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为何会发生南北榜案?朱元璋是如何解决的?

历史网 2024-11-22用户投稿

  朱元璋,中国明朝开国皇帝。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

  “南北榜案”,是发生在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一个重大事件,因当时殿试之后录取的考生全部是南方学子,北方学子全部落榜(春榜、南榜)。加上考官也是南方官员,于是便有科考舞弊的传言流出,引起北方学子联名上书弹劾主考刘三吾、白信蹈等。最终,在处理了涉事官员后,朱元璋亲自策问,重新录取六十一人,全部为北方学子(夏榜、北榜)。此事之后,明朝开始实行南北分榜取士制度。

  “南北榜案”始末

  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录取宋琮等五十一名,经三月廷试后,以陈安阝(fu)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是为春榜。因所录五十一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

  南榜全为南方学子

  历经元朝统治,南方在经济和文化上远超北方是事实,但春榜未录取一名北方士子,这乃是从未出现过的情况。加上刘三吾﹑白信蹈同为南方人,于是在春榜发布仅仅6天后,落榜的北方举人便联名上书,到礼部鸣冤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徇私舞弊。南京街头更是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阻拦官员轿子上访鸣冤,街头巷尾更是流言纷飞,各种科考舞弊的传言应接不暇。

  北方学子大肆抗议

  不久后,朝廷十多名监察御史上书,要求朱元璋彻查此事,侍读张信等人同样也怀疑此次可靠有鬼。朱元璋大怒之下,于三月十日下令,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此次科考录取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十二人,于落地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四月末,调查结果出路,结果再度令人瞠目结舌,在查阅南北学子试卷之后,调查小组一致认定,北方学子水平根本无法与南方学子相比,此次所录取五十一人没有任何问题。这个结果自然无法令各方满意,这次不仅北方学子不满,就连朝中北方籍的官员也极为不满,认为这是官官相护,要求重新彻查。

  五月,朱元璋大怒之下,斥责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纪善、白信三人为“蓝玉余党”,尤其是挖出刘三吾十多年前为胡惟庸鸣冤的黑历史,认定刘三吾为“反贼”。于是刘三吾被发配西北,张信因被告发得到刘三吾授意而被判处凌迟,其余诸人也全部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因在复核试卷后列出的名单上有北方士子而免罪。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录取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学子,之后经过殿试,以黄冠为状元、韩克忠为榜眼、王恕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部为北方学子,故又称北榜。

  北榜全为北方学子

  因朝廷先后发布南榜、北榜两份截然相反的榜单,因此此事也被称为“南北榜案”。此事件开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洪熙以后遂成定制。

  此事究竟谁对谁错

  其实纵观整个事件,刘三吾等人徇私舞弊了吗?显然没有,否则也不会以“蓝玉余党”和“为胡惟庸求情”两件事来给他定罪了。那么朱元璋错了吗?显然也没有,只是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从而导致立场不同罢了。

 

  1、刘三吾等人错了吗?刘三吾、纪善、白信等人是典型的读书人,他们将道义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他们认为开科取士就应该以才学论高低,而不应该因南北差异而照顾北方学子。他们或许不顾大局,或许不懂变通,但能说他们错了吗?并不能。作为主考官,他们有必要维护基本的取士公平性,否则今天因故照顾这些人一点,明天又因其他原因照顾另外一些人,那么公平何在?

  或许,正是因为刘三吾、纪善、白信,包括此后参与调查的诸多官员太过“固执”,太过坚守心中的道,才会死不认罪,才会让朱元璋觉得他们不为江山社稷着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结果。可他们又何错之有呢?

  2、朱元璋错了吗?朱元璋身为皇帝,他看问题自然不能像刘三吾等人那样,皇帝的身份使得他必须站在维护江山社稷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哪怕他知道刘三吾等人并没有错,但他必须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从而平息悠悠众口。在皇帝看来,为了所谓的“公道”、“公平”,而致江山社稷于不顾,那才是愚蠢的、迂腐的。

  朱元璋脾气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他所坚持的就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于是便有了刘三吾等人被严惩,且全部录取北方学子,一个南方学子也不录取的结果。作为皇帝,他要的是收拢人心,他要的是江山稳固,而不是为了维护那所谓的“公道”,这或许也是皇帝的无奈吧。

  “南北榜案”可以说是一起典型的“位置决定立场”案例,朱元璋和刘三吾等人都没错,只是因为立场的不同而使他们站在了对立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