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为什么选择自杀,而不是逃往南京另立朝廷?

历史网 2024-11-25用户投稿

  朱由检,即崇祯帝,他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相比宋朝,是一个非常“刚烈”的朝代。但是,不论明朝的皇帝多么努力,仍然没有阻止李自成和满清的崛起。最后明朝仍然失落于崇祯手中。

  说起崇祯皇帝,他还有一个称呼,那就是庄烈皇帝。

  李自成将都城内城攻破之后,崇祯帝闻听此信,毅然决然地登上了万岁山,将白绫挂在了万岁山的一棵老歪脖子树上。

  悲伤的崇祯帝将衣襟撕下,写下了一幅遗书,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意思是,我这个末代皇帝没有脸面见列祖列宗,今日赴死,特意去掉冠冕,披发覆面。死后尸体任由闯贼分尸,只求百姓不受劫掠。随后,崇祯帝上吊自尽,结束了复杂又悲剧的一生。庄烈二字也就成了崇祯帝的谥号,被记载在了《明史》里。连清朝人都认为崇祯帝死得太庄严壮烈了。

  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崇祯帝为什么不选择逃出北京,去南京另立朝廷呢?这些朋友的想法,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毕竟南京之前也做过明朝的首都嘛,崇祯帝跑到南京,然后重振旗鼓,有什么不行呢?

  首先,崇祯帝曾经很想迁都南京

  根据《明史》记载,因为李自成离北京越来越近了,所以崇祯帝和大臣们在平台讨论逃生事宜。崇祯帝是这样说的,“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意思是,以前的国君面对国破家亡时,大都会选择自尽,依各位看,朕应该去哪里呢?

  其实,崇祯帝说这话就是不想死了。熟悉历史的都知道,自古以来,那些被抓走的亡国之君,心甘情愿自杀的能有几个?大部分还是被俘虏之后又被杀害了。还有的,没被杀的也是忍辱负重,大部分还是想要活着。

  所以,崇祯帝在这里举的例子,本身就表示,他其实还是不想死的,还是想迁都的。

  不过,大臣们好像不喜欢皇帝的求生意识,他们有的想自己苟活,有的想拉着崇祯帝一起自尽。于是,李邦华等大臣就提出了这样一条特别的建议,那就是:迁都可以,但是崇祯帝自己要留在北京,太子可以先去南京。言外之意,皇帝被剁了或者自杀都没关系,但是太子必须活下去。

  崇祯帝一听就生气了,坚决表示不行,还是想迁都。结果,大臣们也是暴脾气,强烈表达反对。

  崇祯帝这个人,疑心重,决断力也不行。一看到大臣们使这招,没办法,只好留在京城。然后,派杜之秩和王承恩担任守城官。可是,这么两个守城官,怎么可能抵抗得了李自成的入侵呢?

  其次,外部环境的动乱,使得崇祯帝丧失了逃生的信心。

  明明特别希望迁都的崇祯帝,并不是全都因为大臣改变了想法,还有一点是因为崇祯帝已经丧失了南迁的信心。

  古代不像现代,有高铁或者飞机,一天功夫就到了南京。当时即使是皇帝,奔波起来也十分辛苦。从北京到南京,距离很远,路上遇到的风险也很多。毕竟迁都不是一个人搬家,而是一群人搬家。浩浩荡荡,动静太大。一路上万一财宝被抢走了怎么办?万一被起义军抓走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只要见到朱家的宗室,大部分就一个选择:剁了。根据《明史》记载,李自成起义期间,福王朱常洵,襄王朱翊铭以及贵阳王朱常法,相继遇害,都是死在了李自成的手上。这些藩王落到起义军手里,尚且不能自拔,可想而知,崇祯帝等皇亲国戚一旦在迁都途中被起义军抓住了,那下场只会更惨。

  更糟糕的是,在李自成起义这段时间,已经有一些京城的官员也已经投降李自成了,也就是说,崇祯帝已经失去了迁都的最佳时机。李自成的人只要在沿途稍稍阻拦,大明朝的迁都必然失败。

  最后,迁都很容易带来风险

  其实,帝王迁都的前例在之前有很多。比如说,明朝的成祖朱棣,就曾经为了拱卫北方,迁都北平,当时的大臣们也反对迁都。同样还是在明朝,瓦剌人进攻北京的时候,景泰帝也曾经打算迁都。不过,这种想法被于谦等大臣们拒绝了。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战略主动权还在明朝手里。一旦迁都,瓦剌就真的会取得天下了。

  李自成最初起义的时候,崇祯帝也没非常确定的要迁都。因为,当时,孙传庭等将领还在,崇祯帝也相信自己还有胜算。不过,后来,因为将领们战死地战死,投降的投降,李自成的队伍又越来越壮大,崇祯帝的胜算逐渐没有了,这才打算迁都。

  然而,通过迁都使朝代更加兴盛的情况并不多,反而是迁都之后,失去王气的朝代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西周末年,平王在慌乱之中迁都雒邑,建立了东周。可是,周王室也随之日渐衰落了。南宋也是因为北宋政权在慌乱之中迁都,才得以形成的。可是,南宋最后还是越来越衰落了。

  由此可见,在气盛之时迁都,百姓和臣子都底气满满,新的都城自然更加兴盛。相反,在衰落之时迁都,百姓和臣子,如同逃兵丢盔弃甲,朝廷自然也会丧失主动权,越来越衰落。崇祯帝面对的显然是一个颓势,当时投靠李自成的农民,官员等人越来越多,明朝已经无力回天,去南京也还是面对一群敌人,迁都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不论是大臣发对,还是李自成的拦截危险,还是未来的未知困难,这些阻力让崇祯迟迟没有下定决心,这条路一开始就堵死了,迁都之事哪能不失败?直到最后一刻,面对大势已去的败局,崇祯只好选择自尽于煤山,留下一个“死守社稷”的英明,也算是对得起明朝之前诸位皇帝的深深寄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