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顿当初能杀刘邦 莫顿最后为什么还要放虎归山

历史网 2024-11-19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莫顿和刘邦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白登之围时冒顿明明可以杀了刘邦,但最后却放虎归山,这是为何?

  你认为匈奴人傻吗?能灭不灭,还要放虎归山,然后等着刘邦的曾孙刘彻来收拾他们,现实情况是,那时的匈奴与汉朝属于半斤对八两,谁也吃不掉谁。

  冒顿单于的发家史

  匈奴与中原的恩怨

  说到匈奴,它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舞台上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力,但对于它的起源和来历,学界却一直存在着分歧,没有达成一统的定论。

  不过有一点倒是肯定的,匈奴是北方广大草原和戈壁滩上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却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在婚姻观念上也很自由,儿子可以娶后母为妻,兄弟可以与嫂子结为夫妻。

  他们有着嗜血的风俗,贪婪的个性,善骑射,有着马背上长大的民族之称。自周朝以来,他们最乐此不疲的事情就是掠夺中原这块物美丰鲜的地方,每次都是空手而来,满载而归,什么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粮食牲畜,甚至美女佳人,都是他们的掠夺范围。

  由于屡屡得手,尝到甜头的匈奴人对中原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赵国边将李牧和匈奴人干过仗,并且取得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胜利,一举歼灭十万匈奴人。从此,不可一世的匈奴人收敛了不少。

  但中原丰盛的“猎物”对匈奴来说,诱惑力太大了。到秦始皇时,匈奴人再度卷土重来,秦国大将蒙恬,以暴制暴,打得匈奴落花流水。再后来,秦始皇出手修建了一条万里长城,试图彻底摆脱匈奴人的纠缠。

  然而,秦帝国建立仅短短十四年便灭亡了,拉开秦朝灭亡序幕的人是两位农民,即陈胜、吴广,就在同一时间,公元前209年,匈奴内部也在进行着激烈权力动荡,而拉开这场革命的人就是一个叫冒顿的年轻人。

  冒顿单于的崛起之路

  冒顿的父亲叫头曼,是当时匈奴的大王。由于冒顿是长子,所以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但可悲的是,头曼单于并不喜欢这个长子,原因是他后来迷恋上了一位爱妃,所谓爱屋及乌,也就偏爱起爱妃的儿子。

  更离谱的是,这位爱妃也颇有些手段,时常给头曼吹枕边风,以至于头晕对太子的态度发生大转变。种种迹象都表明,他想要废黜冒顿,另立太子。

  但另立太子并非易事,没有合适的理由,很有可能转变为一场内部斗争。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头曼虎毒要食子,他居然把冒顿送到月氏去当人质。

  当时的月氏在匈奴的西边,也有一定的武力装备,拥兵十多万,实力不可小觑。头曼为了拉拢月氏,常派人质去月氏,以安其心。

  当冒顿被当作人质送到月氏之后,头曼单于便发兵偷袭月氏。为了泄愤,月氏将矛头马上对准了冒顿,而冒顿反应也很快,偷了一匹马连夜就跑回了匈奴。

  冒顿死里逃生,头曼也没辙只好给他安排了一个新职务--一万骑兵的首领。自打有了这一万兵马,冒顿开始对他们进行起了血腥的射击训练,从射鸟到射动物再到射人,直到有一天,他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也当作活靶子给练了。这一年,正是公元前209年。

  头曼单于死后,他的爱妃和爱子也做了他的陪葬品,冒顿终于笑到了最后,取得了本该属于自己的政权。

  成为单于后的冒顿,又将矛头对准了当时实力最强的部落--东胡。在采用了瞒天过海之术后,东胡轻易地放松了对匈奴的警惕,冒顿一招制敌,杀了东胡王,吞并了东胡。

  之后的冒顿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向其他部落发起了攻击,西征月氏,北破丁零,南征楼烦,并吞并了位于当今新疆的乌孙、楼兰等三十六国。在大漠南北和现今的东北、西北以及中亚、西伯利亚的广大地区建立了他的盛世伟业。

  获得霸主地位后的冒顿,并不甘心守在那片广大却贫瘠的土地上,他一心觊觎着物产丰盛的中原地区,很快就把目标锁定在了大汉王朝身上。

  刘邦自负的代价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为汉,天下初步稳定。但是在秦末大乱之际,刘邦与项羽争霸天下之时,匈奴得到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王离负责防御匈奴的20万大军奉命南下之后,匈奴军趁机占领了河南地,吞并了楼烦、白羊两部。

  西汉建立后,匈奴又继续进犯中原,西至朝那(即今宁夏固原)、肤施(陕西绥德)、东至燕地、代地,都受到匈奴的侵犯。刘邦称帝第二年,为了防范匈奴并削弱诸侯势力,把韩王信的封地颍川(今河南禹州)迁到了晋阳(今山西太原),以太原郡31个县作为他的领地。

  这里的韩信指的并不是大将军韩信,他是韩襄王的庶孙,后世为了与秦汉之际的军事天才韩信相差别,而将他称之为韩王信。

  韩王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善变。当初刘邦攻克彭城时,韩王信马上归顺了刘邦,但彭城兵败后,他又掉头归降于项羽,后来见势不妙又归降了刘邦。好在刘邦没有和他计较,又立他为韩王。

  刘邦将韩王信的封地北迁后,韩王信以晋阳离边境较远不利于防御匈奴为由,请求将韩国的都城迁到马邑(今山西朔州),刘邦也同意了。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秋,冒顿单于率领匈奴大军进犯韩国,将韩王信包围在了马邑。

  上面说了韩王信是一个特别善变的人,当他看到眼前的形势后,对自己守城一点把握也没有,于是又采取了一个折中的策略,一面派人向刘邦求援,一面又派人向匈奴求和。

  刘邦派出大军援救韩国,但同时也知晓了韩王信与匈奴私通,并下诏责备了他。韩王信怕被刘邦诛杀,于是便献出马邑投降了匈奴。

  匈奴军趁机大举南下,而韩王信也派出了他的大军,二队人马准备合力攻打太原。刘邦得知韩王信投降匈奴的消息后,雷霆大发,一怒之下决定亲自领兵32万大军北上,目标直指韩王信和匈奴军。

  刘邦的北上之路很顺利,两路兵马,一支由刘邦亲率从洛阳出征,逼近晋阳;另一路由樊哙、夏侯婴、灌婴、周勃统率一支步骑混合军绕到太原的后方,从代郡出兵西进,攻占霍人(山西繁峙)、马邑、收降楼烦(山西神池)以北六县,在武泉(内蒙托克托县境内)之北击败匈奴一部大军,又向北攻占云中,之后南下太原,准备与刘邦所率的汉军主力会合。

  在南北两路汉军的夹击下,韩王信的大军没有占到半点便宜,韩王信率残军逃回了匈奴。但他的部下,如曼丘臣、王黄等人收集韩军的溃兵,继续与匈奴合力抗击汉朝。

  但是,匈韩联军被汉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败再败,匈奴将领胡白题被斩杀,汉军一连拿下晋阳、太原等六七城,刘邦顺利进驻晋阳。

  再者,灌婴、周勃的大军继续追击匈奴,在离石、楼烦击败了匈奴,匈奴军不得不被迫再次北撤。

  刘邦汉军的大胜,不但大大增长了占胜匈奴的士气,而且让刘邦变得有些猖狂自负。但实际上,匈奴的失败并不是由于匈奴军的战斗力下降了,而是由于匈奴不适应在中原作战所导致的。

  匈奴的大败退暴露出匈奴军的缺点,他们作战的优势是依靠骑兵,快速反应,善打闪击战,然后迅速回撤,所以特别符合草原作战。一旦深入中原地区,其缺陷就显露出来了。

  一是由于不了解中原地理环境,骑兵作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二是匈奴落后,又不爱学习,不懂攻城守城战术,所以造成了一败再败的局面。

  这个时候就显示出领导的重要性了,冒顿单于能取得霸主地位也是要凭借几分智慧的。当他反应过来,吸取晋阳之战的失败教训之后,他决定采取以弱示强、诱敌深入的策略,也就是说,将刘邦引出坚城,将汉军引诱到利于他们骑兵发挥优势的边境地带,之后加以消灭。

  冒顿在确立了这一策略之后,就命令匈奴军不与汉军正面交战,只佯装败退,并且还将精壮兵马藏匿起来,让汉军只看到他们的老弱病残兵马。在这样一番神操作之后,刘邦果然上当了。

  刘邦派了十名使者去刺探军情,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匈奴已不堪一击了。最后刘邦又派出了娄敬,尽管娄敬识破了匈奴的伎俩,但仅凭他一人的判断并不能说服刘邦。

  而且就在此时,刘邦的三十多万大军已经越过句注山北上,他因担心娄敬的判断动摇军心,干脆把娄敬关了起来。

  那么刘邦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领袖,他为何会如此轻易上当呢?这是由几个因素导致的:

  其一,就是被胜利冲昏了头。公元前202年,刘邦刚刚取得楚汉战争的胜利,正是得意忘形的时候,而且从上述也可看出,汉军这次与匈奴的激战进行得也很顺利,双重因素导致了刘邦的麻痹大意。

  其二,刘邦是一位杰出的领袖,其过人之处在于知人善任,但其军事才能实际并不高。而此时的汉军主将,如韩信、彭越、英布都被刘邦列入了篡权的黑名单,此次战争都没有参与。

  因此,刘邦身边并没有高级军事指挥官。夏侯婴、灌婴、周勃等人虽然也是沙场老将,但他们的辈分和地位都明显低于刘邦,即使提出自己的看法,刘邦也未必会听。

  其三,刘邦本人实际并不了解匈奴的情况,由于信息闭塞,战乱中的中原也很难搜集到匈奴的情报。所以,他对匈奴的认知还停留在秦始皇时代,并不清楚在短短几十年间,匈奴在冒顿的经营下,其实力已今非昔比。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指挥大军继续北上。而此时已是深冬,来自中原腹地的汉军缺乏御寒的装备和经验,冻伤者就占了二三成,行军速度大受影响。

  不过刘邦却求胜心切,甩下大部队,自己带了少量骑兵便前往平城,驻扎到了平城东南十多里的白登山,其余二十多万的汉军步兵则还在楼烦,马邑一带缓慢行军。

  冒顿在得知这一军情后,喜出望外,急率三十多万骑兵由东向西,包围了白登山。汉军被围了七天七夜后,没有补给,也得不到救援,几乎陷入绝境,史称白登之围。

  但最后匈奴还是撤兵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汉军得以突围得益于陈平的奇谋密计,就是派人携重金秘密约见了冒顿的爱妃,通过这位爱妃从中斡旋,让冒顿单于放开了重围的一角,然后汉军才趁着大雾天气,乘隙突围,直奔平城。

  而此时汉军的主力部队也已赶到了平城,冒顿也不敢恋战,只好撤军。但刘邦在领教了匈奴的狡诈之后,也学乖了,他命燓哙带兵收复代地,自己撤回了广武。

  那么,冒顿单于围了白登山,为何不一举歼灭刘邦呢?是否真的因为爱妃的一顿劝说就可以网开一面吗?

  匈奴撤兵的现实因素

  我们上述说了一些匈奴人的特点,贪婪而又嗜血,冒顿更是为了权位将自己的父亲、继母、弟弟,都杀了,还把自己的妻子献给东胡人。从他凶残的本性来看,他并不像宠爱女人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这不符合他的人设。由此,可以推断,他因听信妇人之言而改变政治立场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他为何又放开一角让刘邦逃脱呢?实际这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政治动机:

  首先,当时的战局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那就是冒顿包围的汉军,包括刘邦在内,只是汉军的一小部分大军,汉军的主力部队已在赶来的路上。而且在当时,匈奴没有贸然开战,也是在等着韩王信的大军支援,而韩军残部却迟迟没有来。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冒顿必须要考虑一个问题,如果他与刘邦开战后,汉军主力到了,不靠谱的韩军会不会再次倒戈,那他面临的就是被白登汉军、汉军援军和韩军残部的三面夹击,到时他自己就成了活靶子,能不能捡回一条命都成问题。

  退一步来说,即使他发挥出匈奴军的特点,迅速强攻,歼灭汉军,杀了刘邦,汉朝太子刘盈完全可以即位,况且还有能干的吕后在背后支撑。因此,仅凭白登之战的胜利并不能对汉朝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反而会陷入一场与汉朝的长期争斗中,汉军不会就此罢休。

  其次,冒顿单于虽然收编了不少部落,但这些部族只是被武力征服,人心所向却是相悖的。如果匈奴陷入与汉朝的长期争战中,那些被一时征服的部落极有可能趁机起事,特别是东胡、月氏,虽受重创,但残部犹在,对于匈奴仍是一个潜在的威胁。

  第三,匈奴是草原游牧帝国,他们只会游牧、打猎、抢劫,不存在农耕文明。那么即便夺取了汉朝的土地,还面临着如何管理经营的为难题,正如他的爱妃当时劝慰他时所说“今得汉地,单于终非能居之”。

  冒顿经过综合考虑之后,给了刘邦一个机会,刘邦就抓住这个机会逃脱了。但是汉匈之间的战争并未因此而结速,匈奴人没有得到好处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于是,有了后来的汉匈和亲政策。

  实际,匈奴人要的也不是女人,而是大汉丰厚的纳贡,贪婪的人始终是贪婪的。

  综上所述,通过前后事件的大致经过,也可看出,固然陈平的奇谋对于解困白登之围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冒顿综合考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