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死后李卫怎么样了 乾隆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臣子的

历史网 2024-08-24用户投稿

  对雍正死后,乾隆是如何对付李卫的?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李卫当官,历经康雍乾三朝,虽然是花钱办来的官职,在任期间却又十分清廉;李卫出身富裕家庭,但对官场贪腐又深恶痛绝;身为一个汉人官员,在雍正年间又深得皇帝重用,位列雍正身边三大宠臣之一。

  从李卫的人生经历和官场沉浮来看,称之为“传奇人物”也不为过,但他却始终没能赢得乾隆的信任,只是碍于雍正对他的宠信,乾隆这才一直没有直接对付他,但旁敲侧击的事情却没少干。

  那么,雍正皇帝驾崩以后,李卫失去了依靠,乾隆登基后又是如何对付李卫的呢?

  家庭富裕的李卫是捐资得官

  李卫出生在江苏丰县,家中颇为富裕,自幼李卫就不必因为生活而愁烦。李卫家有钱,也就意味着他从小就不会因为缺少受教育的机会,之所以他后来斗大个子都不认识,应该是他本人不愿意学习,而不是没有学习的条件。

  李卫的官职,是在康熙五十六年靠捐资得来的,那一年他已经31岁,此前一直没有做什么正经事儿的李卫,直到靠捐资当上了员外郎以后,似乎这才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不得不说,家庭条件真的非常重要,大字不识几个的李卫,进入官场以后,直接以从五品的员外郎作为起点,开始了他的为官生涯。短短两年时间内,他就被提拔为户部郎中,相信这样的提拔背后,应该也少不了家人在背后的大力扶持。

  康熙五十八年,迁户部郎中。——《清史稿》

  黄白之物虽然作用很大,但随着李卫官职的不断提升,富裕家庭所能给他提供的帮助也开始不断衰退。捐资买一个高起点容易,但要靠花钱买一个好前程,李卫背后的富裕家庭如何比得过那些背后有大家族撑腰的人?

  所以,未来的路能走多远,其实就要靠李卫自己了。李卫是一个31岁还不认得几个字的人,靠捐资办了一个官职,相信这样的条件在官场中恐怕也不会被人高看,尤其是那些凭真本事考上的进士们,恐怕对他也不会有半点好感。

  但就是李卫这么一个给人“暴发户”感觉的人,在官场中却很快脱颖而出。他似乎天生就是做官的材料,不仅表现出一个“能臣”的特有的素质,还展现出极其优越的政治天赋。

  李卫任户部郎中期间,负责的是银库管理。当时不少亲王都有贪腐行为,李卫就发现了一位亲王的属下,在银库收缴白银千两时,就多收缴10两,称之为“库平银”,其实就是巧立名目,最终将这笔银子装入亲王的口袋。

  李卫虽然是捐资为官,但为人却非常正直,认为如此做不妥。但由于人微言轻,他的好言劝阻直接被亲王的下属无视,李卫见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在银库之中单独设置了一个银柜,将多收缴的“库平银”全都单独放在这个银柜上,还挂了一个说明,上面写明“某某亲王赢钱”。

  如此一来,所有进入银库的人一看便知,这部分银子是某位亲王的“盈余”,说白了也就是贪腐部分。事情传出去以后,令那位亲王十分尴尬,却让听说此事的雍正皇帝眼前一亮,他初登皇位,万事艰难,正是用人之际。

  李卫刚正不阿、不畏皇权,做事又讲究策略,这不正是他急需的人才吗?李卫是一个耿直有能力的人,与那些贪腐的官员们格格不入,却很对雍正的脾气。雍正是一位务实的皇帝,与李卫联手,真可谓是“珠联璧合”。

  与雍正君臣共进

  雍正将李卫规划到自己的用人范畴之后,登基之初将他任命为直隶驿传道。这个任命明显带有考察的意味,毕竟李卫此前虽然表现出过人之处,但毕竟没经受过官场真正的考验。就在李卫去赴任途中,雍正却改了主意,直接任命他为云南盐驿道,让他管理云南的盐务。

  虽然同样是考验,但直接让李卫管理盐务,雍正的用意其实更深。因为江浙的盐税乃国家重税,却一直存在极大的问题,急需有人去解决。但江浙的盐税问题牵扯甚广,属于数十年未能解决的积弊,若非有非常能力之人前往,即便是皇帝亲派也只能无功而返。

  李卫被雍正安排到盐务方面锻炼,这背后有雍正的长远打算。李卫果然没有让雍正失望,在盐驿道任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雍正又提拔他为布政使,整个云南省的财政税赋全都归他管,两年时间里,李卫在财政赋税和盐务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通过了雍正的考验。

  雍正见时机成熟,便让时任浙江巡抚的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这可都是掌握实权的要职,雍正如此安排,主要是想通过李卫办成两件事儿,一个是管理好盐政,另一个是处理好私盐的问题。

  李卫一直都非常懂雍正,在兼任两浙盐政使后,立即开始着手处理浙江盐区存在的问题。当时清代划分出数十个盐区,浙江盐区只是其中之一,却是盐价最高的盐区,占据盐税收入的重要比例。

  问题在于,浙江盐区与两淮盐区相邻,但价格却相差极大,尤其是生活在两个盐区相接位置的人,更无法接受这样的差价,经常会偷偷购买两淮盐区的低价盐。如此一来,两淮盐区的盐对浙江盐区的盐产生很大的冲击,导致浙江盐区的盐很难卖出去,国家损失了大量的盐税收入。

  李卫了解清楚这个情况之后,意识到当时清代体制的僵化,但这种体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要想解决这个大难题,他只能想其他办法。

  李卫的政治天赋很高,他很快就发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百姓私下到两淮盐区买盐,所产生的危害其实并不大,真正影响大的是那些庞大的私盐贩子团体,他们日积月累之下,利用贩卖私盐赚取大量财富,拥有自己的武装,又与不少清朝的官员勾结,形成了数十年难以根除的“顽疾”。

  李卫只是一个背后没有大家族支持的官员,虽然背后有皇帝撑腰,但伴君如伴虎,万一哪件事牵扯太大,令雍正也感到棘手,将李卫推出来平息众怒也不是不可能。所以,李卫要根除浙江盐区的问题,需要冒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在如此高额利益的背后,牵连实在太广了。

  雍正没有看错人,在这种关键时刻,李卫面对贿赂、拉拢、威胁,没有丝毫动摇,不仅成功根除掉最大的盐枭沈氏,还提出了后续的管理办法,将浙江盐区的盐政恢复,又防止了私盐贩子死灰复燃,给雍正上交了份完美的答卷。

  受百姓爱戴的李卫却不讨乾隆喜欢

  此后,李卫愈发得到雍正的信赖,无论是修筑海塘、真正地实现了专款专用,令百姓得福,国库减轻压力;还是弹压地方,打击盗贼,保护一方平安。李卫都是当之无愧的“能臣”,在民间积累的极高的名望。

  除此之外,李卫虽然目不识丁,平日里办差事都要带着一个师爷帮忙处理公务。但他对文人非常尊重,甚至还自掏腰包修过浙江通志,深受文人尊重。在文人们遭受文字狱时,李卫也勇于挺身而出,替蒙冤的文人发声,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因此,李卫不仅仅受雍正器重,还深受百姓爱戴和文人的支持。但他毕竟是汉人,在雍正死后,地位远远不及同为雍正三大心腹的鄂尔泰。

  乾隆对李卫也颇为不满,一来是因为乾隆不是办实事的人,对李卫这种实干派特别不喜欢,因为李卫这样的能臣,会显得他很“无能”;二来是李卫办事不畏权贵,难免触及到皇亲国戚,以前有雍正撑腰,现在换成乾隆,自然对他不满意。

  李卫虽然刚正,但与海瑞有很大不同,他做事圆滑留余地,虽然不得宠,但也没给乾隆留下什么把柄。乾隆虽然数次敲打过李卫,但都是无伤大雅的小摩擦而已,因此李卫得以安享晚年。

  不过,乾隆的小心眼儿确实到了一定的程度,在李卫死后,发现西湖花神庙里有李卫的神像,顿时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派人将李卫的神像毁掉。

  “讬名立庙,甚为可异!”

  在乾隆眼中,李卫身为一个汉人官员,仗着雍正的宠信,屡次与满人为敌,令满人难堪,他就不是一个“纯臣”。从这一点看,乾隆的心胸远远不及雍正,对李卫的功劳视而不见。若是没有雍正和李卫拼命打下基业,又哪里会有乾隆的盛世可言呢?

  总体来说,李卫的一生也算圆满,乾隆虽然对他不满,但真正的爆发期也都是在他死后。尽管这样的待遇对李卫并不公平,但帝王心术,难以揣测,能有如此结局,也算是比较圆满吧。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