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王朗到底是怎么死的 王朗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历史网 2024-11-06用户投稿
对王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我们大家一提到三国就自然会想到刘备关羽张飞三结义的忠义之气,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事情。尤其是诸葛亮他的传奇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得极为传神。其中有一则故事就是他在北伐之中,阵前不费一兵一卒,句句如刀剑一般,骂死曹魏重臣王朗,可谓的精彩至极。但是历史上,王朗真的是被诸葛亮骂死的吗?
当然不是!王朗不仅不是被骂死的,而是寿终正寝的。我们了解明代的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实际上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以及民间流传的传奇故事编成的,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而非史书。所以说在历史的真实性上,是不准确的。
接下来就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王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王朗本名叫做王严,字景升。出生于东海郡郯县,也就是今天山东临沂郯城县。他不仅不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骂的那样虚有其名的人,而且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重臣。就像我们今天著名的学者一样,学识渊博,著书《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等各种文集不胜其数。
王朗的忠孝更是为人所称赞的,王朗早年师从当时的太尉杨赐,随后被授予了县官,到了后来杨赐去世了,他为了给杨赐服丧而弃官。要了解,古代的服丧制度是有规矩的,分为缌麻、大功、小功、齐衰、斩衰五种规格,也叫“五服”。服丧最小的规格也是要求是同族兄弟姐妹和亲戚。可见王朗对于他的这位恩师的情谊之重。
后来遇见了他的贵人陶谦,从此才开始真正走上了他的仕途,先后被汉献帝治中从事、会稽太守等职。尤其在会稽上任期间,他见到百姓将夏禹和秦始皇同置于庙中,他认为秦始皇是暴君、无德之君,因此让秦始皇的想法推翻,我们从这方面也能看到,王朗对忠义道德的重视。他在会稽的四年,惠爱在民,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百姓的爱戴。
随后江东孙策侵略会稽,当时孙策刚刚横扫江东,所向披靡,他的手下都劝他避其锋芒,但王朗认为自己是朝廷命官,食君俸禄,为君分忧。他带领队伍数次与孙策交战,孙策大军均被王朗击退。但是终究是孤城难撑,王朗最后兵败被俘。孙策见王朗是儒雅之士,用尽办法规劝,并派他的亲近之臣张昭前去劝降,但都被王朗拒绝,最后只能将他流放。即使在后来的流放路上,处境艰苦,他还依然体恤他的旧属,让自己绵薄的积蓄都分给他们。所以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他是无脊之犬,在与历史真实的王朗其实是根本不相符的。
再者,王朗最后回归朝廷,也是在曹操的举荐下重回仕途的。刚刚抵达许都便被任命为了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可见曹操对他的才能之看重。而他随后又先后历任了魏郡的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寺等职。他在办案治理中,多以宽恕待人,对于有罪之人也会酌情考量。《三国志》中说他:“务在宽恕,罪疑从轻。”可见他的内心也是一个宽厚之人。
至于后来曹丕继任魏王以后,王朗更是被封官加爵,担任了御史大夫。但他仍然为民请命,希望能够减轻人民的负担和刑罚,让人民休养生息。他在上书中讲道要使得天“鸡鸣狗吠、达于四境、蒸庶欣欣、喜遇生平。”后来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以后,又封为司空。而随后魏明帝即位,王朗进封司徒,直到太和二年(228年)去世,他的儿子王肃袭爵,总看至此,至少他的仕途是十分顺利的,同时如果他没有一定能力的话也不可能这样顺利的也不会又世袭其位这种殊荣,同时我们要了解司徒这个位置,在东汉和三国时代就是相当于了丞相的地位,可见其位非同一般。所以诸葛亮说王朗一生未立寸功,只会摇唇鼓舌是不适合历史真实的。
再次,诸葛亮说昭烈皇帝也就是刘备才是继承大统,而王朗之于曹魏则是无名无份,是助纣为虐。刘备自称为汉景帝中山靖王之后,首先我要了解,关于刘备的出身,目前只有他的说法,至于他究竟是不是中山靖王的后代,这一点还并没有确凿的证据。其兄刘彭祖说过:“中山王只管奢侈淫乐。”是说中山靖王刘胜喜欢喝酒而且好色,所以他的子孙数以百计。这是其一;其二,我们都了解历史上所有的起义都讲究名正言顺,自称是天授,例如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而起义,包括《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为了名正言顺也是上演了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所以或许有可能刘备也是为了能有广聚势力且名正言顺,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身份。
最后,我们要了解,曹丕的地位是汉献帝禅让而得,且有汉王朝的名正言顺的传国玉玺,暂时抛开其他的原因,至少曹丕的地位才是正统的禅让得来的。与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相比,曹丕的地位更加正统。所以说诸葛亮在骂王朗是贼臣,说昭烈皇帝才是继承大统,事实上是站不住的。
综上,所以说不仅在《三国演义中》骂死王朗的故事根本就是虚构的,而且王朗还是一位有作为、有骨气、忠诚可靠、能力非同一般的人物。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曾提到过一篇关于王朗的故事:
当年王朗在做会稽太守的时候,孙策前来攻打,最后兵败西逃。后来曹操为群臣设宴,请了王朗也前来赴宴,在宴会上他嘲讽王朗说:“我可能不跟你在会稽时一样啊,把它都弄丢了。”而王朗却仰天长叹地说:“言行一致可真是太不容易了。”曹操疑惑地问他为什么,王朗回答道:“像我一样,当年作为汉官,不能保护我的百姓,所以未可折而未折,如今在您的麾下,原本以为应当享受优厚的礼待,体现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却想不到就是这样对待新来的人,这可就是所谓“可折而不折了。”可见面对曹操的嘲笑,王朗不仅没有畏惧而且灵活果断地应对且进行了有力的回击。
王朗年少时曾经与沛国的名士刘阳相交。但是,刘阳很早便就去世了,所以后世对他的事情知之甚少,当初,刘阳认为汉室已经衰落,纵观当时天下,群雄并起,只有曹操又雄才大略,并且害怕他朝廷不利,所以数次想要杀掉曹操,但是都没有成功。等到了曹操掌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便开始派人四处追杀他的后人,他的后人四处逃亡,生活困窘,最后无处藏匿的时候,王朗将他们藏在自己的府上数年,同时他一边又开导曹操,最后使曹操对刘阳的后世进行了赦免,其家人才得以保全。所以说,王朗还是一位重情义的人,而不是背信弃义之人。
当初,王朗任大理时,推荐张登等人,但是曹操要提拔的人太多了,于是就将他的推荐暂时地搁置一边,而到了黄初初年(220年—226年),王朗再一次和当时的太尉钟繇共同上书曹丕,推荐人才张登,曹丕这才将张登封为太官令。而同在黄初年间,在御花园的灵芝池聚集了很多鹈鹕,曹丕认为这是有无能之人在任职的象征,所以下令举荐平行高尚的人,而王朗则推荐了他的恩师杨赐的儿子光禄大夫杨彪,并请求自己离职,由杨彪来代替自己的位置,于是曹丕深受感动,不仅为杨彪设置了贴身保护,而且不允许王朗退位。由此,我们看到了王朗不仅重情重义,而且十分谦虚,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自认为能力不足矣。
通过这几则小故事已经反复地得到了印证,就是王朗绝非《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所说的那样,历史真实的王朗不仅是一名有情义的人还是一名合格的官吏,他不为一己私利,积极纳谏、推举贤才。可以说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在《三国演义》中,王朗的初次登场也是以一名会稽太守的身份出现,他胸怀宽广,力排众议接纳了刚刚被孙策击败得严白虎,在城破之后西逃中原,得到了曹操的封赏,自此之后便留在了曹操身边,他和华歆成为了曹操的得力助手,帮助曹操争夺权力,在曹操去世以后,他们则帮助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给曹丕,可以说他们是魏国的开国功臣。
而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在《三国演义》中王朗已经是七十六岁的高龄了,他随军出征祁山迎战诸葛亮,在阵前被诸葛亮的唇枪舌剑所驳斥,气愤之余落马摔死,所以也叫做“武乡侯骂死王朗。”
为了使得文学形象更加的丰富,突出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所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对历史的真实做了一部分的改变,《三国演义》本身的主要主线就是扶刘兴汉。所以为了要突出正面人物,不得不做一些改动。而且现在我们大多数看到的是明代刻本还有电视剧,而《三国演义》的版本多达二十七种,仅明代的刊本就有三十多种,而清朝更多达到了七十种。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至今更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只能暂时使用较为可信的罗贯中版。所以说王朗被骂死这一段故事十分的惊心动魄,大家看了更是佩服诸葛亮,不禁让人想起了他联吴抗曹时候,远渡东吴时的舌战群儒的场面,说明他仍然英雄未老、壮心不已。在文学审美的层面这绝对是无可挑剔的,成功的一章故事。但是文学审美并不等于历史真实,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历史的真相,还是应该更多地去对于史类的著作进行研读,史著才是更加贴合历史真相的。
结语
王朗这个出身士族家庭的子弟,他的人生相比于同时代的人,其人生道路和仕途实在是太顺利了,他年少拜名师,后得曹操欣赏被授予太守的高管,即使兵败西逃,回到中原仍然得到了重用,他经历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是真正的肱骨之臣。待到曹丕即帝后,他更是高管俸禄,衣食无忧,位列三公,百官之首仍然不贪图享乐,而是积极纳谏,曹丕骄纵淫奢时,他反复上书认为这样劳民伤财,是不可行的,而曹丕呢,则是不理睬而王朗就是反复发上书,最后曹丕只得作罢。而之后孙权向魏国称臣,曹丕想借机攻打蜀国,王朗认为此时气候多变,不利于远途作战并认真地去劝谏曹丕。曹丕都称他为一代伟人,后世难继,可见他地位之高,功勋之高,作用之大。最后还可以寿终正寝。这样的人生旅途和结局,在当时那个时局动乱的年代何尝不令人羡慕呢。而且他的后代雄才大略之人辈出,他的儿子和他一样学富五车的经学家,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后人也就是他的曾外孙,结束了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三国,他就是司马炎。因为司马炎的生母是王元姬,而王元姬正是王朗的孙女。王元姬在王朗从小的教育中,便展现了非比寻常的能力,所以王元姬也是备的爷爷王朗所宠爱的。所以王朗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黑得够惨了,把他的真实形象进行了完全的颠覆,但是其实纵观三国时代历史上的无论大臣还是皇帝,王朗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