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网 2024-12-08用户投稿
北宋开国功臣赵普最后什么结局?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朝代的更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一般都会带来战乱,但是这个过程也是历史推进和进步的必然过程。伴随着各个朝代的更替,大家都推选新的人物选成为帝王,而那些伴随帝王打天下的功臣们一般也都会获得封赏。能力出众的开国功臣一般都会成为朝廷重臣,辅佐新的皇帝建立政权、统治天下。
公园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建立了宋朝。而在所有的开国功臣中,赵普是被大家广为讨论的一位谋士,甚至有人说他的谋略和治国才能在诸葛亮之上。赵普因为服侍赵匡胤的父亲吃药而被结识,随后被赵匡胤看中留在身边。随后赵普便展露出了自己的才华,在跟随赵匡胤到早年稳定政局上,赵普功不可没,主要有以下四点贡献。
1.帮助发动“陈桥兵变”。赵普找准时机,和赵匡胤的亲信在军队中散步言论:“现在皇帝幼小无能,咱们为朝廷拼死拼活却得不到褒奖,不如拥立赵匡胤为皇帝!”随后赵普利用当时的局势和士兵的情绪,将黄袍披在醉酒的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2.劝谏赵匡胤亲征李筠和李重进。因为考虑到当时宋朝刚刚建立,政局还不稳定,此时又起新的战事,所以赵普建议赵匡胤御驾亲征,这样能够鼓舞士气,早日结束战争,为奠定宋朝基业争取更多时间。
3.帮助建立专制制度,解决兵权问题。赵匡胤深知,在建立宋朝之前,国家战事不断,让百姓过上安定的日子、让自己的国家和平繁荣才是最重要的。赵普一针见血,指出战乱不断的主要原因是兵权问题。于是赵匡胤听其意见,建立了专制制度并且解除了很多将领的兵权。
4.处理国家政务,帮助新政权的稳定。964年,赵普成为了宰相,同时也成为了赵匡胤的治国大臣,凡是有关国家的大小事件,赵匡胤一般都会和赵普商量。而在这段时间内,赵普也帮助解决了很多朝政和民生难题。
可以看出,赵普不仅仅是赵匡胤的战友和朋友,更帮助赵匡胤登上皇位,随后还辅佐他治理国家,真的是赵匡胤的得力助手,其贡献对于宋朝的建立和早期的稳定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在十几年之后,赵匡胤却突然大怒,罢免了赵普的宰相。这么意外的决定,竟然是因为几件小事:赵匡胤看见吴越王送给赵普的“海产品”竟然是一些黄金;赵普手下滥用职权倒卖木材;赵普的儿子和其他大臣的女儿结婚,有勾结之嫌。
赵普的几次错误举动使得赵匡胤对赵普的信任和好感一落千丈,甚至开始怀疑其人品和能力,所以慢慢疏远他,直至最后罢免了赵普。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我看来,这几件小事最多充当的是导火索,让赵匡胤罢免赵普另有原因,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
1.每一个帝王不希望重蹈覆辙,都对历史充满敬畏
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自然想着让自己的权利和朝代能够永远延续下去,但是纵观之前的历史,改朝换代多半是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所为。赵普虽然跟自己交情深厚、功劳卓著,但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头脑、有胆魄的人物,这必然会让赵匡胤感到不安。
2.帝王的疑心都很重
当一个人获得足够权力和地位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害怕失去。赵匡胤出生在军人家庭,经过多年征战才有了后来的成果,成功之路可谓艰难不断。越是难得到的东西越懂得珍惜,而过分的珍惜之后便会变得多疑。加上赵普确有违反纪律的事情,所以必然引起赵匡胤的猜忌和担忧。
3.太过忠诚的大臣不一定重用
赵普因为功劳巨大,加上跟赵匡胤关系亲密,所以自然成为了朝廷内外巴结的对象。但是赵普随着自己的职位的提升,不仅没有任何懈怠,反而在辅佐政务上更加认真,甚至连哪一个小官员应该升迁调动都给足了意见,大有越俎代庖之意。而且赵普为了随时在家恭候赵匡胤来访,甚至在退朝之后都一直在家穿着官服。要知道,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但是赵普却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自律和忠诚,这样反而会让帝王觉得奇怪。
4.疑人不用
当古代帝王建立新的秩序之后,国内有着大把的资源和人才,在人才的任用上有很大的选择。对于古代帝王而言,稳固自己的地位和皇权是很重要的,所以在用人时必然采用“疑人不用”的方针。不管赵普功劳再大,只要失去了赵匡胤的信任,那么就不要怪帝王无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