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喜欢诸葛亮)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在诸葛亮隐居隆中的十多年间,天下各路诸侯的政治形势已十分明朗,尤其是南方的孙权集团和北方的曹操集团。此时,孙权占“地利”,且继承父兄的基业,已具备相当的实力。曹操占“天时”,统一了北方,实力最为雄厚。
在曹、吴两个强势政治集团招揽人才之际,诸葛亮有很多选择的机会,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完全可以登上政治舞台。可是为什么他在二十七岁以前一直隐居隆中不肯出山呢?“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诸葛亮的《待时歌》给出了答案,就是因为他有所选择。由此可见,诸葛亮绝不同于一般的读书人,“良臣择主而事”的观念在他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究竟要选择什么样的“意中人”?在这件事情上,诸葛亮可谓是煞费苦心,用心良苦。“三顾茅庐”是小说中的华章精彩,对不同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对刘备来说,体现了他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而对诸葛亮来说,则是他对刘备的考验,考验他是否值得自己效忠。通过诸葛亮的考验,刘备表现出如下品质:
诚心
刘备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三顾而往,尤其在第三次,在诸葛亮“无礼”的情形下,刘备对诸葛亮显示出了极大的尊重与诚意。
当时,刘备四十七岁,以仁义著称,天下皆知;而诸葛亮二十七岁,躬耕南阳,默默无闻。两个人在年龄、地位、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悬殊。这份诚心确实是令诸葛亮感动的。
仁心
在地方为政时,刘备已经留下了与百姓秋毫无犯的仁义美名。对此,博闻多识的诸葛亮应该早有耳闻。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对刘备的“仁心”有了近距离的感受。当诸葛亮拒绝随同刘备出山时,刘备“泪湿衣襟”,说出了“先生不出,如苍生何”这样的肺腑之言。
正是刘备对天下苍生的这份诚挚情感,最终打动了诸葛亮。作为一名正统文人,士人政治家,诸葛亮选择什么样的主公来辅佐,必定有他的道德标准。而刘备的“仁心”恰恰符合他的道德标准。所以,诸葛亮选择刘备也就是选择了道德,选择了正道,选择了追求的正义事业。
雄心
在小说第二十一回煮酒论英雄中,曹操独具慧眼,看出了落魄的刘备是天下的英雄。和曹操一样,诸葛亮也是慧眼独具。他清楚地知道刘备之所以不辞劳苦,三顾茅庐的终极原因就是他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壮志。自比为管仲乐毅的诸葛亮也只有在雄心勃勃的刘备这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