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奇士赵凤昌为何被称为南北议和的“诸葛亮”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凤凰卫视7月11日《中国记忆》,以下为文字实录:两湖总督张之洞 “一品夫人”赵凤昌
解说:赵凤昌,字竹君,江苏常州人,1856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望族家庭,少时入钱庄习贾,因聪明伶俐,钱庄经理视其为人才,料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便为他捐下小官,由此步入宦途。未久赵凤昌被两广总督张之洞赏识,延为幕宾。
杨小佛(赵凤昌外孙):他这样,一步、一步后来逐步得到张之洞的信任,而且对他的信任,就不是一般的就是对下属的信任,因为他记性好,张之洞有的时候做做事情睡着了,再想起来刚才什么事情,要拿什么他都知道。
解说:1889年,赵凤昌随张之洞移督湖广,升总文案,在湖广任上,张之洞凡要事皆秘商于赵凤昌,倚之如左右手。当时忌之者有戏言称,“两湖总督张之洞,一品夫人赵凤昌”,但是所谓树大招风,1893年张之洞被弹劾,累及赵凤昌。
杨小佛:但是后来彻查这个事情,是两个地方长官彻查的,两个不同的地方先后彻查,都对张之洞这个都是撇开,说张之洞很认真,奉公守法的,也是很勤劳的,怎么样、怎么样都讲张之洞的好话,这他们是觉得这个事情,如果赵凤昌也没这个事情那就不能交代了,是不是?清廷太后弄下来的这个文,你们大家弄下来,但是没有事情,所以他们采取的办法就是赵凤昌是有问题的。建议怎么开革,后来干脆立刻开革,永不叙用,还要发回原籍。
解说:此一时节,赵凤昌人近中年,正是抱负未酬之时,从显赫的湖广总文案到解职归田,忧思困扰,情何以堪。
杨小佛:但是张之洞知道,张之洞这个人很精明的,不是糊涂人,他很清楚的,这是明明就是帮他做替罪羊嘛,那么所以赵凤昌能够到上海来买房子、盖房子、买土地、买地皮,这个很可能是,当然我们现在没有什么证据了,很可能是张之洞来资助他,而且要他办事情,还是继续喊他在上海,因为上海是通商口。
解说:张之洞为慰藉赵凤昌连累受谴,特于湖北电报局给予挂名支薪,自此,赵凤昌寓居上海,实际上是常驻上海,为湖广督署辩理通讯、运输诸务,借此与当地官绅外国领事建立联系,为张之洞提供消息,出谋划策。
杨小佛:上海也需要有这么一个人给他联系、联系有好处,所以赵凤昌在上海有这个背景,他跟上海这些地方官,包括甚至于外国领事什么,他都才能够有些交往,要不然的话,你一介平民,你怎么交往,攀不上去的,我觉得赵凤昌在那个时候脑子很清楚,也很活跃。
解说:虽然被清廷开革,永不叙用,但是所谓祸兮福之所伏,赵凤昌此去上海却正是龙潜水底、虎归山林,上海成了他的福地,在隐居沪渎期间,赵凤昌与新崛起的江浙名流往很密切,戊戌、庚子诸役背后都有他的作用,赵凤昌甚至还投资过中国近代最重要的一张报纸《申报》。
杨小佛(赵凤昌外孙):史量才觉得中国应该有一个报纸,但是他没有钱,你想要几万两银子,不是一点点,他就跟赵凤昌,还有谁有四五个人,大家商量,大家凑钱,实际上这个史量才本人等于他是没有钱,实际上,那么怎么弄呢,一共大概要我看,大概是十万两银子以上,十一万还是什么,总之这个数目蛮大的,后来史量才说这样,我出张无息借据,没有利息的借据,问你们借。
陈晓楠:远离了官场的喧嚣,背靠清廷重臣,赵凤昌的日子呢,也可以说是无忧无虑,难得的逍遥。在上海租界的繁华地段南阳路,赵凤昌一掷千金、购地置宅,起名惜阴堂。赵凤昌好交友,五行八作无不交,也由此呢惜阴堂一时间成为海上文闻人聚会的宝地,但是租界毕竟不是世外桃源。1911年10月10号武昌的一声炮响,辛亥革命的旗帜高高飘扬,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而在这惜阴堂里的赵凤昌也再难安坐了。
武昌起义赵凤昌致电唐绍仪“保将来中国”
解说:武昌起义之后,原本曾支持君主立宪的赵凤昌,曾分别致电清廷要员,旧友唐绍仪和梁敦彦,电文结语都是以保将来中国,所谓“将来中国”,可见赵凤昌对清廷已不抱希望,但局势的发展很快出乎人们的预想,在清朝王室的策动下,袁世凯出山,拥北洋重兵与南方义军对峙。
杨小佛:这个南北议和是这样的,就是武昌起义以后,才有南北。北就是袁世凯的军队,清朝政府请他来镇压,把这个革命扑灭掉,那么革命军呢,就是新军起义啊,实际这个力量并不大,就在武昌这个地段的新军,并不是全国的新军,但是这个时候,他们那个立宪派也好,各个地方官就动脑筋了,就是各个地方啊有独立的倾向了,他不是完全听袁世凯的,完全听袁世凯一下子就解决了嘛,就谈不到谈判了。现在这样他所谓谈判,就是这里有一些意见,北方有意见、南方有意见,那么所以谈判。
画外音:我们这个国民睡着了,我们中国人要赶快想想法子,怎么样来挽救,大家要醒醒。
解说:时近1911年11月,以武昌起义为号令,全国已有湖北、湖南、陕西、山西、云南、江西、贵州、江苏、浙江、广西、福建,十一个省份先后宣布独立,革命之势虽胜盛,但也暗含隐忧。独立的省份督抚拥兵、各自为政,力量不能集中,而代表清廷的袁世凯一方面忌惮革命,一方面也心怀异数,迟迟不肯进剿。
杨小佛:在这个谈判过程当中,国民党捧孙中山出来,因为孙中山一直搞革命嘛,辛亥革命,再加上原来的这个旧官僚,旧官僚他们已经思想上要想继续假定新朝代来了,就是国民党这个新政府来了,也想弄个一官半职嘛。所以跟这个袁世凯就成为对立的一方,就是南方北方,所以叫南北议和也是这个道理,当然军队方面可能是北方的比较扎实一点,南方是各方,不是很集中的。
赵凤昌力促革命军与立宪派在上海议和
解说:此时的赵凤昌以为袁世凯主政北京,外交、军政均占优势,北军得天时地利,南方各省不统一,与北军相持日久必生经济与外交危机,万一列强借为口实,难免有瓜分之虞,因此南北谋和,避免战争是为上策,而这时双方的谈判地点,选在哪里就成了问题。
杨小佛:这个里头有道理,在武昌,他原来是想在武昌的,为什么呢?因为黎元洪就在武昌嘛,黎元洪那时候是代表革命军队这一方面,袁世凯部队是代表清朝,那么不是在那个地方正是打仗的地方,暂时停下来就和谈,后来是赵凤昌发现这个事情,就提出来要到上海。
解说:1911年11月11日,在张謇、赵凤昌等江浙绅商的推动下,江、浙、沪三都督联合通电,邀请各省派代表到沪共商组织临时中央政府,翌日,又电请各省公认,上海推定的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此时的上海已经逐步取代武昌,成为革命的政治活动中心。
杨小佛:就是因为你这些什么旧的官僚也好,立宪派也好,这些人在上海有租界。他们发言比较安全,他们过去也都是清朝的下属,清朝政府的,满清的嘛,好多人都是满清的地方官嘛?他现在摇身一变要在这个新的朝代里头,新的政府里头要有发言权。上海有租界比较靠得住,对人身比较安全,如果弄到武昌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去,顶多也只去一两个人,那边一两个人,就孤立了,要商量要怎么谈判,帮手没有了。
解说:12月17日,代表清廷的北方代表团到达上海,他们的下榻处显然考虑到以赵凤昌伍廷芒为枢纽,与江浙立宪派及革命党人私下沟通方便,唐绍仪住戈登路英商李德立的寓所,其余代表住静安寺录的沧州饭店,这二处离赵凤昌南阳路的惜阴堂,不过数百米之遥。
陈晓楠:武昌起义之后,清廷延请袁世凯指挥北洋新军进剿起义部队,从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袁世凯的部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优于南方的义军,其中有尤袁世凯亲自编练的北洋六镇新军最为彪捍,他们武装精良,而且都有很多的实战经验,同时还有段祺瑞、冯国璋、曹锟,这些熟悉军务的捍将。
相比之下,以好好先生黎元洪领衔的革命军虽然士气高涨,但实际战斗力却仍然没有办法与北洋军队相提并论,无论在哪个时代,实力的差距最终都将在谈判桌上成为被利用的筹码。也因此南方议和从一开始,袁世凯就棋先一着。
杨小佛:南方是伍廷芳,国民党的,广东人;北方是袁世凯的唐绍仪,也是广东的,所以他们是同乡,而且孙中山也是广东人,所以他们后来,谈到后来就是,谈到什么呢?就是新政府啊,新政府一个是临时大总统是孙中山做,只做三个月,就是临时大总统讲好临时,三个月以后呢?就成立新的政府,就是革命的政府了,袁世凯做总统。那么所以谈判呢?袁世凯就派这个唐绍仪来,这边就是伍廷芳在上海的,那么谈谈谈,谈到后头比较具体的就是内阁总理谁当,袁世凯意思啊,要唐绍仪当,就是他这个谈判代表。
解说:唐绍仪,字少川,1874年被清政府选派赴美留学,回国后被派往朝鲜办理税务,成为清政府驻朝鲜大臣袁世凯的书记官,被袁引为亲信,此次和议,唐绍仪充任袁世凯的内阁全权代表,是袁世凯眼中未来政府的总理人选。
杨小佛:国民党方面呢?意思是国民党的人当,因为你在北方袁世凯的部队,军队都在那里,袁世凯的实力比较大嘛?满洲政府满清政府这些人也都他留下来,这个整体是他手里,所以国民党说个内阁总理要国民党。那么这个事情就不好办了,因为袁世凯要唐绍仪做内阁总理,唐绍仪不是国民党。
解说:双方僵持争执不下,袁世凯更以坚船利炮相威胁,最大的人事任免谈不拢,战争一触即发,关键时刻,惜阴堂主人赵凤昌从旁递上一言。
杨小佛:后来赵凤昌就动脑筋了,对孙中山讲,他说唐绍仪也是你们同乡吗?是不是你们就请他加入国民党嘛?你不是要国民党的人当内阁总理嘛?那就请他加入国民党不就行了嘛?
解说:据当时与会者回忆,赵凤昌劝唐绍仪加入的建议刚提出,孙中山和黄兴便率先带头鼓掌,随即会谈双方掌声一片。南北双方僵持的政府总理人选迎刃而解,但既然是谈判,扯皮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务总理的位置,在一些机要部门,南北双方也是相持不下,尤其是掌控军权的陆军总长衔。
杨小佛:陆军总长就是国民党呢,要黄兴做,袁世凯是要段祺瑞,还是谁,段祺瑞。那么这个里头又有矛盾了,争执不下,南北双方争执不下,后来啊,赵凤昌动脑筋了,他说黄兴做参谋总长,一个做陆军总长,一个做参谋总长,好像也差不多,后来也是这样去解决的。
孙中山请赵凤昌出山 赵为何屡屡婉拒
解说:凡遇乱世,总是不拘一格降人才,有人长于营势,如孙中山、黄兴,鼓动大业,激昂人心,当然也有人长于运筹。如袁世凯,玩弄清廷百年基业于股掌间,但是另外也有像赵凤昌这样的人没有枪杆子,也没有喊主义,在那个乱世中,他独占一种能力,就是斡旋。
每献策,言不中,亦不远矣,当然除了点拨乱局,赵凤昌在南北议和中仍负责了许多事务性的工作,大到人员场地,小到人员协调,无不由他经办。
有人回忆南北和谈北方代表唐绍仪曾经对部下说,伍廷芳名义上是南方议和总代表,实际上作不出什么决定,真正代表南方意见能当事决断的倒是这个赵老头子,后人曾从赵凤昌的书札稿件中整理出一份正副总统及内阁名单稿,其中重要职位的人选,与后来袁世凯的第一任内阁的名单几乎等同。
陈晓楠:在外孙杨小佛的眼里,外祖父赵凤昌很难说他有什么明确的政治理想,除了憎恶清廷的腐败孱弱,一心想要拔除满清统治之外,再难说他是什么派系的人。纵观赵凤昌的一生和力主共和的国民党相交甚欢,和袁世凯也没什么大仇隙,他的朋友里甚至立宪派、旧官僚也都有不少。
所以在极其复杂的政治风向当中,杨小佛说,赵凤昌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他绝不随波逐流,不管你是哪一支哪一派,哪一方的神圣相处可以,可是让我跟你走,那是门都没有。
杨小佛:袁世凯请他去,他也不答复,结果袁世凯还是给他两等嘉禾章,这些东西我一个盒子的底还在我这里,嘉禾章这么大这一块,这个嘉禾章文化大革命我要是不丢掉,我就吃不消了。
解说:慕贤之情也不只是袁世凯,南方孙中山方面也曾发出邀约。赵凤昌此时出了他的法宝,南北一样不答不复,但是失礼之处,赵凤昌自有他的解决之道,就在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三个月时,赵凤昌请了国民党的大员们赴宴。
杨小佛:因为他在爱俪园请的,就是哈同花园,那里头很大,请吃饭以后就拍一张照,这张照一排两排三排四排,人很多的整个政府嘛?头一排当中是孙中山、汪精卫都是喊得出名字的,但是在这个这边的第一个就是我外祖父。
解说:乱世当中,赵凤昌寓居上海租界替南北双方办事,交南北众多英杰,偏就是不入南北政局,惟其显清高,惟其顾虑多,惟其识时务。
杨小佛:他们自己都有班底,从那个袁世凯开始到后来的国民党,他们这些领导都有自己的班底,不是你来顶多就是请你吃口饭就是了。赵凤昌这点他还晓得,这口饭吃没有意思的,他不缺这个钱,他在上海生活得很好,他起先他有马车,后来就有汽车。
解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同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宣统帝溥仪的母后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优待条件》发布《逊位诏书》宣布清宣统皇帝退位,南北议和的一场谈判过后,200多年的满清王朝烟消云散。
2010年3月赵凤昌藏札出版
文明大举,大势已成,
宜在外阻外兵来华。
并设法侵他国阻止日本行动,
以保将来中国。
赵凤昌
2010年3月赵凤昌藏札出版
四十年间,东南大局,
有大事,义与老人有关。
黄炎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