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有多喜欢剑术?完璧归赵的典故是怎么回事?

历史网 2024-11-26用户投稿

  赵惠文王赵何,又称赵文王,嬴姓,东周战国时期赵国第七代君主,赵武灵王次子,生母王后吴娃。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赵惠文王是一位贤明的君主。他善纳忠言、从谏如流,对臣属赏罚分明。他任用蔺相如、廉颇、平原君等能人义士,政治清明。他还联合秦燕韩魏五国伐齐。随后,秦王多次攻赵,都被廉颇阻挡。前276年,廉颇再次伐齐,攻陷九城,威震四方,赵国一度强盛,跃居六国之首。前266年赵惠文王去世,葬于赵王陵。

  轶事典故

  喜好剑术

  赵惠文王喜欢剑术,住在宫门左右的剑客有三千余人,日夜相互击剑于文王面前,死伤的一年有一百多人。而赵文王仍然喜好剑术而不厌恶。如此下去三年,国势衰危。诸侯图谋攻取它。太子悝感到忧患,召募左右臣僚,说:“谁能说服大王使他停止剑士的活动,便赐他千金。”左右臣僚说:“庄子能做到。”

  太子于是派人将千金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和使者一起前往拜见太子,说:“太子叫我做什么,赐我千金?”太子说:“听说先生明达圣哲,谨奉上千金用市以为劝侑。先生不接受,我还怎么敢说。”庄子说:“听说太子之所以用我,是要杜绝大王的喜好。假使我向上劝说大王而违逆了国王的心意,下又有负太子的委任,那就会遭到刑戮而死去,我还怎么使用千金呢?假如我对上说服大王,对下能完成太子交给的任务,那么我向赵国要求什么会得不到呢!”太子说:“是这样。我们大王所接见的,只有剑士。”庄子说:“好吧。我善于使用剑。”太子说:“但是我们大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蓬头突鬓,戴着重冠,冠缨模糊,穿后身短的衣服,怒目瞪眼而相互诘难,大王就高兴。现在,先生一定要穿上儒士的服装去拜见大王,此事必然不顺当。”庄子说:“请制做剑士的服装。”制做剑士服装用了三天,就去拜见太子。太子便和庄子一起去拜见赵王。赵王拔剑等待他。

  庄子进入宫殿大门不急步上前,见赵王也不跪拜。赵王说:“你打算用什么来开导我,让太子事先跟我介绍?”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欢剑术,所以以剑术拜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么能制服对手?”庄子说:“我的剑术是十步杀一人,千里无阻挡。”赵王非常高兴,说:“天下无敌了。”

  庄子说:“用剑术的方法,示人以空虚莫测,用起来叫人不及提防,发动在后,竟先击至。希望试一试。”赵王说:“先生休息,到馆舍等待命令,待我下令设剑术比赛再请先生。”于是赵王使剑士较量七天,死了六十多人,选出五六个人,让他们捧剑在宫殿下,于是召请庄子。赵王说:“今天请与剑士对剑。”庄子说:“期待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什么剑都可以。然而我有三种剑,听凭大王使用,请允许我先谈谈而后再进行比武。”

  赵王说:“愿意听到三剑。”庄子说:“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赵王说:“天子的剑什么样?”庄子说:“天子的剑,把燕溪、石城当作剑端,把齐国的泰山当作剑刃,把晋国和卫地当作剑背,把周地、宋国当作剑环,把韩国、魏国当作剑把,用四夷包着,用四时裹着,用勃海缠着,用恒山做带,用五行制衡,用生杀论断,用阴阳开变,用春夏抉持,用秋冬运行。这种剑,直伸无前,举它无上,按它无下,运行无旁。向上可以决断浮云,向下可断绝地基。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了。这是天子的剑。”赵文王惘然自失,说:“诸侯的剑怎样?”庄子说:“诸侯的剑,以知勇之士做剑端,以清廉之士剑刃,以贤良之士做剑背,以忠圣之士做剑环,以豪桀之士做剑把。这种剑直伸去也无前,举它无上,按它也无下,运转亦无旁。在上效法圆天,以顺应日月星三光,在下效法方地,以顺应四时;在中间和顺民意,来安顿四方。这种剑一旦用起来,犹如雷霆的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听从国君的命令的了。这是诸侯的剑。”赵王说:“庶人的剑怎样?”庄子说:“庶人的剑,蓬头突鬓,戴着重冠,冠缨模糊,穿后身短的衣服,怒目瞪眼而相互洁难,在人们面前相互袭击,上断人头,下决肝肺。这种庶人的剑,跟斗鸡没有不同,性命死于一旦,对于事务没有什么用处。现在,大王拥有天子的位置而喜好庶人的剑术,我私下为大王鄙薄它。”

  赵王于是引他上殿,主管家务的人端上饭菜,赵王绕着饭食走三圈。庄子说:“大王安静坐下来,平定气息,关于剑术的事情我已上奏完了!”于是赵惠文王三个月没出宫门,剑士都伏剑自杀在他们的住处。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1年(秦昭襄王26年、赵惠文王18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赵国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 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赵国。”(原文是“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和氏璧献上去。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来,让我来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赵国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 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宾馆,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赵国去了。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 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壁,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赵国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大发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 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璧。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赵国去了。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