐去,而新的有创意的造型和纹饰,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方彝
方彝是盛酒器。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方彝的造型特征是长方形器身,带盖,直口,直腹,圈足。器盖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顶形,圈足上往往每边都有一个缺口。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于底部。在河南安阳妇好墓曾出土的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线状,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见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与底部一样大小,此为方彝的最后形式,流传较少。
青铜饮酒器
觚爵套装
爵,古代饮酒的器皿,相当于后世的酒杯。圆腹前有倾酒用的流,后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两柱,下有三个尖高足,以不同的配套形状显示使用者的身份。
青铜角
角,饮酒器。形似爵,前后都有尾,无两柱。有的有盖。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柱。最初当为普通饮酒器皿,供低级别贵族使用。角的出土和传世数量远远地少于爵,商周之际发展为造型精美的礼器,流行于周中期之前,之后开始衰落。
角是从爵演化出来的一种新型酒器,大量出现于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际。其用途与爵相同,亦是饮酒器。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组合,但有时以角代爵,如安阳殷墟第160号墓就是十觚与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际的大墓中也有类似现象。虽然角与爵用途相同,但其数量却少得多,而象晨肇宁角这样带盖的角就更少见了。现在所说的角,是宋代金石学家对无流而具两翼若尾的爵形器的习惯称谓,其容量与爵相若。
青铜斝商后期
斝(jiǎ)中国古代用于温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通常有青铜铸造,三足,一鋬(耳),两柱,圆口呈喇叭形。由商汤王打败夏桀之后,定为御用的酒杯,诸侯则用角。
觚
觚(gū)觚(读作“孤”)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饮酒的容器,也用作礼器。圈足,敞口,长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现为喇叭状。觚的形制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于近圈足处用两段扉棱作为装饰。商早中期器形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长,外撇的口、足线条非常优美,纹饰繁复而华贵。
觯
觯(zhì)是中国古代礼器中做饮酒器用。流行于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时,觯为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西周时,出现方柱形的觯。春秋时,觯演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兕觥
兕觥(sìgōng)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造型极富于想象力。主要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史书所载,斑斑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