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收拾掉吕雉党羽后 刘恒为何没有对张嫣下手

历史网 2024-12-08用户投稿

  对刘恒和张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朝刘恒坐上皇位之后,全力铲除了吕雉党羽,为何将张嫣留下?

  张嫣是史上著名的“处女皇后”,也是著名“花神”。刘邦曾对大美女戚夫人说:你的美虽然无人能及,但是此女(张嫣)十年以后的美丽,不是你可以比的。

  史料上是如何记载张嫣的呢?

  “生而妩媚”、“容貌娟秀绝世”、“善气迎人,举止端重”、“温默贞静,未尝见齿,足不下阁”。

  张嫣身高:汉尺七尺三寸,1.68米,刘盈比她高2寸多,也就是1.73米左右。

  婚前体检资料的描述:

  引女嫣至密室,为之沐浴,详视嫣之面格,长而略圆,洁白无瑕,两颊丰腴,形如满月 ;

  蛾眉而凤眼,龙准而蝉鬓,耳大垂肩,其白如面,厥颡广圆,而光可鉴人;

  厥胸平满,厥肩圆正,厥背微厚,厥腰纤柔,肌理腻洁,肥瘠合度;

  不痔不疡,无黑子创陷及口鼻腋足诸私病 。

  张嫣入宫出于吕雉谋权需要

  汉朝的外戚集团是当时最大的政治势力,所谓最大并不是指人数,而是指足以影响朝政的话语权。

  吕雉把儿子刘盈扶上了皇位,应该比较放心了吧?不能够。对吕雉,亲儿子刘盈是抗拒的,看到戚夫人的惨状,刘盈无法接受:“这事不是人干的,而我是你儿子,我没办法再处理政务了。”,从此沉迷酒色,年纪越大也就越不听话,这时起,吕雉就开始筹谋接班人以便加强对权利的掌控。

  亲上加亲也是原因

  吕雉自己就是著名外戚集团首领,深知其害,另外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想创造铁打的外戚营盘,所以就亲上加亲,让外孙女张嫣嫁给儿子刘盈。

  张嫣的母亲鲁元公主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弟弟算怎么回事,特别疼爱张嫣的刘盈也不乐意,但在吕雉的雌威下,他们不得不妥协。

  张嫣与皇帝刘盈的关系

  刘邦当初逃命从车上踹下去俩人,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这个女孩就是刘乐,男孩就是刘盈。

  张嫣是刘乐之女,那就是吕雉的外孙女;

  这么算下来,张嫣是皇帝刘盈的亲外甥女,刘盈是皇后张嫣的亲舅舅,从小看着长大的,刘盈虽然极度好色,而张嫣也确实美艳不可方物,但是对亲外甥女,刘盈确实下不去手。

  娃娃高于一切

  “姐,皇帝把你买了······”张嫣定婚时才10岁,他的弟弟更小,只是了解皇帝送来金灿灿一屋子东西,然后就把姐姐要走了。

  对此,张嫣根本不在乎,在哪儿还不是玩娃娃,于是带着无数陪嫁和300多个娃娃进了皇宫。张嫣很忙,没工夫搭理刘盈舅舅,300多个娃娃都要上妆扑粉,每天的工作量是巨大的,偶尔抽出宝贵时间去找皇帝,也是为了要更多的娃娃。

  不满现状的吕雉

  10岁定婚,12岁迎娶,又宫中2年,转眼张嫣虚岁15,在那个时代生娃已经很常见了,可刘盈和张嫣相敬如宾的“夫妻”状态逼急了吕雉,她开始监视二人的私生活,逼迫皇帝皇后同床,如果能有所出,那通过控制张嫣的孩子就可以继续把持朝政,但是张嫣还是一如既往的玩娃娃,刘盈的逆反心理更盛,不但不行房,连同房都免了。

  刘盈心里苦吖,娶进门的皇后没法入手,每天还得倒贴几个妃子陪皇后玩娃娃、过家家。吕雉不能容忍这些,于是她老人家发飙了,后宫嫔妃全去死,只留张嫣在人间。

  掳其子杀其母立皇储

  但这个目标实现难度有点大,这得多少条人命,无可奈何,在吕雉的授意下,未经人事的张嫣只能玩起了后宫剧的经典桥段,假怀孕,等到刘盈和妃子所生的孩子降生,直接抢过来说张嫣所出,并立为皇太子。

  刘盈死于未央宫的时候,张嫣也才14,吕雉将张嫣所“生”的刘恭立为皇帝,刘恭年纪还小,所以吕雉就理所当然的执掌大权。

  嘴比脑子快的结果

  后来刘恭长大了,可能是头脑不够灵活,或者说傻,直接就谈起了自己的家仇,自己的母亲被杀,自己被当做别人的儿子,等我成年,一定报仇。吕后很快就了解了,火速废了刘恭并处死,又扶起了刘弘称帝,大权还是吕雉掌控。

  吕氏终遭清洗

  吕雉死后,吕氏家族马上遭到清算,皇帝刘弘也被废黜,刘恒登基,也就是汉文帝,张嫣免死,但被幽禁。

  张嫣没有受到清算,因为宫内宫外,朝堂上下都了解她是无辜的,从来也没跟吕雉一起搞事情,再说了,吕雉宠臣审食其都没死,张嫣那么无辜又怎么会倒霉呢。

  多年后,张嫣郁郁而终,与舅舅刘盈合葬一处,算是解脱了。

  母亲的宽慰&&百姓的尊崇

  鲁元公主活着的时候,同情自己女儿的遭遇,曾经说过:

  以你这么好的容貌和身姿,却终生处子之身,每当我想起你的遭遇,总是肝肠寸断;

  你是天仙嫡降,所以始终都不能被凡尘所染;

  刘邦也对大美女戚夫人说过:你的美虽然无人能及,但是此女(张嫣)十年以后的美丽,不是你可以比的。

  张嫣美貌无人能及,再加上处子之身和一系列早就有的传闻流传民间,所以死后的张嫣被人们奉为花神,张嫣庙就是花神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