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饮食看《三国演义》与《水浒传》的差别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宋江道:“得些辣鱼汤醒酒最好。”戴宗便唤酒保,教造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来。顷刻造了汤来。宋江看见道:“美食不如美器。难是个酒肆之中,端的好整齐器皿。”拿起箸来,相劝戴宗、李逵吃……戴宗道:“兄长,已定这鱼腌了,不中仁兄吃。”宋江道:“便是不才酒后,只爱口鲜鱼汤吃。这个鱼真是不甚好。”戴宗应道:“便是小弟也吃不得,是吃的不中吃。”……戴宗叫酒保来问道:“却才鱼汤家生甚是整齐,鱼却腌了不中吃。别有甚好鲜鱼时,另造些辣汤来与我这位官人醒酒。”——《水浒传》第三十八回

(王)允拜谢归家,水陆毕陈,于前厅正中设座,锦绣铺地,内外各设帏幔。次日晌午,董卓来到。允具朝服出迎……进酒作乐,允极其致敬。天晚酒酣。——《三国演义》第八回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讲的都是英雄的事,不过,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大的方面不论,且从饮食方面来谈一谈。

“水浒”讲的是江湖,人在江湖走,如果从饮食角度而言,也就是从一家酒店走到另一家酒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自然是必须要展现的细节,酒囊饭袋不是英雄,但喝酒吃饭却能为英雄增一段荡气回肠的波澜。宋江在江州城浔阳楼上吃鱼,便衍生出一大段故事。

宋江听说江州鱼好吃,一吃却失望,原来是腌制的,不中意,嘴巴上却斯文,只说这酒楼器皿好看。戴宗看出公明哥哥的心思,问酒保要鲜鱼,结果说没有,这就为铁牛大闹浔阳江,和浪里白条水路厮拼埋下伏笔。莫小看一碟子鱼儿,那是英雄要起波澜显身手的凭借。瞧其写食物何其细致:三分加辣点红白鱼汤,腌鱼,鲜鱼汤……

《水浒传》里诸如此类的描写很多,例如好汉一进酒店,就大叫酒保来几斤牛肉、几个馒头,而且细致到放不放蒜泥,鸡要几分熟。

这大宋江湖,没有酒肉的衬托,哪来英雄?

《三国演义》则不然,且看王允宴请董卓,吃什么,喝什么,都没有细致的交代。对于吃的,只有一句“水陆毕陈”,水里和陆地上的菜都准备好了,根本没有交代有什么鱼汤,腌的还是鲜的。至于酒,也就说喝到天晚而已。“三国”对于酒肉的描述,是粗线条的。因为历史舞台不同,所以历史英雄不是从一家酒楼到另一处酒楼,而是从一座城池到另一座城池,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笔墨要花在大事件上,根本没有余墨匀给那些酒肉。

虽然《三国演义》中也有张飞使酒,诸葛亮送好酒上前线的故事,但是跟景阳冈武松饮酒相比,已很粗略了。前者仅仅说到酒而已,后者却描述到喝多少碗,喝醉后有何反应等,例如“透瓶香”、“出门倒”。

为何会这样?除了题材使然,也因为掌握材料程度的不同。《三国演义》里的饮食是东汉时候的,吃什么,喝什么,有什么花色,元明时代的人是不清楚的,而《水浒传》里的饮食是宋朝的,相隔不远,元明时代的人还比较了解。因此,《三国演义》对饮食一笔带过,《水浒传》则不仅细致描写,而且还以此为故事的元素。

所以,题材不同,掌握的材料不同,描写侧重点就不同。历史小说在某些生活细节上其实还是适宜粗线条的,因为对生活、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人物描述过多,反而会伤害整部小说的大气,这也是后来众多历史小说总是超越不了《三国演义》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