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作为朱棣身边的五大太监之一 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历史网 2024-11-16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朱棣和宦官王景弘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宦官不一定是大奸大恶之人,也可能是个本领超群的大善人。
这位宦官是明成祖时期五大太监之一,同时也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航海家。
他就是王景弘。
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间,入宫为宦官。
谁也不曾想到,这位宦官和历史上其他大奸大恶的宦官完全不同,他干净正义得宛如一张白纸,反面指数完全为零。
永乐三年六月,王景弘偕同郑和等人首下西洋,与郑和同为正使,人称王三保。他同郑和一样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的伟大航海事业离不开王景弘这位非常重要的助手,每一次的重大活动,王景弘必定在场,但是史书对于王景弘的丰功伟绩不过只字片语,远远不如郑和名气响亮。
作为郑和的首席助手,他的身世俨然是个谜。不过,在清朝《龙岩州志》中有一条关于王景弘身世的描述:
王景弘,龙岩集贤里人,后分属宁阳;永乐间随太宗巡狩,又拥立皇储功,赐嗣子王祯世袭南京锦衣卫正千户。
福建自唐朝以来便盛产宦官,方志多讳言这一点正是使王景弘得以参加郑和的远航,并为郑和的船队聘请了许多闽南籍水手、火长,这些人在航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闽南人在宋元时期是国内最好的航海家,这也是王景弘为何被郑和及整个船队所倚重。
在下西洋中,郑和航海知识与经验较浅,王景弘就主要负责航海的线路与管理船队,侧重于船舶的制造、航海人员的选拔,航路的确认等一系列工作。
七下西洋年份分别为:1405-1407年、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在第二次下西洋时,王景弘曾出使占城。宣德八年,七下西洋,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王景弘率队归返,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王景弘之所以得到倚重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总是跟对主。
当时,明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受到两个弟弟的攻击,地位十分不稳,明成祖几次想撤换他,幸亏大臣和内臣多支持他,几次度过危机,最终继承大统。王景弘应为明仁宗的支持者之一,因此明仁宗继位后,对他十分信任,派他与郑和掌管南京宫廷内务,地位显要。
明仁宗还将修宫殿这件重要事交给王景弘,而非郑和。修宫殿为太监执掌内的大事,从这里可以反映明仁宗对王景弘信任之深。
不过,明仁宗早亡,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他在南京官吏的簇拥下,迅速奔赴北京,一举奠定皇位。所以,南京内外官吏在这次皇位嬗替之际立下大功。
作为南京内官中仅次于郑和的人物,王景弘显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他得以荫子孙为&"千户&"。此后,皇帝对他的宠信不衰,在第七次出洋前,他和郑和一样得到明宣宗的赐诗。
在这一时代,内臣能得到皇帝赐诗,是天大的荣耀。
在第三次远航时,王景弘已是与郑和并列的正使太监。
由此我们可以领会为什么《明史》称王景弘为郑和的&"同侪&",因为,他们本是平级的,也就是说,还在第一次远航时,王景弘即可能是与郑和平级的人物,他一直是和郑和一起领导了下西洋的远航。然而,因其排名在郑和之后,所以较少被提及,实际上,他对明初远航的贡献不弱于郑和。
晚年王景弘在南京编著有《赴西洋水程》航海专著,此书后流落民间并被辗转抄录,成为明清航海人员驾舟出海的导航&"秘本&"。王景弘为促进中国航海事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424年,王景弘奉命率兵镇守南京,为南京守备,政绩斐然,翌年郑和亦担任相同职务。
王景弘曾担任南京运输&"总指挥&",将无数江南与海外财物大量输送到中原,并发配南京诸王的起居需要。
郑和去世后王景弘仍负责南京水军的操练。
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佚名杂剧《奉天命三宝下西洋》,都描述王景弘为文武兼备、擅长兵法的将领。台湾及南洋华侨多称王景弘为王三保,传说他曾到过台湾施药,卒于爪哇三宝地,葬于三保洞旁。当地华侨相信王三保可保祐海商和当地华侨,不少人到三保洞参拜,香火颇盛。
可以看出,朱老四手下五大太监:郑和、王景弘、侯显、亦失哈、刘永诚,个个都是人杰,个个都为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所以说,太监是好是坏,看的不是这个职业,而是取决于用这个职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