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 刘禅为什么要选择投降
历史网 2024-12-07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刘禅投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邓艾偷渡阴平,为何刘禅选择投降,只有北地王刘谌选择以死殉国?
在任何时候,都是性格决定命运。刘禅自小就在父亲和那些将领的保护下,承担着蜀汉的命运。可是他并没有出众的能力,过重的负担使得他难以承受。而他的父亲刘备长年征战在外,对他也很少照看。我们看刘备的遗嘱,完全是一种婆婆妈妈的唠叨。所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只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与君主何干?至于说诸葛亮的教育,更是失败。他的《出师表》里面可以看到,完全是一种说教,而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他为刘禅打造了一只摇篮,让刘禅始终睡在里面,永远也长不大。
这种环境,养成了刘禅没有自己的主见,依赖强者的性格。这种性格,在诸葛亮的时代,对蜀汉政权是有益的。这使得蜀汉君臣和谐,内部团结,刘禅可以安于本分,诸葛亮可以施展才华。但是,当诸葛亮一去世,刘禅就失去了主心骨。诸葛亮为了蜀汉政权的延续,在去世前指定了接班人,制订了未来的国策。这使得蜀汉成功实现了政权交替,让蜀汉又稳定了三十年。
但是,一旦诸葛亮的继承人陆续死去后,刘禅就不了解该如何理政了。在外有姜维穷兵黩武,内有黄皓弄权的情况下,蜀汉政权每况愈下。到曹魏伐蜀的时候,蜀汉政权已经到了民穷财尽的地步。再加上姜维的军事指挥错误,使得汉中轻易丢失。姜维的大军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使得邓艾的大军钻了空子,偷渡阴平,打到了成都城下。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决定对邓艾投降。其实,刘禅的本意还是不想向邓艾投降的。可是他自己没有主见,而手下有主见的大臣,比如黄崇已经跟随诸葛瞻堵截邓艾,战死在了绵竹。他和手下那群庸才商议,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当时,大家商议,或者去南中,或者去东吴避难,以便东山再起。可是,这些意见都受到了谯周的反对。谯周的意见是向邓艾投降。最可笑的是,满朝君臣居然都说不过谯周,让谯周占了上风。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禅还是想逃往南中。这是谯周再次向刘禅阐述了自己的意见。他说的意见主要是南中不是避难的地方,如果刘禅去南中避难,那里的人肯定会造反。而且,谯周还威胁说,如果刘禅想要去南中,估计半路上就会让背叛他的手下活捉送给邓艾了。刘禅完全被谯周的言论吓住,居然同意了谯周的意见,向邓艾投降了。
我们看刘禅投降的这一段历史,就可以看到,谯周在当时意见图穷匕见了。为了胁迫刘禅投降,谯周竟然说出了威胁刘禅的话。其实,刘禅离开成都,将成都完整地交到邓艾的手中,又对谯周一伙有什么危害呢?谯周竟然说出了要以武力在半路劫持刘禅的话来。
这是因为谯周并不是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个势力在说话。这个实力已经不愿意继续支持刘禅,只想保全自己的家庭财产。他们不愿意将战争继续下去,只想赶快结束战争,而结束战争的最快途径,就是胁迫刘禅投降。在这个关键时刻,刘禅骨子里的性格起了作用。他只得依附强势的一方,向谯周低下了头。
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刘禅和当年的孙权做一个比较。都是被托孤长大的君主,性格则完全不同。孙权被托孤给张昭,在赤壁之战前,张昭力主迎降曹操,给孙权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当时张昭提出的投降的利用也是十分充分。但是,孙权就是不低头,在最后,孙权拔出宝刀砍断面前的书案,说再有说要投降的人如同此案。正是孙权的果断决绝,才有了火烧赤壁的战役,才有了后来的天下三分。
而我们再看刘禅,在他的一生中,很少做过决断。在他的一生中,大部分的决断都是别人替他做出的。这使得他的没有主见的性格,遇到谯周的强势劝降时,竟然连孙权的百分之一都不如。这只能说是刘备、诸葛亮对他培养的失败。
但是,刘备是一代枭雄,他的血脉虽然有刘禅这样懦弱的人,也有刚强的人。这个人就是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刘谌的意见是和谯周相反的,他的意见是和邓艾背城一战。刘谌向刘禅建议,说如果真的理穷力屈,那么肯定祸败就会到来。如果这样,我们父子应该背城一战,一起为社稷而死,这样也好见先帝于地下。更何况邓艾远来疲惫,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惋惜,刘谌的建议被刘禅否决了。
刘谌的建议,其实是一种宁死不屈的建议。在当时,整个蜀汉朝廷,只有刘谌一个人提出这样的建议,我们可以想象,当时的蜀汉朝廷已经变成了何等模样。在当时的成都,诸葛瞻去绵竹的时候,已经将大部分的兵力带走了,剩下的兵力难以抵挡邓艾的进攻。
而蜀汉当时唯一有战斗力的大军团姜维的大军,则还在彷徨之中。姜维得知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不是率领大军昼夜兼程赶往成都,而是犹豫不决。当姜维走到半路的时候,刘禅让他投降的命令也传达到了。姜维的部下都十分愤怒,可也没有办法。这不能单方面指责刘禅,姜维手握重兵,当成都方向上发生巨变,依然动作迟缓,没有决断,使得成都的刘禅丧失了最后的一线希望。
因此说,刘谌背城一战的建议,是很难成功的。刘禅了解,想要背城一战,就必须要有姜维的里应外合。可是姜维的行动证明了这种希望是渺茫的。那么如果按照刘谌的建议行事,最后的结局就是父子同死社稷。可是,刘禅根本就不想死,他还想苟且偷生。刘禅最终还是没有听从刘谌的建议,向邓艾屈膝投降了。
在整个蜀汉朝廷跟随刘禅投降的同时,不愿意投降的刘谌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他来到昭烈庙向刘备的英灵痛哭祭拜,先杀妻子,然后自杀,了却了自己的一生。刘谌的死,洗刷了刘备子孙的耻辱,总算对得起刘备的英灵。相比起那些在后来兵乱中难逃一死的蜀汉臣子,太子宗族来说,刘谌之死要强过他们百倍。
蜀汉亡在刘禅之手,实际上是亡于刘备和诸葛亮之手。他们对于刘禅没有尽到应有的教育责任。刘禅始终没有机会去受到锻炼,得到好的教益。这使得刘禅在关键时刻,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只能听从强者的摆布。可是令人讽刺的是,这样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却活了大岁数,让刘谌这样的儿子至死也没有施展的机会。最终,刘谌以一死洗刷了自己身上的耻辱。为刘备挽回了一分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