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执政期间,采取了哪些为政举措?
历史网 2024-11-29用户投稿
魏惠王(前400年 - 前319年),即梁惠王,姬姓魏氏,名䓨,战国时魏国第3任国君(前369 - 前319年),在位共51年。魏武侯之子。在位期间,迁都大梁(今开封西北),兴修古汴河,屡破强秦,破邯郸,威服赵韩,谥号惠王。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政举措
魏文侯时用李悝为相,实行政治改革。首先,推行“尽地力之教”(《汉书·食货 志》),即奖励垦殖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次,主张“善平籴,即丰年向农民多征粮食以储谷,作为荒年调剂之年)到魏国的,《孟子·梁惠王》记载了当时会见谈话的情况。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为了便于统治东部地区,为了加强对东方诸侯的控制力量和保证国都的安全,把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北)迁到大梁(河南开封)。
二、对内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如开凿运河,修筑黄河长堤等。又开放统治者独占专利的山林川泽,不仅使生产有所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统治阶级与人民间的矛盾。
三、对外采取团结赵、韩的政策。
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龙贾率师筑长城于西边”,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的长城。公元前352年又进一步扩建。这条长城的修筑,显示出魏国对秦国已采取守势,以防御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较切合时宜的措施,国力又大大加强。公元前356年,鲁、宋、卫、韩的国君都到魏国去朝见魏惠王,继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为诸侯的领袖了。
桂陵之战后,前352年,诸侯军将魏军包围于襄陵 (今河南睢县),秦军则进攻魏的河西夺取了少梁和安邑。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夹于秦、齐、楚大国之间,但是要永保霸业又必须对外用兵,外交的不利,造成了军事上的被动,军事上的失败成为了必然。虽然魏在襄陵取得了胜利(见襄陵之战),并西向收复了全部河西失地,但是魏国力大损,无奈和赵讲和,将邯郸还给赵国,与赵结盟。魏惠王没能实现当年庞涓给他制定的战略方针,从此魏国开始走下坡路。
魏西临强秦,为了防备秦国的军事进攻,以便统一三晋,魏惠王曾于前358年开始派龙贾率师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从黄河边的卷(今河南原阳县西)开始,东到阳武(今原阳县东南),折往西南行,到达密(今河南密县东北)。前352年,魏惠王再次修筑长城。
魏国虽遭桂陵重创,国力损耗,但军事上还保持着强盛的声势。前344年,魏惠王听从于卫鞅的游说,去侯称王。同时召集逢泽(今河南开封南)之会,邀宋、卫、邹、鲁等国国君及秦公子少官会盟,尔后同朝见周天子。逢泽之会遭到了韩国等大国的抵制,于是韩魏翻脸。
前342年,魏国向韩进攻。韩向齐求救。同年,齐、魏军 大战于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魏军大败,主帅庞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国又受齐、秦、赵三国三面进攻。前340年,魏、秦交战,魏军又大败,主帅公子卬中计被俘。不久,彻底放弃安邑,徙都大梁(今河南开封)。
魏惠王由于在秦、齐等国夹击中不断惨败,于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国惠施“以魏合于齐楚以按兵”的建议,率韩国等小国国君赴徐州(今山东滕州东南)朝见齐威王,同时齐威王亦承认魏惠王的王号。魏、齐接近,使齐停止了进攻,但秦国以魏为“腹心疾”,还是不断攻魏。前330年,秦军败魏军于雕阴(今陕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献出河西之地。次年,秦军又攻占魏国的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皮氏(今山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门峡市西)、曲沃(今三门峡市西南)等地。为了联合他国抗秦,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韩威侯相会于巫沙,并尊韩威侯为王 (即韩宣惠王),同年,他又与韩宣惠王并带太子入朝于赵。
次年,魏惠王又和齐威王相会于甄(今山东鄄城县北)。魏惠王两次会齐威王,都是卑躬屈节的。但这并不能制止强秦的进攻。同时南面的楚国为了逼魏惠王废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为太子,于前323年败魏军于襄陵,夺取8个邑。次年,秦国又攻取了魏国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有感于惠施联齐、楚抗秦策略的失败,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秦相张仪“欲以秦、韩与魏之势伐齐、荆(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张仪为相。而张仪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即其连横策略。前319年,魏惠王又在齐、楚、燕、赵、韩五国支持下,逐张仪,致用倡导合纵的公孙衍为相。魏惠王对外忽纵忽横,军事上树敌过多,此后国势日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