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卫温、诸葛直为何会被孙权所杀?

历史网 2024-10-12用户投稿

  孙权是吴国的开国皇帝,史称东吴大帝。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230年(黄龙二年),称帝后的孙权命卫温与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战船三十艘,浮海求夷州(台湾)、亶州。卫温和诸葛直等人是史料记载的最早到达台湾的人,此后,台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同大陆的联系逐渐密切。到元世祖时,台湾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因为卫温、诸葛直是大陆最早和台湾交流的代表人物,所以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很高,就像张骞出使西域一样,因此有人曾提议我们的航母应该命名为“卫温”。虽然后世对卫温评价很高,但当卫温、诸葛直在回到吴国后,却被孙权以“违诏无功”下狱诛杀。

  孙权为何要找寻夷洲、亶州

  要想知道孙权什么要杀卫温、诸葛直,首先要搞清楚孙权派卫温去找夷洲(台湾)的目的。孙权不是秦始皇、汉武帝,他派人去海外转悠,不是为了搞长生不老药,他很务实,他想去抓壮丁,扩充吴国的兵源。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一家独大,东汉十三州曹魏自己占了8个,蜀国只有益州一地,吴国虽然有荆州、扬州,但当时开发程度还不够,人口不多。所以吴国的兵源比较少,对内孙权一直靠打山越扩充军队,现在孙权从《禹贡》等古书中找到了关于夷洲(台湾)、亶洲(日本)的记载,而且那里人口很多。

  于是,孙权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要派人去找寻这两个地方,然后占领,源源不断的把兵源送回吴国,这样吴国就可以组建数量庞大的军队,再然后……但其实,他这个想法不太靠谱,因为海路漫漫,没人知道这两个地方在那,到底什么情况。所以当时陆逊、全琮等人极力反对,但反对无效,孙权自己说了算。

  卫温、诸葛直的探索

  东吴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卫温和诸葛直经过充分准备,组建了三十余艘船的队伍,带着足够的食物和淡水,率兵士一万,扬帆出海,浩浩荡荡,开始去寻找夷洲。经过日夜航行,数月之后,按照《禹贡》上的记载,他们终于到达夷洲。

  吴军刚刚登陆,岛上的高山族居纷纷拿着长矛、弓箭、木棍冲了过来,卫温和诸葛直赶紧迎击了高山族人。高山族人虽然奋勇厮杀,但他们的兵器落后。此时的吴国士兵穿戴的都是铁甲、钢盔;而高山族人用的长矛都是用兽角制造的,箭头是用青石做的,又没经过训练,抵挡不住吴军的攻势,结果纷纷后退。

  高山族人退去后,卫温鸣金收兵放弃追赶,就地扎起营寨。正在这时,士兵前来报告说有高山族代表求见。于是两人赶紧出帐迎接,交谈中才知道高山族人以为他们是强盗,才奋力抵抗的,现在按照当地习惯,打败方要派人到对方道谢,赠送礼物,算是和解。卫温、诸葛直马上说明他们的来意,并派代表带上礼物回拜。

  三国时期,高山族还处在氏族公社阶段,没有私有财产,过着原始社会生活,他们分成许多部落,日常劳作,按照性别、年龄、强壮程度,男子担负上山狩猎、下海捕鱼、保卫部落、守护财产;妇女、儿童主要是在部落的管辖范围内采集树种、野果、植物根茎,为全体部落成员准备饭食,烤肉,大家一起吃饭,平均分配食物。

  部落中最高首领是酋长,氏族内部完全平等,酋长的住房和大家一样,都是石房。在房子周围围上一圈木栅栏。酋长房中唯一特别的就是摆着许多人头骨,因为按当地风俗,室内陈列的人头骨越多,表示杀死的敌人越多,本领也越大。在氏族部落中,没有法律,只按习惯来处理问题,有事大家召开部落会议共同商议。

  高山族的酋长为了表示对吴军友好,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男女老少都穿上鲜艳夺目、质地精致,色彩斑斓的氏族服装,脚腕都带着玉石制成的镯子,成群结队,欢声雷动,载歌载舞,从白天一直到晚上,又架起篝火,吴军士兵也加入了歌舞的人群,卫温、诸葛直等与当地酋长一行人频频举杯欢庆。

  卫温等人开始在夷洲住了下来,帮助高山族人耕种,并教给他们农业生产技术和铸造技术,和高山族人相处得非常友好,但是由于水土不服,许多吴军士兵生了病,高山族人热情帮助他们医治。由于他们的医疗水平也比较落后,吴军所携带的药物也使用完了,病死的人越来越多。

  卫温和诸葛直商量后作出决定,返回吴国,有的高山族人愿意跟他们一同去吴国,于是卫温、诸葛直和夷洲高山族人洒泪作别,带着数千高山族人和剩余士兵回到吴国。从此,夷洲和大陆的经济、文化往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卫温、诸葛直替孙权背了锅

  东吴黄龙三年(公元231年),从夷洲归来后,卫温诸葛直被孙权以“违诏无功”入狱,后被诛杀。

  卫温、诸葛直带领一万多人出海,病死者十之八九,却只带回了几千当地土著,这妥妥的折本买卖。而且孙权这还是不顾陆逊等人的强烈反对,所以在孙权看来,是卫温、诸葛直两人不听从自己的命令,把事情搞砸了。所以,他俩只好替孙权背锅了,稀里糊涂的就被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