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有哪些民俗文化(壮乡文化传承的意义)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丁酉新春# 在中国55各少数民族中,壮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而其中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广西,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要民族。因此,只要来到广西,便会感受到壮族的独特风情也处处可见。广西,是明符其实的“壮乡”。

历史悠久的族源和 “铜鼓文化”:

当人们站在举世闻名的花山岩壁画前,由衷的赞叹2000多年前何以有如此宏伟的艺术巨作时,可知道那些生动而古拙的人物画像正是壮族先民们的形象?壁画上的人物和船形、刀剑、钟、铜鼓等图形,给我们传递了壮族悠源的历史信息。壮族祖先的文明起源无疑要比花山岩壁画久远的多。据可考的历史所知,壮族的先民被称为汉人,汉在周代便有相当的地位,可等爵种子,与楚同一等级。

汉人是流行于中国西南各民族的“铜鼓文化”的最早创造者。从如今仍然存在的铜鼓精品上,我们可以看到迄今两千多年的青铜制造工艺是多么的精湛,艺术造型是多么的美妙,显示出壮族先民早已达到很高的文明程度。在古代,铜鼓多用于祭神、征战、和喜庆活动。在祭神时,它时神圣的法器;在节日里,是最激动人心的打击乐器;征战时又成为号令军队和振作士气的军乐器。

时移世易,壮族人对铜鼓的依赖和崇拜虽然已大为改变,但在他们今天的习俗中仍能找到同文化的影子。铜鼓上常见的太阳纹、青蛙、羽人舞姿、龙舟竞渡等花纹、雕饰,也可以一一在壮族的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形态。壮族人崇拜太阳、;敬蛙神,过崇拜青蛙的蚂拐(壮族人对青蛙的俗称)节;节庆时仍会敲起铜鼓,而龙舟竞渡更是各地壮族【西人·简单生活】规模开展的活动 ……

祭祀青蛙的“蚂拐节”:

虽然,许多在人类蒙昧时期产生的古俗已逐渐被社会的发展演变所淹没,但是。一些奇俗却在壮族人的生活中延续下来,祭祀蚂拐的习俗更是其中之一壮族人。  

在桂西的红水河畔,每到正月的蚂拐节时巴马的壮族人都沉醉在古老的蚂拐歌河喜庆的铜鼓声中。相传,蚂拐女神是雷王的女儿,掌管雨水,使大地风调雨顺。有一年壮家有个叫东林的青年,因为丧母而痛苦不堪。他听到屋外青蛙“呱呱呱”的叫个不停,一时烦躁难耐,就用热水把青蛙浇得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从此,青蛙不叫了,天再也不下雨了。人间便开始大祸临头。东林吓坏了,去求神祖布洛驼河神母妹洛甲,得到神训应向青蛙女神赔礼道歉。于是东林赶紧在大年初一敲起铜鼓,请青蛙女神回村过年,又请千人为死去的青蛙送葬。以后,人间又得到青蛙女神的保佑,风调雨顺。从此巴马东兰的壮族人年年要过蚂拐节,祭祀蚂拐。

每当农历正月初一黎明,人们就敲着铜鼓成群结队去田里找冬眠的青蛙。据说,先找到青蛙的人是幸运的,被誉为雷王的女婿“蚂拐郎”,成为该年蚂拐的首领。首领要带着大家点燃烟炮,以向雷王报告人间祭蚂拐的喜讯。人们把这只青蛙接回村,放入花轿中。由初一到正月底,白天孩子们抬着青蛙游村,向每家每户贺喜;晚上,则抬到蚂拐停下,人们跳蚂拐舞和唱蚂拐歌,以示为蚂拐守灵。守灵、游村的活动进行到第25天后,蚂拐节便进入高潮。这天,人们选择吉时,抬着花轿到青蛙下葬的地方,打开去年葬蛙的宝棺,如果青蛙的骨头呈金黄色,便预示今年是好年景,全场顿时铜鼓齐名,同声欢呼。如果蛙骨呈灰色或黑色,便表示年景不好,于是人们就烧香祈求消灾降福。接着举行新青蛙的的下葬仪式。葬礼之后,男女老少一起围着篝火唱歌舞蹈,送蚂拐的灵魂上天。这一夜,人们尽情狂欢,通宵达旦。

春节舞狮舞鸡又舞牛:

如果说在正月里过蚂拐节祭祀青蛙不算是一个很普遍的节俗的话,那么,正月的春节,则是家家都要过的节日.

壮家的春节习俗非常独特,要进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狮、舞鸡、舞春牛等活动。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的农妇就已纷纷到小河去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时,还要选几块与家禽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回到家里,就把这些石头放进猪圈、牛栏祈求六畜兴旺。然后用新水煮新年茶给全家人喝。壮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争着喝由村中公认的“伶俐嫂”捧给大家的清水,她们相信这样就会更加聪明伶俐,代嫁姑娘更是籍此机会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找到如意郎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爪做成的两只斗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的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舞春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扎作精巧的“春牛”表演,同人在前撑着牛头,一人在后弯腰拱背甩尾巴;后面由一个拿犁架的汉子驱赶着“春牛”;簇拥着春牛的还有敲锣打鼓的、唱春牛歌的、浩浩荡荡、喜气洋洋。

四月初八牛魂节:

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在每年过牛魂节时更是表露无遗。

壮族人认为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牛魂节一到,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当然罗,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如果打了牛,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利。

到了午间,家家都要举行敬牛仪式。这时,全家坐在摆满酒席的桌边,由家长牵牛绕桌一周,同时唱起敬牛歌,喂牛吃五色饭。最后,全家站起来抚摸牛背,表示对牛的祝福。

三月三歌墟,到处是歌的海洋:

充满奇风异彩的壮族节庆,多数是以村寨或家庭为中心的。说到交际最广泛、规模跨州过县、可以把所有人都牵动起来的节庆,莫过于三月三的歌墟了。

壮族人的能歌善舞是举世闻名的,他们以歌来讲述事情、表露情感、渲泄情绪,自古以来就有以歌会友、赛歌选贤能、以歌传情择偶、赛歌择婿等风俗,逐渐形成了“歌墟”这种以歌为主的节日盛会。

每到农历三月初三,壮乡处处成了歌的海洋。盛装打扮的人们向“歌墟”涌去,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米饭和彩蛋,先去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据说“歌墟”便是为纪念刘三姐而起的。

人们敬过刘三姐后,即争相亮七歌喉相对唱,歌声此起彼落。打擂台式的对歌是最有趣的,应对双方或单对单、或组对组,歌词往往都是脱口而出,即兴“爆肚”,以难倒对方为胜,当然大不乏戏谑诙谐之词,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节日期间,不但有欢歌笑语,还有抢花炮,耍杂技、舞龙舞凤、演壮戏等各种文娱活动;而最终硕果累累的,却是造就了双双对对的美好姻缘。

实际上,壮族男女青年把三月三视为他(她)们的“情人节”,谁不想抓住这每年一度最好的交际机会,觅得意中人呢?这时,传情择偶的对歌便在歌墟的一角展开。通常先是小伙子唱“游览歌”观察特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就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如果有意,便以歌声回应,彼此有了倾慕之心,就唱爱慕歌。若姑娘觉得小伙子的人才、歌才都合意,就会悄悄将自己精心绣制的绣球赠给意中人。

绣球是用12块花瓣结成的一个圆球,每瓣代表一个月份,它是壮族人的传情信物。有的专访,歌墟场上还会搭起彩棚让男女青年互抛绣球,那场面既欢乐又让人感到情意绵绵,煞是动人。

隆重的歌墟往往要一连狂欢几天。而近年来,壮族歌节更发展成为“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民歌好手也云集而来,自然,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了。

每个壮族部落都有他们的歌节,而且都是在春季,有的是农历三月三,有的是四月三,时间不同。歌节在比较开阔的山坡举行,称“bo”,是壮语“坡”的意思—-不是指一个地方,而是指一种节日。许多地方,一年开两次或更多次歌节,称为“头bo”“二bo”“三bo”。。。。。等。“bo”是青年人谈恋爱的节日和场所。

再有,就是“吃庙”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每村每寨的各家各户都集中到村头的土地庙前,一起做饭吃饭,商议寨事,唱歌娱乐。又有,年初一“捡财” 每年初一,一大早,男丁们去土地庙上供,妇女则在庙旁折树枝树叶回家,一部分插在门口,一部分放在堂上供桌前。所折的树技树叶,只许平时做柴用的树枝叶,意为“财”。叶大者,为财大;叶密者,为财多。

另有,祭“呆花”,“呆”是壮语“姥姥”的音译与直译,“呆花”是“花姥姥”“花婆婆”之意。女人生孩子后,要在卧室里供“呆花”,每过年过节就得烧香,并供之素食;直到不再生育,且孩子都成人之后才将“呆花”撒了。

@火星女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