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施琅的历史功绩?何谈施琅“背郑降清”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正在南京参加两岸退役将军高尔夫球邀请赛的40多位两岸退役将军,5月25日下午茶叙的时候聊起了中国历史人物,纵使见解不同,也能认真聆听,“没有一人为了争论什么而吹胡子瞪眼。”
聊的人物中,当然包括施琅。
因为施琅在大陆与台湾的联接点上占据着一个制高点。1683年6月,施琅将自己的4个儿子都派上战船,以激励士气,顺风攻占澎湖,打开了通往台湾岛的门户。然后施琅建议清王朝“颁赦招抚”郑氏,据守台湾的郑氏集团归降清朝,台湾岛和平纳入清王朝统一管理。其后,施琅又一再向清廷陈述台湾的重要性,康熙皇帝最终接受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重绘版图,台湾进入新一轮开发建设时代。
因为施琅在台湾广受争议。有人从道德层面指责他“背郑降清”、不仁不义。但我也在澎湖看到纪念他的施公祠、施公井,在台南听说有因他得名的将军乡。因为施琅统一台湾后,结束了两岸间多年的战争,台湾和东南沿海的人民都得以休养生息。福建和广东等地移民此时大量移入台湾,给台湾带来繁荣的农业文明景象。
也因为有些独派人士居然视施琅为“埋葬‘台独’的第一人”。但郑氏父子与“台独”何关?郑经本人发布的文告说得很明白:“我先王忘家为国,抗夷于方张之际……因退屯东宁,生聚教诲者十一余年,庶机勾践之图,无堕先王之志。”字字表明郑氏父子进行的是明清之争,而非“台独”之战。让郑氏父子独立于中国人之外,如果他们地下有知,情何以堪?
多年前到福建晋江,作为施琅的家乡,那里正在举办一个大型的纪念施琅的活动,主人热情邀请我们进入会场。令我惊讶的是,同去的台湾朋友反应激烈、拂袖而去,当时不明就里,后来才了解围绕施琅的种种纠结。就是在大陆,有些人对施琅也有不同看法,同为历史专业一个汉族一个满族的两位朋友,一个指责施琅“降清是汉奸”,一个称“施琅对中国多有贡献”,还是在场的历史老师有高度:“评价历史人物要看历史功绩,无论汉族满族都不能高于中华民族。”
学习历史老师的高度,也学习两岸退役将军们的风度,看历史从大处着眼,无论争论什么都认真聆听,不“吹胡子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