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职数百次的赵志皋,为何稳坐内阁首辅之位?

历史网 2024-12-06用户投稿

  辞职数百次的赵志皋,为何稳坐内阁首辅之位?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

  这一年,堪称是后大明时代最为忠贞报国的首辅王锡爵告老还乡,正式退休。

  虽然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另外一位首辅赵志皋,但如果想要引出这位赵首辅,我们就必须先提到王锡爵。

  在普遍意义上,王锡爵是一个几乎没有什么瑕疵的首辅。

  他执政的前半段时间力主万历皇帝举兵支援朝鲜,抗击倭寇入侵,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万历朝鲜战争的胜利。

  而后半段时间,这位老成持重的首辅则更多地把目光放到了民生问题上。

  他曾经日夜不休地治理苏北和鲁南地区的水患和时疫,还以身作则,号召百官捐银赈灾,借此拯救了数以千万计灾民的生命。

  朋友们,这个千万计不是我吹的,而是出自史料记载,可信度非常之高。

  但即便是这样一位优秀的首辅,也没能在朝廷里工作太久,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黯然离开紫禁城的下场。

  王锡爵是主动请辞的,在他有限的执政岁月里,他发现自己虽然满腔报国之心,但施展起来十分有限。

  当年的首辅张居正一直是这些后来者的楷模,王锡爵也希望可以像张居正一样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借以次来改变大明王朝江河日下的情况。

  但很显然,万历皇帝朱翊钧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如果张居正同志是文臣们的楷模,那么对万历皇帝来说,张居正则是他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梦魇。

  这位皇帝年少登基,冲龄即位,从坐上龙椅开始,权力就被首辅张居正所掌握。

  张居正位极人臣,又以帝王的老师自居,当皇帝的家, 做皇帝的主,让皇帝笼罩在自己的巨大阴影里。

  从隆庆八年,即公元1572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开始,到万历十年,即公元1582年张居正病逝结束,这整整十年时间里,万历皇帝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是被张居正给架空了。

  结果张居正一死,即遭到了万历皇帝的全盘清算。

  这十年的遭遇对皇帝本人来说触目惊心,久难忘怀,从而使皇帝的内心滋生了两种心态。

  第一种,是皇帝自亲政之后,对权力的欲望变得异常强烈,导致皇帝本人轻易不肯放权,从而使他从一个年少无知的孩子变成了一个魁柄独持的帝王。

  第二种,残酷的少年经历让皇帝对大明的政治环境产生了深深的失望,年少时,他或许还有过励精图治的大愿,而如今,万历皇帝消极怠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对国家大事不闻不问,甚至还曾创下过二十年不上朝的壮举。

  皇帝拿着独属于他的国家大权,深居简出,彻底当起了宅男,而有心扶国的首辅王锡爵没有实权,说什么也不好使,做什么也不方便,他空有一身壮志,却无法施展,一气之下,辞官归乡,彻底退出了大明的政治舞台。

  王锡爵走了,但首辅的位置却不能空着。

  如果说明朝是一家公司,那么万历皇帝则是这家公司的老总。

  这位老总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也没有将公司发展壮大的雄心壮志,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窝在老总办公室的沙发上睡大觉。

  虽然万历老总爱睡觉,但他在睡觉之前总会陆陆续续地找来一些总经理(首辅)来替他工作,这些总经理有干得好的,譬如申时行,沈一贯,也有干的不好的,比如叶向高,方从哲,但无论干的好与不好,万历老总都并不关心。

  因为这位皇帝从最开始招来这些总经理的目的就不是为了让他们壮大公司,创收业绩,而只不过是希望有群总经理顶着,自己的美梦不会被人打扰罢了。

  现在,王锡爵退了下来,新首辅赵志皋走马上任。

  赵志皋,字汝迈,浙江金华府人,隆庆二年进士出身,在尚未成为首辅之前,任吏部左侍郎。

  赵志皋当上首辅的时候,万历朝鲜战争已经接近尾声。

  战争初期,日本关白(即宰相)丰臣秀吉领兵十万,侵略朝鲜,朝鲜八道尽失,朝鲜国王李昖被撵的是鸡飞狗跳,直跑到鸭绿江边向明朝求援。

  这十分可以理解,朝鲜一直以来就是大明王朝的属国,朝鲜国没事儿朝贡,有事儿送礼,逢年过节更是遣使请安,别的不说,就连王位更替之时,新国王都得派人到明朝得到当朝天子的认证,才算合法继承人,就这关系,可以说是相当亲密无间了。

  换种方式说,明朝就是中原大地上的老大哥,而朝鲜则是跟着大哥混的靠谱小弟,现在小弟有难,保护费可不是白交的,我不找你我找谁?

  万历虽然是个懒人,但却并不是一个笨人。

  他深刻地知道,朝鲜是大明辽东地区的门户,倘若朝鲜沦陷,倭寇(代指丰臣秀吉)就会以此为据点,图谋中原。

  万历皇帝十分不含糊,亲自部署作战事宜,并且启用了像宋应昌,李如松等优秀将领,很快,明军开拔朝鲜战场,并且在军事作战上取得了全盘胜利。

  丰臣秀吉眼见战事失利,立刻变了一副脸,打算和大明和谈。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万历皇帝也达到了他预期的结果,既然倭寇想和谈,那就谈呗。

  但满朝文武对和谈一事,态度却是十分强烈的。

  大明的文官集团不是善茬子,他们虽然平均年龄都年过半百,不能手持兵刃,但却仍然可以以纸为刀,以笔为剑,在朝堂之上发起一波又一波的猛烈攻势,乃至于左右国事的走向。

  文官们表示,倭寇实在可恶,这帮蛮夷之辈从嘉靖时期就屡屡入侵东南沿海,犯下了滔天罪行,如今又想要借道朝鲜,图谋中原,面对这样阴险狡诈的敌人,决不能心慈手软,应该聚而歼之。

  和谈?凭什么和谈?

  文臣们慷慨激昂外加义愤填膺,但万历皇帝却十分希望通过和谈的方式尽快结束战争。

  原因很简单,因为万历朝鲜战争已经大大地占用了本该属于皇帝的休息时间,皇帝此时只想赶紧了事,接着回他的后宫睡觉去。

  首辅赵志皋十分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他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皇帝的议和想法,并且力排众议,派出使者去前线和倭寇和谈。

  结果大明的使者还没等到地方,倭寇又开始有组织有预谋的开始集结队伍进行反扑,很显然,丰臣秀吉从来就没有和谈的诚意,之所以和谈,顶多是他眼见作战不利而使用的缓兵之计。

  被丰臣秀吉摆了一道之后,文臣们更加愤怒。

  但他们身为臣子,当然不可能把怒火发泄到万历皇帝的身上,所以力主议和的首辅赵志皋,就成了文官们打击报复的对象。

  文官们是一日三弹劾,早朝时弹劾赵志皋才不堪用,中午往内阁送折子,弹劾赵志皋贪赃枉法,晚上更有一些御史直接闯到万历皇帝的寝殿里,以头撞柱,表示你要不法办了赵志皋,我们就跟你玩命儿。

  但万历皇帝的态度出奇的缓和,他明白,自己终年不理朝政,已经完全放松了皇权对文官集团的限制,今天这帮官员们敢闯进宫殿来逼自己惩处赵志皋,明天他们就敢管自己的闲事儿,譬如在自己册立皇储的问题上指手画脚。

  赵志皋虽然愚笨,但却是妥妥的帝党心腹,凡事都会偏向自己,如果自己惩处了赵志皋,不等于是自断臂膀?

  于是每次文官们弹劾,万历皇帝只是装傻充愣,权当做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

  皇帝力保赵志皋,但赵志皋本人却十分“玻璃心”。

  翻阅《明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段十分有趣的记载:

  志皋每被言,辄疏辨求退。——《明史·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

  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有人弹劾赵志皋,赵志皋就哭哭啼啼地跑到皇帝面前要求辞职,假使一天之内有三人弹劾赵志皋,赵志皋就跑到皇帝面前辞职三次,假使一月之内有一百人弹劾赵志皋,那么赵志皋就会跑到皇帝面前辞职一百次。

  如此说来,赵志皋本人虽然政绩平平,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却很有可能在无形之中创造了一个记录,那就是,赵志皋同志有可能是有明以来,辞职次数最多的官员。

  我这么说,绝非虚言,而是有史料佐证。

  志皋疾转笃,在告四年,疏八十余上。——《明史·卷二百十九·列传第一百七》

  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开始,赵志皋同志的身体情况已经不是很乐观,毕竟每天都要承受着同僚们数以百计的弹劾,就算身体没病,精神上恐怕也要出问题。

  久病不愈的赵志皋在家休假四年,期间上奏八十多次,次次请辞,但万历皇帝始终都没有同意。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辞职未果的赵志皋病逝于家中,时年77岁。

  本篇文章到这里虽然就要告一段落,但故事的二号主人公,即万历皇帝此时的心理状态,却不得不提及一下。

  赵志皋死了,万历皇帝的心情很沉重。

  对皇帝来说,赵志皋虽然并无大才,但却对自己十分忠心。

  而放眼朝堂之上,文臣们虽然每天都跪拜在自己脚下,对自己山呼万岁,可又有几个人是真心实意对待自己的呢?

  赵志皋的出现一度让他找回了帝王的自尊,但这自尊转瞬即逝,他实在无力自己单独对抗大臣。

  既然不能对抗,那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当他的宅男。

  在赵志皋之前,曾经有很多优秀的内阁首辅,叩开过这位皇帝的心门,如张居正的才干,申时行的圆滑,张四维的计谋,他们一度让万历皇帝重拾自己对治理国家的信心。

  然而在赵志皋之后,却再也没有人能打开皇帝那封闭的内心,万历开始了更加严重的消极怠工。

  小小的赵志皋,竟然成了一个王朝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