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会试吗 四书五经什么时候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历史网 2024-01-01用户投稿

目录导航:

  1. 唐朝有会试吗
  2. 四书五经什么时候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3. 进士及第从啥时开始
  4. 唐代科举常考科目
  5. 唐朝进士人数
  6. 通过礼部考试的人均可称为进士
唐朝有会试吗

唐朝科举考试中没有会试,会试出现在明朝的科举考试中,是明朝礼部举行的考试,参加者为举人,考中者称贡士(会试之后的殿试一般不刷人,类似于现在的1:1复试,所以一般考中贡士就等于考中进士了)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处于初创阶段,其制度到唐玄宗时期才正式确立

唐朝有会试吗 四书五经什么时候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唐朝有会试吗 四书五经什么时候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唐朝科举考试的考生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生徒,是有京师及各州府学馆推荐的学生,不用参加解试;另一部分是乡贡,也称举人,是通过州县举行的解试而考中的学生。这些考生参加由尚书省举办的省试(也称礼部试),考中即可入朝为官

武则天时期,开创了殿试(皇帝亲自策问贡生)

唐朝的科举考试共有50多种科目,如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其中秀才科的要求极高,每年考中者不过2、3名,后来逐渐废止;此外明经、进士两科最受欢迎,明经仅要求熟悉理解经文的含义和默写,比较容易考中,录取率在十分之一左右;进士科要考诗赋及实务策问,较难,录取率达到六十分之一

四书五经什么时候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的一种选官制度,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是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在唐代得到完善,增加考试科目,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明清时期科举制逐步僵化,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清朝末年,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进士及第从啥时开始

605年

隋朝于605年首次开的进士科,被视为科举的开端。

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中功名的最高等级,类似现代教育制度中的博士学位。[2]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唐朝时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袁可立)戊子举于乡,己丑成进士。”

唐代科举常考科目

唐朝的“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常设的科目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为常设科目”。常设科目是明经和进士两科。

唐朝进士人数

唐代科举取士始于高祖武德五年(622),终于昭帝天祐四年(904),前后凡282年,共开科273次,总取士8455人,其中进士6692人,诸科1569人,另有秀才29人,其他165人。进士约占总数的80%. 唐朝平均每年取士约23人左右。

在唐代,士族占据文化优势。

据台湾学者毛汉光先生统计,《两唐书》所载830名唐代进士中,士族子弟达589人,占总数的70.96%;小姓约109人,占13.13%;两者合占总数的84.10%,寒素子弟家132人,仅占总数的15.9%.

通过礼部考试的人均可称为进士

登科进士:唐代科举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诸科。“试时务策五通,帖一大经,经策全通为甲第;策通、四帖过四以上为乙第”唐朝及五代中进士多称为进士及第、登科进士。

特奏名进士:是宋代所设的进士副科。多次参加省试、礼部试和殿试而屡屡下第而年事已高,皇帝特意加恩,再举行一次简单的殿试,分五等公布名单,一等第一名赐同进士出身,其他不能算是正规的进士。一般谱牒或府志、县志将特科进士、礼部进士等特奏名进士列入进士,也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