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功臣都是亲戚 朱元璋为何区别对待外甥和侄子
历史网 2024-11-10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朱元璋侄子和外甥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朱元璋建立明代,为何侄子有大功被鞭杀,外甥却成开国第三功臣?
正所谓与皇帝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尤其是开国皇帝和开国功臣,一起打天下的时候,都是好兄弟,但是开国以后,随着权力分配等问题,曾经亲密无间的兄弟也是渐行渐远,甚至是反目成仇,由此演变成为开国皇帝对于开国功臣的清洗。
那么开国皇帝对于具有亲人身份的开国功臣是什么样的态度,会怎么样呢?
是同样也会下狠手清洗,还是厚待放纵呢,今天宋安之就以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两人的不同下场,来说说开国皇帝对于有亲人身份的功臣是如何对待的。
一、侄子朱文正孤守洪都85天,为叔叔朱元璋一统江南立下大功,却被鞭杀,但子孙后代却在有明一朝享尽荣华富贵。
朱文正是明太祖朱元璋之侄,父亲是朱元璋的长兄南昌王朱兴隆。在父亲去世以后,跟随母亲投奔起兵的叔父朱元璋,朱元璋对于这个侄子很是用心,当作亲儿子培养。
朱文正也很争气,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因此被升为枢密院同佥。到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统辖机构进行改革,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任命亲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可以说是当时朱元璋势力的大军一号人物。
到了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时,朱文正达到了自己军事生涯的巅峰。在洪都保卫战之中,朱文正以4万孤军,面对陈友谅的60万大军疯狂围攻,坚持了85天之久。消耗了陈军的有生力量,严重打击了陈军士气,为叔父朱元璋赢得了反攻时间,陈友谅退至鄱阳湖以后,双方进行大决战,朱元璋最终击败陈友谅,获得大胜。
可以说朱文正的洪都保卫战对朱元璋影响很大,使得朱元璋彻底击败陈友谅这个劲敌,形势大好,之后击败张士诚和方国珍,彻底一统江南,拥有了与元代争霸天下的实力。
打败陈友谅以后,朱元璋回到应天是论功行赏,恩赐常遇春和廖永忠等大片田地,赏给其他将士很多金帛。
对于侄子朱文正这个大功臣,朱元璋本来也是想大大恩赐一番,但想到当初升朱文正为枢密院同佥,问他想当什么官时,朱文正表示:“叔父既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
认为侄子非常懂事,了解叔父治下的难处,所以想要先缓缓,不先第一批封赏他,免得恩赐太多而遭人非议,虽然他的确有大功,有重赏也无可厚非,但更多人在意的是他是朱元璋侄子这个身份,而不会客观审视他的功劳有多大。所以想让侄子朱文正做一个表率,先不恩赐他,让将士们了解我朱元璋是一视同仁的,即使是侄子也不会特殊照顾。
但是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侄子朱文正那时只是客气话,他并没有那么成熟稳重,也不会从大局出发考虑。而且朱元璋也没私底下跟侄子朱文正沟通一下,这下朱文正就坐不住了,看着那些人一个一个被封赏,自己这个大功臣则是毫无动静,因此通过放纵自己来表达不满。
是纵容部将掠夺民众钱财,强抢他人之妻,甚至是杀人全家;朱元璋严禁民众去张士诚的统治区买盐,朱文正就对着干,特意批文派人前往买盐。朱元璋开设江西按察司,朱文正也是多方阻扰。更离谱的是朱文正还离间朱元璋与大将徐达的关系,是“谮徐达有叛意”,还好朱元璋并没有相信。
当时人顾忌朱文正是朱元璋亲侄子,所以一开始也没人敢举报朱文正的不法行为。直到后来他越来越肆无忌惮,越来越过分,甚至有了异心,终于被人告发,朱元璋于是召他问话,本来朱文正认个错,保证以后不再犯了,可能也不会有多重的惩罚,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顶撞叔父,史料记载是“其应之词虽在神人亦所不容”。
朱文正如此这般,使得朱元璋动了杀心,想要处死他,不过经过马皇后劝阻“儿特性刚耳,无他也”,才没有处死他,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朱文正被剥夺兵权,是“免官安置桐城”被软禁,死于1365年,3年以后明代建立。
朱文正的最终结局有两种记载:一说是被软禁至死,郁郁而终。另一说是朱元璋对这个侄子并没有彻底放弃,后来再度启用他,没想到他又企图“叛归张氏”,被抓回来以后,朱元璋是大怒,彻底对这个侄子死心,用鞭子将其活活打死。
关于朱文正的最后结局,被鞭杀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可以确定的是朱文正有异志,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不可忍的。而且朱元璋对于军纪很重视,也善于拉拢人心,朱文正的所作所为,是大大的破坏了他一直以来苦心经营的成果,两者结合之下,孤僻霸道的朱元璋一怒之下痛下杀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过虽然朱文正这个早期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下场不好,但朱元璋终究是念及血缘亲情,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养于宫中。明代建立以后,封其为靖江王,建藩于桂林。并以南昌王朱兴隆为始祖,朱文正身为第二世,亦是得以列祀于靖江王国宗庙。
老实说朱元璋对朱文正一脉还算不错,靖江王虽然是郡王,但却很特殊,是“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而且很多方面也如同亲王一般,可以说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也是明代276年之中,唯一一支非朱元璋直系后裔的藩王。
不过靖江王一系,可能多是遗传了朱文正不知进退妄自尊大,不谙保全之道的作风,所以多是出奇葩荒唐之人。
第一代靖江王朱守谦是性情乖戾,阴贼险狠,在当地搞得是民怨沸腾,朱元璋将他召回京师,他不仅没有认错,反而作诗怨望讽刺,朱元璋大怒将其废为庶人,让其在凤阳居住了7年。
7年以后,朱元璋觉得朱守谦应该已经改过自新了,于是恢复了他的爵位,让他徒镇云南,没想到朱守谦去了之后,依旧是“暴横如故”,朱元璋无可奈何,只能又将其召回安置在凤阳,没想到这次他在凤阳都开始兴风作浪,于是又召回京师。
洪武二十五年,年仅32岁的朱守谦死去,年老的朱元璋再次念及亲情,没有废了靖江王爵位,而是以朱守谦嫡子朱赞仪为王世子,以继承其王位。
等到明代灭亡以后,南明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覆灭以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称帝,改元隆武,远在广西桂林的靖江王朱亨嘉也是不甘寂寞,国难当头不一起齐心协力,竟然还想着黄袍加身。
靖江王朱亨嘉先是为自己脸上贴金,对身边人说道:“方今天下无主,予祖向于分封之日以粤西烟瘴不愿就封,马皇后慰之使行,于是以东宫仪卫赐之。目今东宫无人,予不俨然东宫乎!太子监国自是祖宗成宪,有何不可?”
等到他认为一切准备妥当以后,在公元1645年自称监国,纪年用洪武 287年,直接否定了明太祖朱元璋以后的所有皇帝。但很快被推翻,如同一场儿戏一般,于次年被缢杀。
说起来朱文正这个朱元璋亲侄也是惋惜,要战功有战功,要身份有身份,如果他成熟稳重,猜到叔父朱元璋的用意,不自暴自弃,那么开国以后待遇肯定不会差了。他这一脉,怎么说都可以享受到朱元璋儿子的待遇,也是亲王爵位,惋惜他性子太急,太过暴戾,落得一个悲凉下场。
二、朱元璋外甥李文忠,成为开国第三功臣,死后被追封为王,父亲亦被封王,享尽荣华富贵,奈何后人不争气。
李文忠的母亲是朱元璋二姐,父亲是李贞,在朱元璋少时常常吃不饱饭时,是二姐一家经常接济他,所以在亲戚之中,他对二姐一家最为关照。
公元1351年(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二姐去世,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前去投靠已经起兵的小舅子朱元璋,在兵荒马乱的年景,是历经千辛万苦,途中几次经历死亡危机。
朱元璋在滁阳见到二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时,是大为高兴,对其待遇很好,并且将外甥收为养子培养,因此李文忠有段时间是叫朱文忠。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于外甥李文忠和侄子朱文正是寄予厚望,分别取名为文正、文忠。
不过这两位朱元璋寄予厚望的至亲,后来发展的轨迹却是大为不同,朱文正成名要早于李文忠,但是后来却亲手毁了自己。
李文忠却是不同,在明代开国过程中,他是有勇有谋,立下赫赫战功。开国以后还多次参与北伐,也是多有斩获,因战功封为曹国公。
可以说在明代开国前后,李文忠从来没有因为战功封赏问题埋怨舅舅朱元璋,虽然不了解心里到底什么想法,但行动上是一点问题都没有,没有因此跟舅舅闹矛盾。因此《明史》评价李文忠是:“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
洪武十六年(1383年)冬,李文忠患病,朱元璋很是关心,亲自看望以后,又命淮安侯华中负责医治。结果没想到次年三月李文忠便是病逝,年仅46岁。
朱元璋怀疑外甥李文忠是被害死的,但是并没有实质性证据,因此降低了华中爵位,流放其家属于建昌卫,其他诸医及其妻子儿女都被斩杀。
悲痛的朱元璋亲自写文致祭,追封外甥李文忠为岐阳王,谥号武靖。是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位列第三。
李文忠身为朱元璋的外甥,没有像朱文正那般与舅舅朱元璋闹翻,也没有抱着大腿就得过且过,而是立下赫赫战功,通过自己努力,成为国公,以军功成为明代开国第三功臣,也是一代传奇。
不过他的后人却是大为辱没他的威名,在靖难之役中李文忠之子李景隆被建文帝朱允炆重用,统领大军镇压朱棣,但面对燕王朱棣却是屡战屡败,成为运输大队长,后来镇守南京金川门时,又与谷王朱橞开城门迎燕军入城。
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对李景隆大加封赏,并且是列于群臣之首,俨然以他为靖难第一功臣,很是耐人寻味。不过后来群臣实在容忍不了李景隆这个常败将军列于自己之前,是连番弹劾他,朱棣迫于压力,将其削爵圈禁,至永乐末年李景隆在落寞中死去。
李文忠身为明代开国第三功臣,本来他的曹国公爵位应该也是世袭,结果一场靖难之役,自己儿子李景隆实在不争气,曹国公这个爵位也没有传递下去,后世子孙多以临淮侯这个爵位袭封下去。
再看看明代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受封魏国公,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靖难之役时,徐氏一族再上一个台阶,大舅子徐辉祖反对朱棣,小舅子徐增寿支持大姐夫朱棣。结果朱棣登基以后,也不敢废了魏国公爵位,也没有杀徐辉祖,只是削爵禁锢,后以徐辉祖之子袭封魏国公爵位。
同时追封被建文帝杀死的小舅子徐增寿为定国公,由子孙世袭。徐氏一族由此是一门两国公,而李文忠的家族,却是降格成为一门一侯世袭,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到了明代灭亡以后,李文忠第十一世孙李祖述,明代第7代临淮侯,在弘光元年(1645年),与明代诸多勋臣在留都南京降清,至此史书再无记载,不过身为顺臣,应该是得以善终了。
不过虽然李文忠后人不争气,但是他父亲李贞很不错,在朱元璋没有发达之前,是多有照顾,等到朱元璋发达以后,面对小舅子赋予的富贵,并没有飘飘然,反而是心不自安,是谨小慎微,不依仗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并且带头提倡节俭。
朱元璋对于二姐夫李贞也很是满意和尊重,明代开国以后,朱元璋为了方便见李贞,是“赐第于内城西”。
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走到生命尽头,朱元璋大为悲痛,是“辍视朝三日,车驾临奠,追封陇西王,谥恭献”。
可以说李文忠与朱元璋,是外甥与舅舅相处的典范,自己有能力也有心机,虽然靠着舅舅成长起来,但是也立下了赫赫战功,两者是相辅相成。李贞与朱元璋,也是姐夫与小舅子相处的典范,姐夫待人善之,谨小慎微,小舅子则是知恩图报,两人其乐融融相处多年,也是一时之佳话。
最后从朱文正和李文忠的结局也可以看出,面对皇帝,即使具有亲人身份的大功臣,虽然可以得到更多培养和重视,但也肩负更大责任,也要多替皇帝着想,不能因为一时之气,而胡作非为的发泄。更不能想要背叛,这是皇帝的底线,如果越过了,即使再有血缘关系,皇帝也会毫不手软的将其除掉,最好的结局也是结束其政治生命,将其囚禁至死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