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前的周璇:十二三岁时险被卖进窑子当野鸡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凤凰卫视2011年8月16日《凤凰大视野》,以下为文字实录:
陈晓楠:各位好,这里是《凤凰大视野》。学堂乐歌,昙花一现,西方现代音乐曲高和寡,那么属于大众的现代流行音乐,什么时候才能到来呢,今天的节目我们将目光头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在这里,在这段时间,上海作为一个另类的存在似乎游离于战争之外,给人们留下的呢,是一幅歌舞升平,风情月债的景象。流行音乐在当时的上海,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在由此而生的众多的事件和人物当中,我们就从最耀眼的那个着手吧,周璇。
歌词:五月的风吹在花上,朵朵的花儿吐露芬芳,假若呀花儿。
解说:七十七年前,一个小女孩因为演唱这首《五月的花》,而被当时报纸、电台,评为上海滩三大歌星之一,并且高居第二位,这一年是1934年,小女孩十四岁名叫周璇。
吴军(上海周璇歌迷):它寄托的一种人们对生活的一种追求,美好的愿望,都是很出自于平常人的一种心态,而且是很朴实的,也不是奢华的,它和奢华好像不大搭,我就喜欢。
解说: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似乎是周璇的上海,她的每一部电影,每一首歌都会引起不小的轰动,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在他的《上海童年》中有这样的记录,那时的上海滩到处都在播放周璇的歌,家家花好月圆,户户凤凰于飞,当时霞飞路上的霓红灯,的确通宵不灭,上海城开不夜。
吴军:就是这样,周璇那个时候红的不得了,歌唱得好听,还有我记得,我外婆家和我们家住得很近的,他们放音乐放那个《凤凰于飞》,我觉得很好听,那时候我很小。
解说:从《五月的风》开始,周璇的音乐成了上海的名片,这时的上海被称为东方的巴黎,西方的文化和商业文明在这里疯狂地滋长,人们需要音乐、电影、舞会和一切的消遣方式。
王勇(上海音乐学院讲师):当时上海最多的时候,也近二十万侨民留在这里,上海是一个探险家的乐园,大家想来是捞世界的,但是辛苦了一天回去之后,谁又不想家呢,所以在上海公共租界,当时首先成立的是公共乐队,在这儿开了舞厅,在这里他们聘请了来自欧洲、来自菲律宾等等的爵士乐队,所以很多老外在这儿能够觉得像回到了自己家乡那样,去跳跳伦巴,跳跳探戈。
解说:对于这一时期的上海,白先勇先生的回忆的是,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高楼大厦聚集在一个城里,我踏着自动扶梯,冉冉往空中升去,那样的电动扶梯,那时全国只有大新公司那一架,那是一道天梯,载着我童年的梦幻,伸向大新游乐场的天台十六景。
王勇:在上海,当时的新新公司是一个百货大楼,如何吸引大家能够进入到百货大楼里来呢,于是在它的顶楼,做了一间玻璃房里面坐着主持人进行现场直播。作为老百姓而言,他没见过什么是现场直播啊,没见过电台的DJ是怎么样放音乐的。所以有很多人流就涌到新新公司楼上的玻璃房里去看所谓玻璃电台传出的这样那样的声音,去看看这个电波里说话的主持人,她长的漂亮吗?那么同时也可以去看看,今天请到玻璃电台里来的歌手是谁。
解说:源于商业竞争而出现的玻璃电台,后来成为明星的摇篮,周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参加唱歌,并且崭露头角。
王勇:所以当时对周璇有这么一句评价,他说的是她的歌声如金笛鸣沁人心,像这个金笛吹出来,让你觉得心里很舒服,就此之后就有了一个所谓金嗓子的这样的外号是给周璇的。
周旋《花样的年华》
歌词:花样的年华,月样的精神。
解说:歌而优则演,因为唱歌获得名胜的周璇,很快进入电影圈。1937年,上海明星影业公司决定拍摄小人物命运的影片《马路天使》,该片由著名演员袁牧之导演,男主演是大明星赵丹,女主角则是从没经过表演专业训练,从没演过主角的周璇。
《马路天使》台词
女:让我走。
男:我不准你走。
女:我偏要走。
男:好了,你要是走了,你从此以后你就不要来了你。
女:好,放手,放手,放手。
解说:从容貌来说,周璇并非国色天香,单眼皮,褐色的皮肤,但她在《马路天使》中的精彩表演,让观众一下子喜欢上了小红这个角色,当时和她演对手戏的赵丹不明白,这个没有过什么表演经验的小姑娘,她的演技来自何处。
女: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
解说:这是《马路天使》的插曲《天涯歌女》,周璇甜美而略带忧郁地唱着一个乱世女子的哀婉,而周璇自己的身世本就是一个不知道诞生之地,不知道父母,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姓氏的悲剧中人。
黎泽遂(黎锦晖之子):周璇大概是十二三岁,要把她卖到四马路窑子里去当野鸡,所以住在隔壁的邻居,正好是明月歌舞团的钢琴师叫章锦文,看看小姑娘很可怜,就把小红带到我父亲那儿去。
解说:就这样,当时十二岁,还叫周小红的小姑娘加入了明月歌舞剧社,而收留她的人正是当时最有名的音乐家,后来成为公认的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这时的歌舞社里已经有了黎莉莉、严华,白虹等一大批歌星、影星。进入明月歌舞剧社是周璇人生的转折之处。1937年的《马路天使》的巨大成功,连同其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一起把周璇推向表演和歌唱的最前沿。号称东方巴黎的上海,此时已经迅速地养成了都市了习性,赶时髦成为市民们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在服装、日用品之外,人们对于电影、音乐等新生活内容散发出来的热情超出了以往任何时候。
王勇:我个人觉得周璇出道的那个年代,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第一个华语流行音乐的高潮期。
解说:周璇的一生演过四十多部电影,延长过两百多首歌曲,电影方面没有哪一部能达到《马路天使》的成就,至于唱歌,周璇她自己说,我的一生是为唱歌而活的,歌唱是我的灵魂,我把整个生命献给它。
陈晓楠:2000年,导演王家卫拍摄了电影《花样年华》,而影片当中反复播放周璇在四十年代延长的一首同名歌曲,王家卫承认,电影《花样年华》所有的灵感根本都来自周璇的歌声,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社会是个谜团一样的存在,而现在它像梦一样的消失了,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可能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难题。而今天我们关注的是流行音乐在这个时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的表现,在上海滩的第一代音乐巨星当中,周璇可能是最耀眼的一个,却不是最早和唯一的一个。在周璇之前之后,旧上海的音乐又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呢?
歌词: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音乐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
陈钢(作曲家):夜,我们看晚上,我们不是说上海滩是夜上海,夜来香,都是夜,夜就是个都市的标志。
解说:上海原本是一个小小渔村,而经大批江浙一带的移民,才逐渐将这块地方的土地可利用资源扩大,三四十年代,上海正值租界时期,外来文化也开始逐步影响整个上海的大众生活。
吴军:我母亲都带我们去看电影,带我们出去玩,吃西餐,到南京路吧,喜临门西餐,在人民公园对门,就是大光明隔壁有一个喜临门,我零零星星就记得这一点。
陈钢:上海最主要的外来文化是什么,法国文化,法国文化是什么?是情调文化、高雅文化,女人文化、香水、包括咖啡、酒都是法国文化,一种很精致的文化。其他也有,因为上海它海纳百川嘛,像外滩那里是英国文化,钟声一敲当、当、当,这是大英帝国,再过去的摩天大楼是美国文化,过了外白渡桥是日本文化。
解说:1923年1月23号夜晚,上还有了开埠以来,第一次无线电播音,每日播出的节目,除了广告和京剧,便是大量的流行歌曲。这种新奇事物带给市民的新奇可想而知,最后民营商业电台如雨后春笋般,最多达到二三十家,仅在上海一地便拥有小型的无线电收音机二十万台。
王勇:因为所有的电台点歌是由真人演唱的,有人在电台当中现场演唱,大家就会觉得你放唱片这个事,我不要听,那么既然有人在电台现场点唱,那么就会有人觉得说我需要付一部分的费用给这个歌手,所以就应运而生了一大批所谓电台歌手,这些歌手,我在A电台唱一个小时,歇一歇到B电台再唱一个小时,就跟今天有很多歌手,晚上可能在各个歌厅当中流转一样,当时的歌手大量的会在电台当中跑场子。
解说:电台成为流行歌星们发布新歌的主要场所和歌星们维持生计的主要来源,最有声誉的流行歌星有白虹、王人美、黎莉莉,姚莉、吴莺音等人,流传着《明月千里寄相思》,《渔光曲》,《玫瑰玫瑰我爱人你》,《夜来香》,《给我一个吻》等大量的作品。
王勇: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歌手,当年都是从电台起家的,比如今天还健在的唱《玫瑰玫瑰我爱你》的这个首唱姚莉女士,当年她就跟她的哥哥,跟她的姐姐一块组成了一个所谓大同歌唱社,从电台开始起家,最忙的时候一天要跑六家电台,为什么?养家糊口。一个月电台给他们多少钱,不多,可能才三块到四块大洋,但是有这么五六个电台,一块联合起来,那一个月收入也真是不菲。
解说:电台歌手们的演唱作品,后来被大量地灌制唱片,这为流行音乐的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时候开始,唱片以一种产业的方式出现了。在当时的流行歌手中,灌制唱片最多的是金嗓子周璇,达一百五十张以上,白虹约有一百二十五张,姚莉约有一百一十七张,王人美约有六十二张。除了电台和唱片公司,遍及全上海的歌舞厅是流行歌曲的另一个主要阵地。上海歌舞厅最早因外国水手而起,水手们整宵整夜的布鲁斯,踏开了上海通俗音乐的布点,在很短时间内,上海开出很多家舞厅,开始出现专门在舞厅驻唱的歌女,演唱的歌曲从民间小调到西方最流行的爵士风格,应有尽有,并且这些摩登的元素慢慢渗透到喜欢追求时尚的老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吴军:我舅舅会吹黑管,家里有一个留声机,说到聚会,我们家有一个庭院很大,起码四十个平米,外面是一个上海人讲实际上就是一个大宅院,种着一棵很大很大的梅花树,梅树,腊梅,有景台,那么在那个里面,我舅舅放唱片,我们跳舞,那时候他教我们跳舞,跳交谊舞。
王勇:在上海这样的一个所谓冒险家的乐园,作为一个移民者的乐土的地方,各种各样的艺术形态都会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而逐渐地融入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去,当早上我们不再需要灵着木马桶去街边刷洗的时候,当我们很习惯坐在抽水马桶上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可以想像到,他们在聆听的习惯当中,多少也会改变一些聆听梅兰芳而变成去聆听一些来自百老汇的音乐呢。
解说:1932年,上海百乐门舞厅开业,一位不知名诗人为百乐门留下了传诵一时的诗句,明月星稀,灯光如练,何处寄足,高楼广寒,非敢作遨游之梦,吾爱此天上人间。字里行间流露着上海人对这座远东第一乐府的仰慕。
余峰(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上海这个孤岛在那个时候,你想一想,从人性的角度来讲,人要保命,对不对,你敢去唱《义勇军进行曲》吗?那个刺刀,日本军国主义的刺刀放在你的头上,你还说打倒日本主义,那肯定带来的是一种血腥镇压,这不可能的,而这个时候恰恰相反,艺术歌曲,中国人那个时候,已经没有闲情逸致,还能把小手抱在这儿,唱一点小资情调的艺术歌曲了,那个时候其实足以看出,中国尤其是上海市民那种很坚强的一种心态,他们在等待着某一天,这个时候有的人就可以消解,消解某种主流的东西,消解你日本,有消解某些东西,他就可以通过一种通俗的这些东西来达到自己的一种内心的宣泄。
陈晓楠:在中式与西化之间,老上海的流行音乐达到了第一次高潮,并且在发展当中实现了一种不卑不亢的品味,也尝试了各种合并之途,比如说西乐国乐化,中乐交响化,美声唱法和民乐行强一起流行,这不是呈现二元对立之举,而是不断流动的异国情调,这种一边摸索着实验,一边创造商业效益的音乐,既不堕落也没有回头路可走,它反映了时局,反映了各式人等对上海的想像,也反映出了上海自身的文化。那么上海的流行音乐到底来自哪里,又是谁打开了这天堂之门?
黎明晖《毛毛雨》
歌词: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定,微风细雨柳青青,爱呦呦柳青青。
解说:在曾被鲁迅鄙夷的形容为绞死猫似的嗓音中,这首《毛毛雨》为我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序幕。
歌词: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黎泽遂:《毛毛雨》里面就有爱情,他写了一百多首爱情歌曲,所以当时中国的传统,爱情只能是在房间里的,不可以公开说的,你唱出来还得了吗?
解说:1927年夏天,上海明月歌舞社的创办人黎锦晖带着他的学生们在雨水方舟西湖,面对湖光山色,细雨霏霏,黎锦晖当场写歌词,哼曲调,回到旅店后一首名为《毛毛雨》的歌曲就诞生了。这首雨中的即兴之作,后来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的开山之作。
王勇:我们终于有了所谓近代意义上的叫流行音乐,在那个年代,可能我们更加喜欢的是把它称为时代曲。
解说:黎锦晖把写完的《毛毛雨》,交给自己十八岁的女儿黎明晖演唱,谁也不曾料到,《毛毛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女儿黎明晖因此也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流行歌星。
王勇:这个声音是过去从未听到的过的,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喜欢的人会在他自己所开的店铺门口,放上一台留声机,甚至把它当做一个广告音乐来对待,不喜欢的人因为你太火了,所以他必须站起来表示他的不满,包括鲁迅先生。鲁迅先生非常严格地说,说这个音乐我很反感,为什么?因为我完全不能理解,这种绞死猫般的声音,大家居然会喜欢。我想鲁迅先生的批评的风格,大家很了解,他要批评的事,一定是说已经在社会上有了很大影响的,就像有句老话,讲这个死狗是没有人踢的,所以由此可见得,这种流行音乐文化的产生,已经不仅仅是市民生活当中一种需要,而且上升到了一种美学的论争。
解说: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中争议最大,但影响最深入大众的黎锦晖当属头号人物,《毛毛雨》从诞生之时,就遭到了萧友梅、贺绿汀等音乐同业的猛烈批判,被指责为黄色歌曲,理由是歌曲中弥漫的柔情密意,加上小亲亲,奴奴,只要你的心等缠绵露骨的歌词麻痹了大众的思想。
余峰:历史上一直把它们称之为黄色音乐的这样的一种鼻祖,黄色音乐这样的一种源流,也就把它称之为什么,因为当时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上海,它在文学界有一个这样的流派,叫鸳鸯蝴蝶派。鸳鸯蝴蝶派,有这样的一个派,也就是当时的通俗音乐受这个影响也非常高。
解说:黎锦晖出身湖南,他的青年时期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展开之时,1917年,蔡元培在北京创办孔德学校,黎锦晖担任教员,有一次蔡元培突然发现,孔德学校校歌的曲调居然是来自日本国歌,蔡元培便找到黎锦晖鼓励他创作有民族特色的新歌,这是黎锦晖音乐理念上的一个重要转折,随后黎锦晖加入萧友梅创立的北大音乐研究会,经历了研究会内部对于音乐的雅俗之争,当时的潮流视西方高雅音乐为正宗,平民音乐视为低俗,而黎锦晖的观点完全相反。
黎泽遂:他说我怎么会是反对贝多芬、莫扎特的人呢,不会啊,我是引导我们国家这么多的文盲、穷人,一穷二白的大众百姓,引导他们走这条路啊,你先要通俗才能普及,普及才可能提高啊。
解说:黎锦晖前期的工作重点全用在白话文的推广,在此之前他编写过小学国语课本,创办了我国第一份儿童刊物《小朋友》,后来他认识到,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转入音乐创作之后,作品一发不可收拾。
黎泽遂:什么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孩儿乖乖,把门儿开开,这有很多版本,有的是小羊儿开开,有的是小兔儿开开,因为北方人不知道兔,所以就是小羊儿乖乖,所以最多的小孩乖乖把门儿开开,是这样子唱起来的,什么排排坐,吃果果,幼稚园里朋友多,这都是从小学开始,他说要从小学开始,教科书。
黎锦晖作品《麻雀与小孩》
歌词:飞飞、飞飞、飞飞、这个样子飞飞、飞飞、飞飞,这个样子飞飞、飞飞、慢慢飞,这个样子飞到这里来。照这样抬头向上飞,照这样转弯慢慢飞,照这样斜着往下栽,照这个样子飞到这里来,来。飞飞、飞飞、飞飞。
王勇:我们把它称之为是中国歌剧的前身,当时叫做《麻雀与小孩》,在这部作品当中它并不是完全的原创,他用了很多我们非常耳熟能详的民歌的曲调,也用了很多这种所谓小调,小曲的这样的因素,但是他加上的是一个西方的框架,在伴奏上,在表演上,更多的你会觉得与当时所谓流行的好莱坞的歌舞剧有某种类似相通之处,所以像这样的音乐形态很容易在上海就立刻红了起来。
解说:1927年,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确实是一个转折之年,这一年的中秋之夜,上海一所小学礼堂里,在小朋友们演唱完黎锦晖创作的童谣《摇啊摇》之后,田汉致词,他说北伐革命即将开始,黎先生为平民而歌的事业大有作为,众人因此建议应该成立中国第一家现代歌舞剧团,黎锦晖闻之大为兴奋,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有如此刻当空皓月,人人得以欣赏,以此为宗旨,明月歌舞社即日成立。中国流行歌曲的摇篮从此就在上海正式诞生了,在这个团体里涌现出了中国第一代电影、音乐巨星,周璇、白虹,黎莉莉、王人美等等。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高悬的竟然都是黎锦晖的巨幅画像。
王勇:上海这个地方,老百姓们的接受力度会比其他的城市要来的大,当然这老百姓们的背景也有很大的关系,我想当很多的上海的市民去接受黎锦晖的音乐,两大原因,第一他的旋律很符合我的审美观,第二、他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情趣跟我现在所处的这个氛围也很类似。
余峰:因为通俗音乐的这种兴起,其实首先是人性的需要,人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当时上海已经基本形成一种世界大都市的这样的一种有这样的一种氛围,你看我们很多的通俗音乐《毛毛雨》也好,典型的就是中国的琉璃瓦,西方的水泥砖形成的这样的音乐。
陈晓楠:1935年8月中国第一份,似乎也是唯一一份《歌星画报》问世了,第一期在《歌星论坛》专栏发表了一篇题为《贡献给歌咏界》的文章当中这样写到,这是歌咏界的黄金时代,歌为心声,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往往可以从当时流行的歌曲当中品味出来,在保守与解放,传统与现代,家庭爱情的选择题上,老上海流行歌曲的答案似乎是全选。
这些歌曲展现了当时文化的千种姿态,朴素而贴近认清地谈论爱情离合,时常也以不太高调的言论谈一谈政治,又或用简单而锐利的比喻来针砭时事,并且唱出季节的变化,人情冷暖,日常琐事,即便是以灯红酒绿的舞厅为歌唱主题,也是当时数以百计的夜总会的实际反映,然而枪炮隆隆的时代,随后便立即到来了,上海滩歌咏界的黄金时代也就此停在了人们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