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既然是刘备请出山的 刘备为什么更信任法正而不是诸葛亮
历史网 2024-12-07用户投稿
还不了解:法正和诸葛亮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法正和诸葛亮之间,刘备为何更信任法正?
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以为,刘备最信任的谋臣非诸葛亮莫属。他们既有在相遇之初三顾茅庐的佳话;在君臣惜别时,还有肝胆相照的白帝城托孤。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忠贞不二,这一对君臣,真是千古英主贤相的典范。但是,当我们认真阅读和思考《三国志》中的记载之后,这些浮于表面的看法就会渐渐发生改变。
刘备对于诸葛亮确实有过很信任的时期,但是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位置,始终无法超越与刘备有着兄弟之情的关羽和张飞,在文臣群体中,后来居上的法正与刘备的关系也比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更好一些,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刘备和诸葛亮既密切又疏离的关系?刘备又为什么那么信任法正呢?
一、法正出现以前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
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很好的证据,就是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在刘备与诸葛亮相遇之初,刘备寄居在荆州刘表的属地新野,英雄无用武之地。刘备这个时候已经46岁了,在这个年龄还四处漂泊,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换做一般人早就丧失斗志、安于平凡的生活了,刘备还没有放弃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不惜放下长辈的身份,去隆中请当时才26岁的诸葛亮出山。
诸葛亮经过多年的思考与观测,为刘备贡献了《隆中对》。刘备刚刚听到《隆中对》时茅塞顿开,但是《隆中对》中宏伟战略的执行,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一个坚持不懈努力的过程,刘备当然也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实现这个战略。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取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在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又帮助刘备建立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又和周瑜一起对抗曹操,最终让曹操遭受严重损失,此生再也无力一统南方。这一段时光是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最好的时候。
在真实的历史中,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几乎没有亲临战场的机会;这说明刘备根据自己多年实际作战的经历,认为诸葛亮的优势在政治方面,让他治理大军,常规作战也是没有问题的,但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诸葛亮“以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这其实是较为客观的评价。
在法正出现以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还是很好的。刘备取益州时法正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诸葛亮的不足。
二、刘备更信任法正的外因
没有法正和张松向刘备献上益州地图,刘备既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占据西川。刘备得到诸葛亮的辅佐,虽然在荆州地区有了一定的根基,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在曹操和孙权两个势力的夹缝中生存。
曹操对刘备占据的大部分荆州地区虎视眈眈,孙权随时有可能要回借给刘备的南郡地区,而且孙权还把她的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表面上是要与刘备修好,实际上是看着刘备坐大,想让妹妹帮助自己监视刘备。
张松和法正来投靠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想要摆脱这种困境而不得的时候。张松和法正建议刘璋请刘备入蜀,并极力支持刘备成为益州的新主人,这对于刘备无疑是雪中送炭。
在刘备入蜀的战争中,法正又积极献计献策,建立功勋,所以刘备入蜀后,当然会厚待法正。而且法正出身于益州的世家大族,重用法正可以起到让益州本土的大族尽快归心的效果。
后来,在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法正作为首席谋士,再次跟随刘备亲临战场,克敌制胜,最终帮助刘备战胜曹操。取得了汉中的刘备走上了事业的巅峰。
而且,法正还曾经在刘备战争受挫、不愿撤退的时候,挺身保护刘备的安全,表示自己一定要和刘备同生共死。刘备本来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坚决要和曹操对抗到底,但是看到法正不顾危险,挡在自己前面,就只好和法正一起撤军了。
刘备担心法正的生命安全,首先是因为法正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没人为刘备临阵出谋划策,还可以理解为刘备对法正还有更为深厚的战友情感,这些是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能够在短时期内超越诸葛亮的外因。诸葛亮这一时期更多时候,做的都是留守后方、足食足兵的后勤工作。
这当然不能说明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只是法正和刘备的感情是在战场上建立起来的,一点也不比诸葛亮与刘备之间的感情差。更重要的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存在着微妙的变化。
三、刘备与诸葛亮关系的变化
在刘备取汉中时,诸葛亮虽然积极地为他提供粮草辎重方面的支持,但当刘备要求从蜀中调拨兵马支援自己取汉中时,诸葛亮内心是犹豫的,他还拿着刘备写得要求支援的信,去问蜀中老臣杨洪,杨洪表示这个时候应该全力支持刘备拿下汉中,诸葛亮这才决定发兵支援。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是他做事谨慎所能解释的。
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诸葛亮认为:刘备刚刚拿下蜀中,这时去取汉中,虽然全力以赴也可以拿下,但是蜀汉的民力却承受不起了。再说,汉中对曹操来说是个“鸡肋”,对刘备来说难道就不是“鸡肋”吗?曹操虽然退出汉中,但只给了刘备一座空城,付出的代价要比得到得更多,这样的战争真的值得坚持吗?
而且刘备称汉中王,让很多本来支持他一统天下的人觉得,他只想割据自立,并不是那么想兴复汉室。后来刘备称汉中王,按照诸葛亮当时在刘备集团的位置,他应该比法正更积极地支持刘备,但无论是战场上献计决胜,还是之后支持刘备称汉中王,法正都表现得比诸葛亮更为积极。
政治家对于天下该如何一统,以及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去管理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是谋士一般没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服务于君主的意志。诸葛亮是一个政治家,而法正只是一个谋士。从个人价值来说,当然是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价值更大,但对于刘备来说,自然会觉得,法正更能明白他内心的想法,并将他的想法尽快转化为现实。
四、诸葛亮对法正的态度
《三国志》中记载了诸葛亮与法正之间一种很真实的关系状态:“亮每奇正智术,与正虽好尚不同,以公义相重。”就是说诸葛亮常常很赏识法正的奇谋智术,虽然他与法正的价值观不相同,但还是以大局为重。诸葛亮在性格上、在道德方面,都与法正有很大的差异。法正虽然不一定就是一个小人,但是他在个人品德上确实有很明显的瑕疵。
刘备刚拿下益州时,有人对诸葛亮说,法正恩怨分明,一饭之恩,睚眦之仇都会记得,并且会采取相应的手段报恩报仇。当时,诸葛亮的地位显然比法正高,所以有人想请诸葛亮出面制止法正睚眦必报的某些行为,诸葛亮既了解法正的功勋,也清楚法正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所以他只能向告状的人解释自己为什么不能惩罚法正。
当然,诸葛亮虽然没有在明面上警戒法正,但还是通过制定严厉的法律,约束了法正的过分行为。从这件事来看刘备与诸葛亮和法正的关系,就可以概括为诸葛亮了解法正在刘备心中有着独特的位置,法正自有他不能替代的作用。
为了约束法正的某些行为,诸葛亮还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法正虽然一时会因为刘备的厚爱,做一些口碑不太好的事,但是又被诸葛亮制定的法律给限制了,至于限制的效果如何,就要看刘备对法正的信任和宽容程度了。
总体来说,刘备既离不开作为股肱之臣的诸葛亮,也离不开身为谋主的法正,但是论私人感情,也许还是法正更胜一筹。
五、刘备更信任法正的内因
刘备坚持讨伐东吴的时候,拒绝采纳所有人的劝谏。诸葛亮无法劝阻刘备,他在夷陵大败之后,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叹息:“法正若在,定能阻止主上东行,就算真的要对东吴用兵,也不会失败的这么惨!”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可以理解为法正和刘备的关系好,刘备不会听从别人的建议,但是会听从法正的建议。第二层意思是:法正的奇谋,常常能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根据刘备为关羽报仇、还有不顾蜀汉失去荆州的重大损失,就对东吴用兵的行为方式来看,刘备其实也是一个快意恩仇的人,这种性格和法正恩怨分明,有恩必报,有仇也要报的性格有更多的相似性。
而诸葛亮对于刘备,则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约束:在诸葛亮面前,刘备明显活得更累。不能放下又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一个帝王应该起到的表率作用、做事的公平公正、做人的近乎完美;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些都应该成为一种习惯,但对于刘备来说,做到这些往往还是要战胜很多人性的弱点的。诸葛亮几乎没有缺点,所以刘备和他在一起,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只有跟法正这样有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在一起,刘备才能放松,并感受到一个寻常人的快乐。
诸葛亮对于如何一统天下和治理天下是有着清晰的理想的,刘备也许有,但不够清晰,他只是想立足于现实,去开创一个对自己的国家更好的局面,这是他们理想层面的差异。
再说用人方面,刘备赏识的关羽、张飞和魏延等人,都是相比于诸葛亮更有开创精神的一些人,这些人大都既有开创性,也会因为性格的缺点丢掉辛苦奋斗来的成果。刘备也许觉得诸葛亮没有实战经验,甚至不符合去打仗,后来诸葛亮错用马谡,就是理论不能有效指导实践这一问题的暴露。
反之,刘备这种重实践,不完全信奉理论指导意义的人,会在事业达到某个层次之后止步不前,甚至会因为一场盲目战争的发动,把多年集聚起来的家底儿败光。刘备伐吴,就是建立在既违反《隆中对》的指导思想、又存有很大侥幸心理基础之上的一个错误决定。
刘备和诸葛亮的两种做事风格,需要有一个人居中调和。法正应该正是那种很善于将理论通过切实的、可以临机应变的谋略落到实处的人,所以刘备更信任法正,因为法正的谋略刚好符合他的需要。
结语: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亲密的时候,自然是相互依存又相互成就的,但在漫长的岁月中,鱼已经习惯了在水里生活,就会感觉不到水的存在,当鱼有了属于自己的一片海之后,他的目标就是去寻找自己的同类——其他更多的鱼。
总之,法正之所以渐渐超越了诸葛亮在刘备心中的分量,是因为他在刘备取益州和汉中时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给刘备的奇谋也能更快地达成刘备的目的;而法正的谋略完全是为刘备的想法服务的,即使刘备的行为有一定的盲动性,法正也能尽力避免损失。另一方面,法正的性格较之于诸葛亮也和刘备有更多的相似。而且法正没有那么多道德的束缚,刘备跟他在一起时,也许更轻松、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