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的饮食之道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古往今来,饮食都是人们重要的日常活动。“饮食之道,人各不同,然而古代一些名人的饮食之道则显得有点怪异”,饮食文化研究学者李春光老师介绍说。

  孔子曾提出“八不食”和“两不厌”:其中,“八不食”包括“割不正,不食”和“沽酒市铺,不食”。用当代人的话说,就是“不按规矩而胡乱砍割的,不吃”;“从闹市上买的酒或熟肉不吃”。而“两不厌”,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怪异的吃的原则实际上是为了确保饮食卫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讲究按照时令来确定自己的饮食。孙思邈曾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养肺气;秋七十二日,省辛增酸,以养肝气;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他还具体谈到了某个月份不应多吃的食品,如七月“勿食猪肉”、九月“勿食经霜生菜及瓜”等等。

  关于“顺时而食”,丘处机则有更加细致的说法:照五行说,春属木,属东方,在人主肝。因为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所以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夏属火,属南方,在人主心,所以夏日应以养心气为主。在饮食方面,不要过量饮用冰凉食品、冷饮、生瓜生菜,或残羹剩饭之类,以防损伤肠胃。秋属西方,五行归金,在人主肺。因此,养生应以安魂平肺为主。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泄之。冬属北方,五行归水,水主闭藏,在人主肾。因而,在饮食方面,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