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辜鸿铭这个人(外国人评价辜鸿铭)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在100多年前的中国,掀起了一股“西学东渐”的热潮,人们无不狂热追捧西方文化并以此为荣。唯独有一个精通9种语言、曾获13个博士学位,脑后拖了一根长长辫子的中国人,致力于“东学西渐”,以一己之力源源不断地向西方宣传和推介中国文化,由此名声大噪,成为西方人最崇拜的中国学者。这个人就是被世人誉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
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闭关锁国的大门,到辜鸿铭名扬中外时,中国一直都处于丧权辱国的屈辱时代,中国人在世界上,尤其是在西方人眼中是最没地位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辜鸿铭无疑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他以文化的力量征服了西方人,赢得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认可和尊重,西方人甚至有“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鸿铭”的说法。
在那个时代,毋庸讳言,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本文不提辜鸿铭的学术成就,仅以辜鸿铭身上发生的若干趣闻,来感受一下为什么西方人会如此崇拜辜鸿铭。
1877年,20岁的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此时,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13个博士学位,精通9种语言。他在德国人举办纪念俾斯麦百年诞辰会上所作的即席演讲,博得一片喝彩。
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目了。
辜鸿铭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其中,英、德、法三种语言尤其精湛娴熟,英语造诣更是登峰造极,被孙中山、林语堂推为中国第一。林语堂更是盛赞辜鸿铭的英语水平在中国“二百年无出其右者”。
1917年,受学弟北大校长蔡元培热情邀请,辜鸿铭到北大教授英国文学。中国近代教育家、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当年正是北大学生,据他回忆,辜鸿铭第一天到北大上课令人印象深刻。
辜鸿铭拖着条大辫子,大摇大摆地走上北大文学院的红楼,到了教室,他先给学生约法三章:一是他进教室的时候学生都得站起来,上完课要他先出去学生才能出去;二是不管是他向学生问话还是学生向他问话,学生都得站起来;三是他指定要学生背的书,学生都要背,背不出不能落座。
辜鸿铭认为一个“背”字就是学习外语的精髓所在,他通过背下了莎士比亚的37部戏剧,让自己的英文水平突飞猛进,终其一生都保留了背外语的习惯。辜鸿铭老年时,他的学生凌叔华曾亲耳恭听他一字不漏地背诵弥尔顿长达一万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让凌叔华佩服得五体投地。
辜鸿铭非常欣赏儒家学说的救世价值,坚信中国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灵丹,1893年他担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洋文案时,有外国人请辜鸿铭吃饭,大家对辜很尊重,推他坐首席。
宴会上,有一个外国人问辜鸿铭:“你能否给我们讲讲贵国孔子之道有何好处?”,辜鸿铭当即说:“刚才大家推我坐首席,这就是行孔子之道。如果今天大家都像你们西方所提倡的竞争,大家抢坐首席,以优胜劣败为主,我看这顿饭大家都吃不成了,这就是孔学的好处!”
有一次,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国漫游,在武昌时与张之洞有过接触。辜鸿铭作为幕僚送给伊藤一本刚出版的《论语》英译本。伊藤早知道辜鸿铭是中国保守派中的先锋,便乘机调侃他道:“听说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清楚孔子之教能行于两千多年前,却不能行于二十世纪的今天吗?”
辜鸿铭见招拆招,回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二十世纪,其法仍然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伊藤竟一时语塞,不知该如何应答。
辜鸿铭脑后拖着的那根长辫子大概要算是他的标志之一了,他这辫子,并不是仅仅为了复古而留。早在英国留学时,他已剪掉辫子,西装革履,一副洋派。后来人人谈论反清革命,他反而把满清人硬栽上的辫子重新留了起来。
- 上一篇:辜鸿铭说的中国人(辜鸿铭外国人)
- 下一篇:胡适最爱的人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