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于禁在统军时不得军心是因为什么?
历史网 2024-11-07用户投稿
俗话说得军心者得天下。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
于禁是曹魏五子良将之一,在曹操时代,于禁被封为左将军,授予假节钺的权力,是外姓武将第一人,在外姓武将中,于禁地位最高,权力最大,是当时的五子良将之首。
于禁很会治军,军法非常严厉,经常打胜仗,但是,却不得军心,得不到将士们的拥戴,这是为什么呢?
先看于禁打的胜仗有哪些?
于禁自从王朗将其推荐给曹操开始,一生追随曹操,征战天下,身经数十次大战,于禁几乎没有败过,打的全是胜仗。
证据见《三国志 于禁传》:攻广威,拔之;从讨吕布於濮阳,别破布二营於城南,又别将破高雅於须昌;从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於雍丘,皆拔之;从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邵等夜袭太祖营,禁帅麾下击破之,斩邵等,尽降其众;从围桥蕤於苦,斩蕤等四将;复从攻张绣於穰,禽吕布於下邳,别与史涣、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斩之;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於杜氏津,破之。
以上的战绩,只是其中一部分,不再一一列举。
读《三国志 于禁传》,可以看到,于禁只打过一次败仗,就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襄樊之战,于禁督七军救援樊城,遇到秋雨,汉水暴涨,导致战败,被关羽俘获后投降,晚节不保。
至此,于禁的地位才急转直下,令人诟病。当然,于禁这次战败,主要是天气的原因,非战之罪。
司马懿曾对曹操分析过这个原因,说的很清楚,不是于禁不会打仗,是天时的问题。
见《三国志 蒋济传》:司马宣王及济说太祖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於国家大计未足有损。
除此之外,在《三国志 李典传》,记载于禁跟随夏侯惇,进攻刘备,在博望坡追击刘备,因为夏侯惇不听李典的建议,执意追击,导致作战不利。
当然,这一次作战,主将是夏侯惇,是夏侯惇指挥不当,责任不能算在于禁的头上。
于禁一生,打了大小胜仗近二十次,只败过一次,就是水淹七军这次。
于禁军法非常严厉,打胜仗也多,但是,为何却不得军心呢?
《三国志 于禁传》:是时,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太祖每征伐,咸递行为军锋,还为后拒;而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然以法御下,不甚得士众心。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于禁和张辽、乐进、张郃、徐晃都是名将,曹操每次作战,不是让他们当前锋,就是用为后拒。而于禁持军严整,缴获来的财物,从来不会私藏,因此曹操对于禁的赏赐非常多,非常重。然而,于禁常常以严厉的军法来统御将士,所以,于禁难以得到将士们的拥戴。
按理说,军纪严明,军法严厉,才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才能打胜仗,这也是公平的啊?
难道是军法太严,失去了人情味?让将士们对你敬而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