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前世今生:流传至今也挺不容易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无月饼不中秋。现在人们应该很难想象没有月饼的中秋节。那么月饼是因何而来?

古代:传说得名于杨贵妃

月饼一开始当然并不叫月饼,形状口味也非跟现在一样,普遍认为,月饼发源于殷周时期,流行于唐朝,定名于宋朝。其中还有杨贵妃命名月饼的传说轶事。

殷、周时期:江、浙一带有种纪念太师闻仲的 “太师饼”,边薄心厚,可谓月饼的前身。

汉朝: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芝麻,便出现了以芝麻胡桃仁为馅的圆形饼,名曰“胡饼”。

唐朝:各种月饼的传说诞生

唐高祖引发中秋吃饼习俗。传唐朝李靖率师讨伐犯境边寇,于中秋节凯旋,长安通宵欢庆。时有吐蕃人献饼祝捷,唐高祖手拿圆饼指着明月笑曰:“应将胡饼邀蟾蜍。”嗣后分赐群臣共啖,遂成中秋吃饼之俗。

传说杨贵妃命名月饼。某年中秋夜,唐玄宗和杨贵妃赏月,唐玄宗嫌“胡饼”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心潮澎湃,随口而出“月饼”。

宋朝开始真正有月饼的实际记录

宋朝:真正开始有月饼的实际记录。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明朝:月饼流行,且只在中秋节吃。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现代:月饼曾相当于1000元1个

从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国情不断发展,月饼也被打上了时代烙印。

1949年10月6日,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中秋,月饼业萧条不已

9月初,广州的各大酒楼、饼商开始打起月饼推销战,店门摆盆景,报纸登广告,但中秋临近,购饼送礼者却寥寥无几。节后,各式月饼堆积如山。

1951年,“抗美援朝”月饼模受欢迎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那年的市场上出现了“抗美援朝”月饼模。整个模子是用一块褐色方形硬杂木手工雕刻制作而成,凹槽直径在12厘米左右,比现在市面上的月饼要大。深度在2厘米左右,凹槽中手工雕刻的花纹线条流畅,古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对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最具吸引力之处就是月饼模中间宋体雕刻的“抗美援朝”字样和一颗大大的五角星。

1959—1965年:凭证供应食物,月饼难求,卖出天价

1959年,粮油副食和日用工业品已经按户口凭证限量供应了,过节的月饼及水果等也不例外。自1959年下半年开始用粮票了,到1960年,拿着粮票也不容易买到月饼了。中秋凭证供应少得可怜的食物。月饼供应同上年看齐,价钱都贵了。中糖公司门市部的月饼卖10元一个。10元,在当时就是天价!一个青年工人月工资可能才20元,那一个月饼相当于半个月的工资,按现在的收入计,相当于1000元一个月饼。

60、70年代赏月、吃月饼曾被一度禁止

1966—1976年:赏月、吃月饼被一度禁止

很难买到月饼那一时期,月饼很“金贵”,是不少人难以看到的“稀罕物”。“赏月、吃月饼”还曾一度被禁止。

1978年—20世纪末:中秋节被赋予新时代内涵,月饼恢复供应

曾中断16年的上海冠生园在1979年重新生产自制中秋月饼,恢复供应,有“西施醉月”、“嫦娥奔月”、“平湖秋月”等若干种类。与此同时,为减轻中秋时集中购买的压力,月饼预约券也开始出现,而且供不应求。月饼券的印制愈加精美,用纸愈加高档,有了一定的艺术价值。

再到现如今,月饼已不再是奢求之物。看着手中这块小小月饼,回顾下这几十年来的变迁,还真是有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