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被万利皇帝清算 两人谁的责任更大

历史网 2024-11-30用户投稿

  对张居正和万历皇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一代名相张居正死后很快被清算,他本人还是万历的责任更大?

  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替老朱家管理大明帝国十余年,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事必躬亲、宵衣旰食,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使大明这棵两百余年的老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可谓劳苦功高,张居正也完全可以称之为大明第一名臣!

  然后,这样一位有大功于朝廷、有大恩于皇家的功勋重臣,刚刚去世就被彻底清算,家族子弟或惨死或流放,还差点被开棺鞭尸,为何?

  问题不完全出在张居正,他能够辉煌至死,生前没有被清算,已实属万幸!

  一

  张居正,湖北荆州人,出生书香世家,从小天资聪颖,5岁入私塾,便出口成章、过目成诵;12岁童试第一名中秀才,更是名噪一时;18岁中举,23岁考中二甲进士,这样的人生,放眼一千多年的科举历史,屈指可数!

  嘉靖38年,35岁的张居正由翰林院编修晋升国子监司业,协助内阁首辅、恩师徐阶,开始走进大明王朝的政治中枢。

  隆庆元年,张居正升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正式入阁拜相,执掌权柄。

  隆庆6年,隆庆皇帝驾崩,太子朱翊钧继位,改元万历。张居正,作为托孤重臣、内阁首辅,正式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继位时才10岁的万历皇帝朱翊钧,还是个孩子,帝国的一切军政要务,都扛张居正肩膀上。

  但,此时的大明帝国,风雨缥缈、千疮百孔、生灵涂炭,国内政治腐败、贪污腐化,流民四散、起义不断,朝廷国库空虚、用度匮乏;国外北方的鞑靼进兵中原,西南的土司侵扰不息,东南的倭寇不时骚扰,像极一座摇摇欲坠的老房子。

  二

  面对困局,强人张居正先从国家机构下重手。针对帝国整套官僚制度腐朽、机构繁多、效率低下的实情,出台“考成法”,将各部门需要完成的任务全部登记在册,以文件的形式明确大小官员的应尽职责,之后朝廷再根据既定的职责和任务考核各级官员的政绩,表现卓越者得赏、表现不佳者罚。

  通过这一手段,既成功选拔出了一大批能力较强的官员,又裁撤了大批庸碌无为的官员。由于赏罚分明,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大大提升,整个国家机器终于快速有效运地转起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办大事,要解除帝国内忧外患,先得解决钱的问题,即帝国的赋税。由于地主豪强与官府衙门勾结,隐瞒大量的土地逃避国家税收。张居正对症下药,推出了著名的“一条鞭法”,下令彻底清查全国的土地面积,同时把赋税徭役折算成银两,全部按照拥有土地的面积缴纳。如此以来,国家财政收入大大提升,税赋从隆庆时每年250余万两到万历五年每年435万余两,增长了74%,大明帝国的钱袋子终于地鼓了起来。

  面对边境危机,张居正慧眼识珠,启用了一批出色的军事将领,重用戚继光守蓟门,提拔李成梁镇辽东,还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了3000余座“敌台”。同时与鞑靼握手言和,开展茶马互市贸易,化解北方边境的危局。

  张居正的历史功勋,史书评价为“海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同寺积金四百余万”。经张居正这一番大手笔的操作,大明帝国一时国泰民安、国富兵强,局面焕然一新!史书称之为“万历中兴”。

  三

  然而,如此有大功于朝廷、有大功于社稷的大功臣,却很快就被万历皇帝清算了。

  万历十年农历六月二十日,58岁的张居正操劳成疾,病死于内阁首辅任上。

  去世后的第四天,便有言官上书弹劾张居正的嫡系、礼部尚书潘晟,正式打响了清算张居正的第一枪。

  潘晟被弹劾后不久,辽王妃又将矛头直接对准张居正,称其“诬陷辽王,霸占王府”。

  司礼监的太监更是诬陷张居正“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

  风雨欲来风满楼!

  第二年,万历皇帝下诏,剥夺张居正上柱国、太师,之后又下诏剥夺文忠公谥号,并贬斥其子锦衣卫指挥张简修为民。

  皇帝的态度已经公开表明,张居正的下场由此可以预见!

  张居正死后第三年,万历皇帝再次下诏“查抄居正家产”,并派张居正生前的两个政敌张诚和邱橓,前往执行抄家的诏令。

  张诚等人对张居正的家人,单人隔离审问,严刑拷打,悲惨之状目不忍睹。张居正的嫡子张敬修,不堪忍受残酷折磨,悬梁自尽,三子张懋修投井未死,绝食不亡,才幸免一命,他的弟弟和两个未死的儿子,都被发配边疆充军!

  四

  张居正的悲惨遭遇,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上并非个案,秦国的吕不韦、西汉的霍光、唐代的长孙无忌,都是相同的结局。他们都有两个同样的关键词:强相和幼主。

  吕不韦被秦始皇称为相父,以父事之,甚至传言吕不韦原本就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没有吕不韦就没有秦始皇父亲的王位,更不会有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机会,但秦始皇亲政后不久,就逼吕不韦自杀。

  汉宣帝刘丙已并非昭帝的儿子,而是流落民间的皇族子弟,完全是霍光将其推上皇位,但霍光去世两年后,霍氏家族被满门抄斩。

  长孙无忌是大唐的开国元勋,位居凌烟阁二十四重臣之首,唐高宗李治的皇位正是长孙无忌力争而来,但上位后的李治,以谋反罪逼迫自己的这位亲舅舅自缢而亡。

  这几个人与张居正一样,成为先皇的托孤重臣,成为一代强相的时候,他们的结局就已然注定了。

  这些人都曾是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长期执掌朝政,门生故吏遍朝堂,长大成人的皇帝要亲政,要成为一个帝国的主宰者,不破旧如何立新?不打倒一个权威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呢?

  就说张居正吧,身居相位十余年,称“寡”道“孤”,军政要职都是他的亲信党羽,充斥整个朝廷,就连年幼的皇帝见了他都瑟瑟发抖。

  威信、权势如此之重的一个人,万历帝亲政后想要重新执掌朝廷,他不拿张居正开刀、不推翻这座大山,不灭掉这个权威,如何树立自己的威信?如何威慑百官臣服天下万民?如何经营自己的帝国建立自己功勋呢?

  所以,张居正被清算,是因为“强相”的身份。

  五

  万历皇帝与张居正,从表面上看是君臣,从实质上看,更像是父子。

  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才十岁,完全还是个孩子。身居首辅之位的张居正,不仅承担宰相的职责,更是扮演了帝师甚至父亲的角色。

  为了帮助这个半大的孩子,成长成一个有所作为的一国君主,张居正对其倾注了全部心血,他请求李太后移居乾清宫,而自己则天天陪同万历皇帝同吃同住,一同学习经史之书,教育他治国理政的方略。

  据史书记载,张居正对年幼的皇帝要求极为严格,皇帝稍有犯错,不是大加斥责就是严厉处罚。万历七年,小皇帝因夜晚与宦官游玩时,有出格不检点行为,张居正大怒,与李太后一起逼着万历皇帝写下罪己诏。

  再比如,有一次小皇帝在读《论语》时,误将“色勃如也”之“勃”字读作“背”音,站在一旁的张居正立即厉声纠正:“当作勃字!”声音之太、神情之严肃,吓得小皇帝惊慌失措,连当时在旁的大臣也惊恐不已。

  从这些细节来看,张居正无疑是在承担一个父亲责任,也许是应李太后的要求,也许是他忠心事皇家为了小皇帝的成长,但是他偏偏忘了,这个小孩不是别人,是皇帝,是君父!

  就如常人,真是自己的父母,怎么管教责骂孩子,孩子长大成人后都不会记恨,但是如果是别人以父亲的身份来管教,而且还过分的严厉,孩子长大后心理一定会留下阴影,甚至埋下仇恨的种子。

  万历与张居正,褪去帝皇与宰相的外衣,都是凡人肉胎,都是人,都有人性!万历虽然嘴上不明说,因为他是君王,但是心理一定是与常人相通的,心中怨和恨,亲政后找机会和理由发泄,再正常不过了。

  所以,张居正死后被清算,是因为扮演了别人家孩子的爹!

  六

  张居正扮演老师和父亲的角色,对年幼的万历皇帝言传身教。

  在小皇帝面前,张居正极力维护着自己光辉伟岸的形象,读书人传统的“忠孝仁义信”全写在他脸上。在万历眼里,张居正不但知识渊博、能力超群,而且忠君恤国、清正廉洁,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完美君子。

  但是,张居正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人。他的假面具在万历皇帝亲政特别是张居正死后,被无情地揭开了,而且还无限地夸张放大!年轻气盛的天子,由敬转怒再转恨!

  张居正掌控大明帝国日久,慢慢迷失自我,自己仿佛成了帝国的主人,在朝堂人唯我独尊,说一不二,口中常以“孤”自称,就连挂在自家大门的对联都毫不遮掩,“日月为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张居正字太岳)这些细节,在他人看来,不忠之心已经暴露无遗了。

  张居正生活奢靡,平时吃饭桌子上的菜品都有上百道,平日出门的轿子,也是32个人抬的豪华款,据说轿子里可以办公、睡觉,还带卫生间,俨然是一个移动的豪华套间。而在明代八人抬的大轿,已是作为臣子的极限。

  如此之外,张居正还大肆收受贿赂,后来抄家时,在其老家共搜出黄金一万余两,白银十万余两。

  最让万历难接受的是,张居正还与自己的母亲李太后有不清不楚的传闻。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驾崩时,李太后只有二十六岁,万历只有十岁,孤儿寡母面对风雨飘摇的大明江山,强人张居正的出现,赋予了李太后无限的温暖和安全感,对张居正生出爱慕之情,实属正常。而张居正身居高位,面对青春正盛的美人,长期接触一时忘记彼此的身份,做出超越君臣界限的事情来,也不难理解。

  但,这在年轻的万历皇帝心中,却是一种莫大的耻辱,不能公开说,只能将深深地恨埋在心底,一旦爆发出来,便是山崩地裂!

  所以,张居正被清算,是因为一个假面具的撕裂。

  七

  自古以来,在封建社会推行改革,总会伴随着流血的代价。

  战国初期的李悝变法,让魏国强大了,但李悝却被逼自杀了;商鞅变法,秦国崛起了,但商鞅却被车裂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其人却成为了“新旧党争”的牺牲品;清朝的戊戌变法,谭嗣同六君子头断菜市口。

  张居正也是改革家!

  他推行的针对官场制度的“考成法”改革,裁撤官员达三成之多,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大明代廷有三成的官员因此丢了饭碗。

  他推行的 “一条鞭法”,重新丈量清查全国的土地,万历八年全国田地面积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时增加了2,336,026顷,增加了近三分之一。原来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不用纳税,改革后却要重新纳税,虽充盈了国库,却也大大侵害了官僚地主阶层的切身利益。

  这些因为张居正的改革,实际利益受损的群体,在张居正死后,一看政治风向有变,群情激愤,群起攻之,或检举揭发,或造谣诬陷,墙倒众人推,形成惊涛骇浪,张居正焉能不被清算。

  所以,张居正的悲惨命运,是因为他所推行的改革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