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发生过多少次托孤事件?分别是哪些人
历史网 2024-10-12用户投稿
古代的皇帝在临终之前,如果继承人还没有成年的话,通常会采取托孤的方式来确保皇位能够顺利传承。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时期曾有五次著名的托孤事件。曹魏有曹丕、曹叡临死前托孤,东吴有孙策、孙权托孤,蜀汉就是刘备著名的白帝城托孤。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来回顾一下,这五次托孤的简单经过:
孙策托孤张昭、周瑜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公元200年,孙策正踌躇满志时,被许贡门客刺杀。孙策给年仅19岁的孙权留下了张昭、周瑜两位肱股之臣,孙策的托孤还是非常成功的。孙家势单力薄,没有宗室亲属的支撑,只能靠外姓大臣,而张昭、周瑜一文一武搭配非常合理。
张昭是天下名士,有很高的人望,而且在孙策时期,基本上所有的政务都是张昭在替孙策处理,以至于北方的人们只知道张昭的名字,而不知孙策。周瑜和孙策即是好友,又是君臣,周瑜是淮泗将领的杰出代表,是江东军界的主心骨,在他俩的辅佐下,孙权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刘备白帝托孤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刘备的托孤本来可以打100分,但却又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留下镇守永安。李严后来争权夺利的表现,证明刘备选错了人,如果不是诸葛亮超高的人格魅力和执政能力,恐怕蜀汉也免不了一场内斗。
曹丕托孤
公元226年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曹真、曹休是曹魏第二代宗室将领的核心人物,也非常有能力;陈群、司马懿是士族代表人物,曹丕的托孤应该说是最成功的。
曹魏政权的两大支柱,一是曹氏、夏侯氏宗亲将领,二是北方中原士族集团。曹丕的托孤,既有宗室将领掌权,防止大权旁落,又充分照顾到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反过来也能制衡宗室武将,两文两武的搭配,让魏明帝曹叡,能够游刃有余的执掌朝政。
曹叡托孤
公元239年正月初一,曹叡病重,驿马急召司马懿入朝,拉着他的手嘱咐其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太子,司马懿恸哭,连连磕头,答应了明帝托付的嘱咐。曹叡的托孤看似比较合理,曹爽是宗室代表,司马懿是士族代表,但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托孤托孤,司马懿直接埋葬了曹魏政权,这是一次失败的托孤。
孙权托孤
公元252年,71岁的孙权病重,太子孙亮年仅10岁,他急忙令左右召集他所信任的臣子前来,嘱托后事。这其中包括: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会稽太守滕胤、荡魏将军吕据、宗亲侍中孙峻,有文有武。孙权让他们辅佐幼子,维护东吴政权,安排完没多久,孙权就病逝了。
孙权的托孤名单很长,但却是一次非常失败的托孤。他的五位托孤大臣,相互争斗,诸葛恪杀了孙弘,孙峻又杀了诸葛恪,孙峻死后,他的弟弟孙綝又干掉了吕据、滕胤,简直是一地鸡毛,东吴后期的混乱和孙权的托孤有直接关系。
托孤是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托孤人选最重要的是品德,其次才是能力,而且还要平衡各方利益。三国时期五次重要的托孤中,曹丕的托孤无疑是最成功的,刘备、孙策的托孤也算不错,至于曹叡、孙权的托孤,简直就是个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