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之读后感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清朝八股文手抄本
近来研读八股文,本想拿来作反面教材给学生们看看,不料却读出了钦佩和景仰。
比如,有一个考中进士的陈聂恒,那年试题是从《论语·先进》侍坐章里摘出半句作了考题:《铿尔,舍瑟而作》。曾点停止鼓瑟之后,在瑟的袅袅余音中站立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这个考生在此文中对曾点在这一特定而短暂时刻所展现出来的从容洒脱的风度进行了集中的描写和论述,指出了外貌风神的超凡脱俗与高远精神境界的一致。由此使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曾点接下来陈述的那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理想,而这与他本人的美好天性是多么契合!这是一篇格式严整思维缜密的八股文,同时也是一篇美文。
又比如考中进士的方苞那篇《子使漆雕开仕》赞扬了漆雕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不仓促以就功名的独立人格,从这篇八股文里已经可以看出桐城派作家的清真雅正之风。再比如,归有光以那篇气势恢弘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考中进士,写了自己对宇宙和真理上下求索的历程,这篇八股文不愧出自散文大家之手。
做八股文必须熟读四书五经,儒家经典里包含了中国正统社会的思想伦理道德,大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圣经”吧,从里面找出句子作为考题,这等于除了考学识,同时也考了“德”。
中国古人不学数理化,是一大缺陷,像数学之类学科未必对每个人都有实际用处,却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未来的为官者如果大脑一盆糨糊,是肯定不行的,而要用一篇短短的文章挑选出那些理路分明的人士,在没有数理化的背景之下,没有比写八股文更合适的了。八股文层层递进,条分缕析,起承转合,严密圆满,完整地展现出作者的逻辑思维之全过程,八股每成四部分,每两股之间文字对仗,言辞优美,语言节奏疏密有致,缓急有度,即使限定在严格的八股格式之中,其实也给真正有学识有才华的人留下了创新求异的空间。
八股文还有一好,就是判断标准统一而公正,能基本保证录取的公平,哪像现在的高考作文,基本凭的是阅卷人的主观判断和心情好坏,甚至遇上个别有极创意的文章,有人认为该得满分,有人认为该得零分。某年某月我去参加高考阅卷,平均一分半钟阅一篇作文,还被指责为速度太慢,我感觉手里拿着的笔像屠刀,脑子里不断闪现“草菅人命”这个词。
凡做八股文做得好的人当然不都是天才,但一定不会是笨蛋,那些连八股文都做不好,永远都做不好的人,不可否认里面确有极少数不适合考试的天才,但十有六七却真的是笨蛋了。至于蒲松龄,我不同情他,一个经常梦见狐狸精的人,其实做官未必合适,让他屡次不第,退而一门心思在家中画鬼写妖,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于文学史于当时社会或许都有利,各得其所,他不该有那么多怨言。
我们当然可以列举出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和五百年的八股文的种种弊端,可是即使它们有万般不好,仍然算得上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也是最感人至深的正义,使得最底层的老百姓也能看见命运的一丝朦胧曙光,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社会就真的是漆黑一片了。
八股文本身没有什么不好,它的所谓不好只是在于:正是由于八股文的好,导致它竟一口气被做了近五百年,成了顽固不化的模式,而任何写作,只要被放入一个模式,无疑都是可悲的,再好的也变成不好的了。
真不该闭着眼睛胡乱批判八股文,倒是要睁开眼睛看看如今我们身边人的文章写得远远不如八股文。相比我们这个时代的无数电脑模板和电子表格,相比于那些充斥各类理论期刊的可写可不写的学术论文,相对于那些“内容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八股文的那个模板简直都算得上是峰回路转和生动活泼了。即使说到现在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同样议论时政,有哪个得分第一名的申论可以拿去跟当年状元们那文采斐然气象万千的八股文相比呢?网络时代,审美正趋于平均主义,思维趋向单调,很多人的文章别说分成八股,就是能分成三股都算丰富多彩的了,能把三段论用好的文章,已属上乘。
何况八股文还有相关的美丽故事,那是青灯冷卷的苦涩,毛笔宣纸的温润,长衫折扇的风雅,更重要的是,还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喜悦———这样看来,读书目的真是有些问题的,可是,如今大多数人在除了写文章上不如古人之外,在读书目的上,谁又敢说自己比古人又进步了多少呢?
回头再读一下我这篇即将结束的小文,其思维和言辞,毫无疑问,都远在八股文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