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诸葛亮病逝前的遗嘱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历史网 2024-11-18用户投稿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 ,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各位读者就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了解吧!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末年,朝政腐败,义军四起,经过一番争斗,进入战火纷飞的三国时期。正所谓“乱世出英雄”,三国时期人才辈出,不仅猛将如云,谋士也是大放异彩,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卧龙”诸葛孔明!
躬耕南阳 三分天下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是诸葛亮在《出师表》所述。
躬耕南阳不假,诸葛亮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建安二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便隐居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却是不真,身逢乱世,男儿之躯,谁不想建功立业。所以诸葛亮虽身居茅庐,却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建安六年,刘备来到荆州,经徐庶得知诸葛亮,三顾草庐“取经”于诸葛亮,诸葛亮见刘备志虑忠纯,献计《隆中对》,建议刘备三分天下。刘备求贤若渴,力邀诸葛亮出山。出山后的诸葛亮东联孙吴,北拒曹操,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三国鼎立之势初显。
临终托孤 六出祁山
公元221年,诸葛亮力主刘备称帝,延“汉”为国号,诸葛亮任丞相,天下大势已定,三分“魏蜀吴”。
公元219年,关羽在陆逊的迷惑下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潘璋副将马忠用计谋擒获,之后被孙权斩首。当时张飞在阆中镇守,闻之关羽遇害,旦夕号泣,血泪衣襟。逼迫部下于三日之内造好白衣白甲,否则处死。其部将范疆、张达自知难以完成,为免一死,于张飞熟睡之际将其暗杀。
刘备连失关羽张飞,怒火中烧,理智全无,不顾诸葛亮劝阻,于公元221年出兵伐吴,报仇雪恨,誓杀孙权。公元222年,失去理智的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十里,兵败夷陵。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临终托孤诸葛亮。
经过三年的准备,诸葛亮自觉时机成熟,“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开启了北伐之旅!
功败身死 奇葩遗嘱
诸葛亮继承刘备遗愿,六出岐山,出兵北伐,可惜每到关键时刻总有意外发生,以致前五次都无功而返。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北伐,扎营五丈原,对峙司马懿。司马懿任诸葛亮百般羞辱,拒不出兵,八月,诸葛亮病重,与世长辞!
临终前留下遗言,不必厚葬,令士兵抬棺往南直走,绳断处就地磕头埋棺。
但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也就是说诸葛亮死后被安葬在定军山,孰真孰假?
墓葬疑云 深谋远虑
虽说如今定军山下还有武侯墓,但据专家考证,此墓只是诸葛亮的衣冠冢,并非尸身所葬之地。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与定军山相隔甚远,当时又是夏季,天气炎热,不可能再将诸葛亮的尸身从五丈原运回定军山。
相较之下,《粱州记》中的记载更为可信一点。书中记载:刘禅遵照诸葛亮生前安排,敲墙命令四名壮汉抬着其棺木一直往南走,直到绳断之时,就地埋葬。
那诸葛亮为何会有如此奇葩的遗嘱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天下大乱,盗墓贼异常猖獗,到处“升官发财”,毁人尸身,更有甚者,野史所载曹操曾成立特殊的部队,专门挖人墓葬,以陪葬品充为军费,即为后世的“摸金校尉”。虽不知真假,但足以反映出当时官匪一家,掘墓成风。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一生足智多谋,决胜于千里之外,怎肯让自己死后还不得安宁,尸身被宵小之辈玷污!所以诸葛亮才有此奇怪的遗嘱。
至于抬棺的四名军士,诸葛亮也早有安排,据说四名军士抬着诸葛亮的棺材走了一天一夜,绳子都没有断,四人精疲力尽,不肯再走,相约将诸葛亮就地埋葬,彼此守口如瓶。四人安葬好诸葛亮后回去向刘禅复命,刘禅一问具体情况,四人便支支吾吾,难以回答,刘禅大怒,将四人斩首,一切尽在诸葛亮掌握之中!至此,诸葛亮到底葬于何处,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诸葛亮无愧于“神机妙算”之名,生前算尽身后事,实乃“神人也”!
- 上一篇: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为什么会是北魏宗室?
-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