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是什么艺术
历史网 2024-06-09用户投稿
莲花落,又称为莲花闹、莲花乐、落子、莲花板等,流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是一种说唱兼有的汉族曲艺艺术。2011年5月23日,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戏评剧就吸收莲花落特点,评剧男腔和女腔就是吸收莲花落音乐特点。
名称由来
“莲花落”就是当地称的瞎子戏,历史上均为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戏文,内容主要为劝世文,扬善惩恶,因果报应,拜求施舍,吉祥口彩。因盲人拜佛从善,而莲花又是佛教的象征,盲人演唱时大都是两人一伍,一唱一帮,各手执一常青树枝,上缀许多红色纸花,为“莲花”状,枝丫间用线串明钱,用于摇动,“嗦,嗦”作响,助打节拍,故名“莲花落”,也称落离莲或摇钱树。
久而久之,人们只晓得瞎子戏而忘了曲种原名“莲花落”。为忌讳瞎子,斯文一点的人就改称为光子戏,因此,“莲花落”又有“光子戏”之名。
主要特征
莲花落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最早为僧侣募化时所唱的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的打击乐器,做舞蹈动作,唱“四喜”、“八掌”、“架子曲”等曲调,做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节目。
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二、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分包赶角,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在民间,由于演唱者的身份及演唱的形式不同而有派别之分。凡是子弟票友所演唱的组织,称为“清门”;而职业艺人的班社则称为“浑门”。这两派又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所唱的“大口落子”或“大板落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角色分工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演出阵容大小有“行话”:单底儿、单面儿,至少四个人;双底儿、双面儿,至少八个人。就实质而言,人多人少都可以演。相对而言,人多方便于多演节目。
另外说明一点:“子弟票房里”没有女士玩票,专业艺人班子有女演员。莲花落的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8字、笸箩圈儿、编黄瓜架……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 上一篇:蒙古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 下一篇:晋陕大峡谷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