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步蟾:甲午将领寂寞身后事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刘步蟾

  人物小传刘步蟾(1852-1895),字子香,福建侯官人。1867年求学于福州船政学堂。1888年北洋海军成立后,刘步蟾任右翼总兵兼“定远舰”管带。1894年,在黄海大战中,他指挥定远舰重创日本敌舰。1895年初,日本进攻威海卫,为防定远落入日人之手而将之炸毁后,刘步蟾随之自杀殉国。

  主要功绩在大东沟海战中“沉敌舰三艘”,帮助中国陆军在朝鲜半岛成功登陆。在黄海大战中,他指挥定远舰重创日本敌舰“松岛号”,使其丧失战斗力而逃。

  投笔从戎 负笈英伦

  刘步蟾,字子香,1852年出生于福建侯官。他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根据史料记载,作为日后北洋海军史上的重要人物,从小他便展现出过人的才华和远大的志向。

  《清史稿·刘步蟾传》出现“幼颖异”、“卒业试第一”、“复冠其曹”“赐号强勇巴图鲁”等炫人字眼,便可以想见刘步蟾在学习上是非常有天分并且十分刻苦的。但是生逢末世,读书求功名是一种选择,战死疆场保家卫国也是一种选择。故而他于1867年就学于福州船政学堂,为驾驶班第一届学生。

  福州船政学堂,在当时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是后来北洋水师海军军官的摇篮。它率先引进西方军事教育,在招收学生、聘用教习、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与传统教育都所不同,分为前后学堂,其中后学堂旨在培养海上航行驾驶人员和海军船长,主要专业为驾驶专业,以后增设了轮机专业。

  刘步蟾在福州船政学堂深造期间,不仅精通机械学、船体制造、蒸汽机制造等学科,而且具有雄厚的地理、航海天文、航海理论等知识,学习成绩遥遥领先。在毕业考试中他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福州船政学堂毕业之后,他充任建威船管带,巡历南北洋进行实战演练。在同治十一年的考闽、广驾驶生会考中,他名列前茅。随后他又巡历中国沿海主要的海岸和河港,并用所学到的西法对中国沿海进行测绘。另外,他对于台湾地势尤为熟悉,并作了相关图说,受到时人较高评价。

  1877年,刘步蟾被有幸选为船政学堂公派留洋生,去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艺,在英国学习期间学习他“成绩冠诸生”,学业精进,小有成就。以至于后人评价:“华人明海战术,步蟾为最先”。在英国海军部举行的考试中,他获得了优等文凭,还因此收到清政府的相应奖励。

  1879年学成回国后,他充任镇北炮舰管带。刘步蟾认为中国加强海防,必须建设强大海军,因而撰《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条陈,上书于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采取积极防御方针:“最上之策,非拥铁甲等船自成数军,决胜海上,不足臻以战为守之妙。”

  后来他因为受到丁宝桢、李鸿章的赏识而被推荐,擢升游击,会办北洋操防。

  1885年,刘步蟾被委以重任,去德国采购定远舰,并将督领回国。后来,他又以参将身份到欧洲领回四艘定制的快船,迁副将,赐号强勇巴图鲁,擢为右翼总兵。

  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清朝命丁汝昌为提督,刘步蟾为右翼总兵兼任定远舰管带。

  撤旗事件 维护中国海军主权

  在清末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上,洋务派通过两次鸦片战争认识到西方的船坚炮利,以奕䜣、李鸿章等人物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了开铁厂、兴兵工、修船坞、办学堂、建海军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希望中国走上富强道路。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决定每年拨款400万两白银,筹建海军。1885年总理海军衙门成立。

  实际上,在创建现代海军的过程之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为了解决技术和人才不足问题,清政府曾从西方招募了一些洋员来作为顾问和教习。在北洋海军之中也聘请了一些洋顾问,其中,英国人琅威理曾被聘为北洋舰队总教习,而客观地说,琅威理确实也为中国海军的早期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清政府为此也赏给琅威理提督官衔。但琅威理却因此以舰队副提督自居,借故揽权,飞扬跋扈,不将中国海军高级军官放在眼里,这既不符合《北洋海军章程》的规定,也影响着中国的海军主权。

  1890年,北洋舰队南下操练,期间舰队一度泊在香港,有次提督丁汝昌离舰,作为总兵的刘步蟾命令舰队撤下提督旗,该升总兵旗帜,以表明自己是此刻舰上的最高长官,这引起了琅威理的不满。琅威理以舰队副提督自居,认为不应该撤下提督旗。但是刘步蟾认为这是事关中国海军主权的大事情,毫不相让。事情闹到李鸿章里,李鸿章表示支持刘步蟾,琅威理后来因此辞职,这就是所谓的“撤旗事件”。

  后来又有英国人泰莱来舰队担任顾问,泰莱也与琅威理一样在舰队里妄自尊大,这种行为收到刘步蟾的多次抵制和制止。尤其是泰莱企图独立购置一批军舰,并招募外国海军官兵驾驶,另外组建一支新军;并谋划在舰队驶抵中国后,与北洋舰队合成一军,撤去中国提督,由洋员担任水师提督。实质上,他想自己来指挥这支舰队。刘步蟾意识到这对于中国海洋主权的危害,抵制了他们的这个计划并使之落空。

  黄海大战到威海卫战役

  1888年北洋水师建成。这支清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舰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了顶峰。然而在随后攸关民族历史命运的甲午海战中,清政府惨遭失败,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惨败,而伴之而来的马关条约又将中华民族拖入不幸的深渊。

  当时面对日本海军不断扩充力量的情况,刘步蟾敏锐的意识到危险,他向李鸿章建议按年添购铁甲舰队,以不断增强中国海军实力,应对日本方面的威胁。

  在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了护送增援陆军朝鲜登陆的任务后返程。在黄海北部与日本舰队遭遇,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000米左右时,刘步蟾所在的北洋水师旗舰定远舰首先开炮,遗憾的是这发炮弹未能击中目标,黄海海战因此而爆发。

  交战过程之中,定远舰�t望台被击中,提督丁汝昌也因此受伤,刘步蟾代替丁汝昌指挥舰队作战。经过历时5个小时的鏖战。海战的结果: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等军舰。而日本方面情形也不容乐观,其“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创。

  黄海海战之后,北洋舰队前往旅顺进行修整。刘步蟾因功晋升为记名提督。在他的殚精竭虑操劳下,在短短一个月之间,北洋舰队便全部整修完毕。10月18日,丁汝昌率北洋舰队从旅顺口移防威海卫。

  1895年1月,日本陆军在攻占了威海卫后,从海陆两方面对停泊于港内的北洋舰队形成水路夹击态势。尽管丁汝昌和刘步蟾组织舰队进行了顽强抵抗,并多次打退了敌人的进攻。然而,北洋舰队也已弹尽粮绝,面临英雄末路。舰队内一些洋员和官兵怂恿和逼迫刘步蟾投降,但都被刘步蟾坚决拒绝,为了防止定远舰落入敌手,他忍痛炸沉了军舰,并于当天自杀殉国,年仅43岁。

  身后之名

  转眼间,今年又是一个甲午年,一百多年以来,围绕相关历史人物的争论却从未冷却,围绕人物、事件的争论欲说还休,难以盖棺论定。

  作为甲午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刘步蟾投学福建船政学堂,赴欧学习枪炮水雷技术,在北洋舰队历练,一路走来,一生的功名都付与海疆。刘步蟾为人称道也引起后人争议的是他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1894年9月17日,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鏖战黄海,丁汝昌负伤后,刘步蟾代为督战,表现优异,发炮连伤日本数舰,特别是重创敌旗舰“松岛”号,使其丧失战斗力而驶逃。

  刘步蟾曾经因此而背负“恶名”,成为中国近代海军将领中一个突出的反面典型。后世史家对他多有苛责,如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称,黄海海战接仗之初,刘下令将阵势“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史学大家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一书,将刘步蟾称之为“卑污的懦夫”,罪名是“擅自改阵”,“违反议定的阵势”,“企图居中躲避炮火”。1962年《甲午风云》公映,影片将刘步蟾塑造成一个胆小怕事的反面典型。

  随着时代的推进,学术氛围趋于正常和自由,经过多年的讨论,刘步蟾的“恶名”才摘掉。甲午中日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先生,通过在威海卫的实地调查和较为系统的史料梳理,撰文澄清“恶名”缘起甲午战争时曾任“定远”舰副管驾英国人泰莱的污蔑。二人之间的恩怨则是由于刘步蟾多次谏言泰莱的为人有问题以至于阻碍了后者的升迁。此外,戚其章还否认了刘步蟾有怯战和冒功之事。而此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也开始倾向于对刘步蟾采取肯定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