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地位究竟是什么样的 电视剧演的都是真的吗

历史网 2024-08-25用户投稿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别被影视剧误导了,“秀才”在古代的地位可不低,讲出来你别不信,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从古至今,一直有一个恒古不变的成功定律,这就是读书。”,随着社会的浮躁风越刮越大,“读书无用论”悄悄长出了獠牙,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有毒的言论给迷惑。

  事实上,不管任何时代,尤其是对于家里没矿的普通人来说,读书始终都是他们人生崛起的唯一一条平坦大道。

  在古代封建社会,哪怕社会黑暗腐朽,但是很多读书人仍然能够在社会很好地生存下去,不少人可能会对古代读书人存在一些认知上的误解。

  “书呆子”、“穷秀才”这些词语让他们认为,古代读书人都是一群又穷,又没存在感的社会工具人,事实的真相恐怕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

  在不少影视剧文学作品中,秀才似乎更像一个贬义词,这个词似乎带着浓浓的藐视味道。事实上,真正了解古代秀才的人就会知道,在古代,秀才可能是大多数人都难以超越的存在,如果换算到现在的学历,估计很多人该自卑了。

  01科举制度

  提起秀才,就不得不提封建王朝一次改变历史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在实行科举制度以前,官员的“遴选”,基本上都是“内部推荐”。

  这基本上都是贵族门阀世家“内部事”,当官这种事,平民基本上是连成为“官场路人甲”的资格都没有。

  虽然科举制度同样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科举腐败一直都没有断绝过,但是科举制度至少让普通人有了机会,有了希望。

  从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后,普通人为官的数量大大增加,虽然这个数量和贵族官员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

  但至少,普通人已经有资格拿到官场的入场券。普通人要想进入官场,举人是必经之路,而秀才就是第一步。

  02秀才的含金量

  在鲁迅的多部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读书人的影子,比如说教科书上的名人孔乙己,孔乙己虽然“寒窗苦读多年”,却仍然是一个“童生”。

  也许大家对这个“童生”没什么概念,在古代“读书人的金字塔里”,童生基本上算是最底层的,甚至连读书人的称号都可以说“不配有”。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第一阶段就是县、府、院三级考试,考过了就是秀才,算是初步取得了功名。考不过就是孔乙己这样的“童生”。

  很残酷的是,在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第一阶段就将绝大多数人挡在了成功的门外。

  用数据化来说明的话,古人中1000个人也许就一个秀才。以这种“录取率”,我们就可以知道秀才的含金量其实是非常之高的。

  换算到现代社会的学历的话,秀才至少是如今985或者211名校的本科生,那是古代他们十里八乡的骄傲。

  试想一下,以古代那种夸张的文盲率,不要说秀才了,就是普通一个识字的童生,那在村子里也是社会地位很高的。

  实际上,古人很多人口中的“穷秀才”并不是真正取得秀才功名的秀才,而是如孔乙己这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童生罢了。

  03秀才的社会地位

  根据明清时期的法律,得到秀才功名的读书人,已经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了,虽然只有取得举人的“职称”才可以“实现报国的梦想”。

  但是秀才同样有着见到当地官员不用跪拜,可以免除赋税,可以有资格开办私塾等等特权。应该来说,秀才已经属于“初级社会成功人士”。

  历史上常有一种“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的说法,从这句话中就可以了解到士大夫的“高与大”,而秀才就是这个阶层的一员,虽然只是属于小兵小虾的角色。

  但某种意义上说秀才也是属于封建王朝的“管理层”。还有,在古代,地主士绅是整个社会上层机构的重要成员,在地主士绅中,秀才就是其中核心成员。可以说,要想分享封建王朝的果实,秀才就是一个基本门槛。

  在明清时期,秀才虽然不能当官,但是他们却是官府和老百姓的重要纽带,老百姓愿意相信秀才,官府也愿意用秀才去办事。

  事实上,明清时期的很多知县、知府这些官员,他们身边的一些私人幕僚就是秀才,因此,从整个社会来说,秀才是一股极其强大的力量。

  04秀才的学识

  从知识储备来说,秀才的学识并不比高一级别的举人差。很多秀才之所以考不进举人,一方面的确是因为学识不够,一方面还是因为死读书,不懂得知识应用现实。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朝廷没人”。因此,从知识储备和学历来看,秀才都是社会顶尖的存在。

  然而因为影视剧的一些误读,很多人都认为古代的秀才非常的落魄,非常没有社会地位。事实上,古代的秀才落魄的的确有不少,这类秀才大部分都是人们所说的书呆子。

  他们往往一门心思想考取举人,从而将自己的所有时间和金钱都放在考举人上面,结果因为死读书,越考越穷,甚至要靠亲戚朋友的救济才能取考试。

  而事实上,在古代,就有很大一部分秀才非常聪明,虽然他们也考试,但他们清醒的认识到,考举人更像是一种玄学。

  因此,他们往往抱着一种坦然的心态去考试,在另一边,他们主动利用自己秀才的学识和身份去“找工作”,他们或成为有钱人家的“私人家教”,有的成为官府的“兼职雇工”。

  比如说那些官员的私人师爷和幕僚就是一种很常见的方式,有的甚至认清了官场的潜规则,彻底放下做官的执念,去在当地教书育人。

  不少历史学者都指出,在古代,他们的秀才身份和学识本身是可以变现的,只要这个秀才不太过迂腐,古代的秀才们经济状况大概率是不会差的,不说成为富人,混个中产阶级还是很有可能的。

  古代的秀才绝非大家想象中的那样的“穷秀才”和“书呆子”,用现在的学历这一维度来换算,古代的秀才们至少相当于我们的985或者211大学本科生,可以说,秀才们都是属于封建王朝的“栋梁之才”。

  一直很认同一句话:历史永远是严谨的,如果将影视剧的历史当历史,那么,这就是一种对历史的亵渎!对于秀才,要是被影视剧带偏,那会很尴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