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一些传统(春节消失的传统文化)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过去上山去请老祖宗来家过年的时候;是步行去的,有了自行车的时候就骑着自行车去;再以后有了摩托车,自行车就慢慢地消失了;现在摩托车也几乎不见了,就又变成了汽车和小量的电动车。出去给亲朋好友拜年的变化也是这样。

说说我经历”老,中,少“年代,春节风俗变迁的往事。

一,我的少儿岁月,是在一个乡村中渡过的。时值新旧中国交替的时代。

那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是除夕是家中一年中,唯一一次有腊肉和鸡肉吃的日子,真解馋;二是年初一,大人不骂小孩子,心灵获得解放;三是添一件新衣(或裤子)和一双母親打纳的布鞋。四是在乡邻放鞭炮时,去抢哑炮玩。儿时无知,凡抡到哑引子的散炮,便往衣袋里塞,偶而哑炮变醒炮,不但吓个半死,还炸烂了新衣裳,真是得不偿失,同时还引旁人哄堂大笑,回家还要受父亲训斥一场。

记得当年从小年到除夕一周内,家家都忙着一年一次的大扫除,磨豆腐,打年糕,炸油糍,成了农家过年的”美食“奢侈品。而除夕晚,母亲则炒小半篓花生,给家中老少,人均一小半碗,成年人作年货,小孩子作”压岁钱“。我嘴馋,老鼠不留隔夜粮,吃完后,便千方百计去骗小弟们的”压岁钱“。

从年初一至年宵,初一全家吃斋饭,以敬神,既而敬禽畜。小孩还去伯叔长辈家拜年,可以领到一小抓花生年货作奨赏;初二是走娘家的日子,初三开始出行开工,大人备春耕,小孩牧牛,各司其职。初七称”人日“(人共同生日),人间共敬,不得生是非,又俗称“火焼门前(红)纸“,即可将红纸对联取下,表示年节基本结束。其间同一自然村中,友好屋场之间,偶有敲锣打鼓互往拜年的风俗。

至于年宵十五,我等远离县城的穷乡僻壤,只有举头望明月的份儿。

二,我的中年阶段,是在韶关市区度过的。我选改革开放始于的1978年为基点,展开当年身历过年的状况。

当年我已工作近20年,一女一儿,夫妇工资合计七十多元,人均月生活不足20元;粮会月定量夫妇各24斤,小孩十多斤;人均肉票各一斤,布票,火柴都按票定供。为补家用,自打风窩煤,在郊区找边角荒地种菜,家中小阳台养鸡生蛋,说实在,大人小孩在这种经济条件下,自然温饱难保。但说心里话,那时”不患不均“,人皆如此,不但没有窘逼感,还顺其自然,”阿Q“精神十足,器小易盈嘛。当时担心的是:生怕连这种生活状态也难保。今回想起,连自己也难解当时的苦乐心态,是怎么熬过来的艰苦岁月。是精神财富填补了空腹。

在当时的状况下,一周上班六天,春节放假两天,政府增加此少付食品票证,仅此而已罢了。唯一的是给两个孩儿添一套新衣,免得孩子与邻家小孩相比显寒酸。

那时的春节无红纸可贴,无钱买鞭炮,凭票证买点肉类和糖果,也就是万事大吉了。幸当年连周日,也只有三天假期,大人反而希望早日上班去,沉醉在工作和集体中,可冲淡那些过年无名的烦恼。

三,老夫己退休近20年。我是原地方国企的职工,退休金虽比不上当地事业单位的扫地工友,但比4O年前改革开放开始的1978年,真是天渊之别!

从物质上讲,家中天天的饮食实况,强于当年过年的生活水准。至于过年的贴对联,贴喜字,窗花,买鲜花,盆桔,买水果等付食品,更是入乡随俗。喜不尽言,图个吉利罢了。

韶关当今过春节,市政与民同乐闹新年,三江两岸彩灯灿烂,倒影银河天上人间;街灯如昼,人潮如鲫,車流如梳,公园美若红楼大观园;除夕江中煙花冲天斗彩,年宵花灯千奇斗艳。以微见著,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輝煌成就,祖国大地地换了人间。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是广东省的大后院,祟山俊岺,山清水秀。既有广东的最高山峯,又有张九龄为韶关家乡开凿的”梅关“;既有著名古人类”马埧人“的遗址,又有韓愈”谈禪非莫曹溪“,中国禅宗始祖惠能开山圣地的”南华寺“道场!既有始兴的客家大围楼,更有南雄著名的”珠玑巷“;最为奇特的是世界名山”丹霞山“,是中华始祖女娲补天的圣地,诗云:”鬼斧神功双元石,深藏丹山化育民;人生错失拜始祖,枉来人间走一圈“。韶关,是人类摇篮的圣地,是人神共居的地方,也是世间”人与自然“最和谐的乐园。

韶关近郊大美河山,值得人们留连忘返,更是春节近游的好去处。可惜老夫腿脚不便,羡慕后生,”妒忌“少年“!

西方有哲人说:”人生不能两次渡涉同一条河流“。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进步,故过年的传统文化风俗”与时俱进“也成为是一种常态和风景。这正是社会发展的自我规律,何况过年的几个节点(如小年至除夕的送旧程序与年初一至年宵的闹新春的欢乐大华年)未变,旧时讲过年以”人为食为天“;今时过年以探亲,旅游,渡假而乐翻天;过去路途遥远难见面,如今手机,视频,红包,问候面贴面……

今胜往昔,何怨何愁?

谢谢邀请,想起小时候的过年,那确实是有意思,特别是农村,放鞭炮,贴春联,串亲戚,挣压岁钱,吃饺子,每一件事都特别高兴,特别幸福。现在过年的味道越来越淡,觉得一点意思也没有,过去过年前两个月就惦记上了,天天数,倒计时,想一想都觉得美滋滋的!现在亲戚也不怎么跑了,发个红包就了了,孩子们给钱都不要了,就是要红包,老人们也都在手机上,微信里,家族群和孩子们一起强红包,手机里的乐趣,代替了过去好多的项目,拜年也是发个微信,朋友们问候也是发个微信朋友圈,手机人人不离手,吃喝玩乐全在手。吃的也不缺,新衣服都不愿意穿,主要是生活太好了,除了缺钱啥都不缺!赚钱少,欲望大,也成了一种新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