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南宋抗金女将,她立下了哪些战功?
历史网 2024-10-22用户投稿
梁红玉,南宋著名的抗金女英雄,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妻子,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并被赐爵禄,由此开创了后世功臣妻给俸制度。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梁红玉出身于武将世家,祖父与父亲都在朝中为官。受家庭环境熏陶,梁红玉从幼年时起,就和哥哥们一起闻鸡起舞,在父亲的教导下,苦练刀枪剑戟。由于她天生具有神力,能挽强弓,连几个哥哥都怕她。
有一天,他大哥领来一个小兵,让梁红玉把她的弓箭拿来,说你别神气,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是不是,告诉你,这小兵也有神力,也拉得开你那张弓。梁红玉不信,结果那小兵真的把她那把弓箭拉开了。
宋徽宗宣和二年,睦州居民方腊,啸聚一些山民,起事造反,对抗朝廷。短短几个月时间,这帮乌合之众,就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攻城掠地,连陷数座州郡,官军屡次征讨,均告失败。梁红玉的祖父和父亲,都因此获罪被杀。梁家家道由此中落,梁红玉沦落为京口营妓。童贯平定方腊后,大军班师回朝,行到京口,便召营妓陪酒。梁红玉随众妓手持琵琶,缓缓地走进大帐。座位中所有的人眼前一亮,他们不敢相信,在这种地方还有这么气质出众的女人,只见此女媚而不妖,艳而不俗,眉宇间展露着一派英武之气。
韩世忠越看此女越有些面熟,他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终于想起来了,这个女子就是梁庄的妹妹梁红玉,当年自己刚参军时,还拉过她那张弓箭。
梁红玉也认出了当年这个小兵,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多年没见,他竟成了战功卓著的将军。当韩世忠听梁红玉讲完这些年的遭遇后,他那颗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豪侠之心,促使他萌动一种想法 ,那就是他得把梁红玉带出这个泥潭。他不忍心眼见此女子,就在这么一种环境中沉沦下去,他要拯救此女子出苦海。
当韩世忠把自己的想法和梁红玉说了,梁红玉感激涕零,飘飘下拜。二人遂在这军营中,洞房花烛 ,结成了秦晋之好。
从此,无论韩世忠走到哪里,梁红玉就跟随到哪里。韩世忠在前方领兵打仗,梁红玉就负责押运粮草、救治伤员等后勤工作。闲暇时,去野外打些猎物,为韩世忠煲汤。再不就上树采些野果,为韩世忠腌制咸菜。有时还在军营帐外,种些花花草草和蔬菜,将韩世忠枯燥的军旅生活,调剂得有滋有味。
建炎三年,金军在粘罕的带领下,由彭州入四洲,直达楚州。高宗仓皇逃往浙江一带。外忧引起内患,御营统制苗傅与威州刺史刘正彦拥众作乱,袭杀了执掌枢密的王渊,强迫高宗让出帝位,内禅皇太子。
事变发生后,高宗行动毫无自由,宰相朱胜非与太后密商,派梁红玉出城,驰往秀州 ,催韩世忠火速进兵杭州勤王。事关生死存亡,太后无计可施,立马封梁红玉为安国夫人,韩世忠为御营平寇左将军,要梁红玉突围出去,去秀州搬救兵。梁红玉将刚满月的儿子兜在怀里,凭一身武功,冲破叛军的重重包围,用一夜时间赶到秀州。
韩世忠了解到情况后,当即会同张浚和张浚等众人,带兵赶回,平定了苗傅等人的叛乱。
高宗喜出望外,亲自到宫门口,迎接他们夫妇二人。并封韩世忠为忠武胜军节度使,不久又拜为江浙制置使。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南宋内乱,正好给了金军可乘之机。
1129年,金军在金兀术率领下长驱直入,攻入江浙,高宗逃跑,从杭州到明州,再从明州逃到上海。金军孤军深入5个多月后,江南各地爆发了汉人的强烈反抗。金兀术大肆烧杀掳掠一番后,撤兵北返。韩世忠率领八千水军急赴镇江截击,将金军堵截在了黄天荡。
韩世忠与梁红玉根据敌情,严密部署。于开战那天,梁红玉身先士卒,披一件大红披风,登上十几丈高的楼橹,冒着流矢,亲自击鼓。金军逃到哪里,她的指挥旗就挥舞到哪里。
金兀术被堵截在黄天荡整整四十八天。后来,金兀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利用老鹳河故道,凿开一条大渠通到长江,才狼狈逃往建康。
金兵败北之后,梁红玉不但不居功自傲,还上疏弹劾韩世忠“失机纵敌”,请朝廷“加罪”。这一义举,使举国上下,人人感佩,一时间传为美谈,朝廷以此再一次加封她为“杨国夫人”。
1136年,韩世忠被任命为武宁安化军节度使,梁红玉随韩世忠率领将士以淮水为界,旧城之外又筑新城,继续抗击金兵。经过战争浩劫,楚州当时已遍地荆棘,军民食无粮,居无所。梁红玉亲自用芦苇“织蒲为屋”。在寻找野菜充饥时,在文通塔下的勺湖岸边,发现马吃蒲茎,便亲自尝食,发动军民采蒲茎充饥,蒲菜因此被称为“抗金菜”。
梁红玉协助韩世宗扩充军队,操练兵马。她为军队制定了严明的军纪,做到奖罚分明。这支军队以作战勇敢,军纪严明而深受当地百姓的拥护,被称为“韩家军”。
后来,在一次与金军的作战中,梁红玉身负重伤,可为了鼓舞将士们的士气,她仍然坚持在前线奋力厮杀,与金兀术大打几十个回合。鲜血染红了她的战袍,直到倒地那一刻,她手中的大刀都没有停止过翻飞……
一代巾帼英雄,就这样壮烈殉国,死时年仅三十三岁。金国折服于她的一身浩然正气,将尸体装敛于上等棺椁中送回!
梁红玉,已经走远。但她的精神,从不曾离开过华夏,必将万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