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食俗的趣谈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不仅食物结构不同,而且许多食品的烹制方法也不相同,使得我国的食俗文化更加显得丰富多彩。

我国许多民族,包括汉族在内,都有食用昆虫的习惯,早些年间,听说在天津就把油炸蚂昨当成当特有的美味小吃。山东有地区还把油炸药蝎子,做为特殊的美味佳肴……。直到今天,内地许多蚕农一直保留食用蚕蛹的习惯。

1、布朗族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有很多人喜食蝉。其中尤以布朗族食用成蝉别具情趣。捕捉成蝉,一般都选在入夏以后,由年轻的姑娘来进行。布朗族姑娘捕蝉不是听蝉的叫声去寻找,而是多在黄错之后,寨子里的姑娘们常常成群结伙去踏山,在踏实山的时候,那些白天飞累了的蝉都落在地上或灌木丛里,并且被露水润湿了翅膀,再也飞不起来了。姑娘们就可以信手拈来。待拣到一定数量之后。回家将蝉用沸水烫死,并去其翅膀,放入小笼屉内蒸熟,捣碎,做成与沿海渔民食用的虾酱一样的蝉酱。经常食用蝉酱,据说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2、傣族

能以多种昆虫入菜的,应该首推云南的傣族。傣族食用昆虫种类多,范围广,而且食用方法多种多样。除蜂蛹和成蚕外,还食用江边沙士里的沙蛹、花蜘蛛、酸蚂蚁、蚂蚁蛋和竹蛹。竹蛹又称象鼻虫,是生长在野生竹中的一种甲状虫的蛹体。色白,长有一寸左右。有时一节竹中,可取多至数十条。取出的竹蛹先用盐水浸泡入味。竹蛹以九至十月间最肥,有些傣族群众常把选用出最好的竹蛹外面裹上鸡蛋,用油炸成呈黄色后下酒。其特点是外焦里嫩,被认为是最好的下酒菜。

在傣族民间食用昆虫最富特色的是用酸蚂蚁拌成的凉菜。据说既消暑,又开胃。酸蚂蚁是生长在怒江两岸的一种黄蚂蚁。因为在其腹下生有一个透明的储酸小黄球,故称酸蚂蚁。酸蚂蚁的巢都筑在一种豆种植物的枝和干上。巢是用蚂蚁吐的丝状物将植物叶子连接一起做成的,呈倒圆椎形挂在植物的枝干上。大的蚂蚁窝约有一尺左右。捕获酸蚂蚁大约在立夏以后。捕时很简单,只要发现蚂蚁的巢,顺着根一刀割下即可,然用用胶泥封住蚂蚁的进出口,就可将全窝捕获,食用时将蚂蚁窝频频摇动,使巢中的蚂蚁储酸球碰破,互相沾一起,然后破巢入盘,加盐和辣椒拌合,即可食用。食用时酸辣可口,经常食用,有治瘴毒、杀虫的功效,所以市场上经常有小贩出售整窝的酸蚂蚁。

在傣族民间除普遍喜食酸蚂蚁之外,还喜食蚂蚁蛋,以蚁子作酱,周代宫廷即有之,取蚂蚁蛋时,先把蚂蚁赶走,然后把蚂蚁蛋洗净、晒干,与鸡蛋和一起同炒,其味比完全用鸡蛋更为鲜美。当然,在民间也有直接用酸生拌蚂蚁蛋做成凉菜食用的,傣族普遍喜食蚂蚁,可能与其口味嗜酸有关。

3、仡佬族

谁都知道:很多昆虫都对农业生产有害的害虫,许多少民族食用昆虫不仅有助于改变口味,增加食物种类,而且可以大量消灭害虫。比如居住在贵州省的仡佬族,不但有食虫之习,并且还专门名为"吃虫为"的吃虫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日就是仡佬族一年一度的吃虫节,过吃虫节时,家家都要买肉置酒,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要到田里捉虫,捉完虫之后带回家里做成各种应时小吃,与酒肉一起同食。传说仡佬族过吃虫节最先始于一位名甲娘的妇女。相传在很古的时候,仡佬族地区连年遭受虫灾,庄稼所收无几。甲娘望着遭虫害的庄稼心如火焚。于是她毅然地带领几个孩子到田里捉虫,然后将捕获的昆虫加种佐料,做成好吃的食品,请所有的人吃。凡是吃过她加工的昆虫按照甲娘的加工方法,做成可口的食品,任人品尝。从此害虫减少了,庄稼获得了丰收。为此,甲娘受到寨老们的奖赏。甲娘把寨老们奖给她的肥猪杀了之后,宴请了全寨的父老,并订于每年农历二日为吃虫节。至今仡佬族民间每年在吃虫节时要制作油炸蚂炸、胆腌酸蚂炸和甜炒蝶蛹等应时小吃。

4、哈尼族

除仡佬族过吃虫节外,哈尼族也有专门吃虫的节日,民间称"捉蚂蚱节"时不同于平时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食用昆虫食品,捉蚂蚁节的吃虫有很大的成份是在消除虫害。因此,当人们捉到蚂蚁的时候,首先把蚂蚱撕成头、腿、耳和翅膀各一份,然后再用木棍或竹片夹起来,插在田边、地头,用以威吓那些还没有被捉到的蚂炸,使它们不敢再危害庄稼,最后才把这些撕碎的蚂蚱收拢起来,回家作菜。

当然,单纯靠人边去捉虫灭灾,效果是十分有限的,但这种活动,确实表达了人们的一种愿望。人们通过这种食俗活动,大大地开拓了人类食品来源的新领域。特别是近些年来,很多专家发现:昆虫食品不仅含有很丰富的蛋白,而且蛋白纤维很少、容易被人体吸收。主张应该加以开拓,而我们许多少数民族,却在这一方面先走了一步。

青年男女相爱,用食物表达思念之情,古已有之。《诗经》中,就有“抛梅子”、“抛木瓜”的记载。古时男女青年于夏季果熟之际,聚会林中,互相抛掷梅子、木瓜选择情人。唐·王维《相思》诗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则是汉族男女相爱,以赠红豆作爱情信物的明证。时至当代,仍不乏其例。所不同的是,寄物寓情,非比当初,如赠金戒指等。但追根朔源,又以现在部分民族以食物来求爱,别具古趣。

5、景颇族

传树叶情书,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通信方式。景颇族的小伙子一当爱上某家姑娘时,就用一片栗树的树叶包上树根、大蒜、辣椒、火柴丝送给意中人。栗树叶表示有许多知心话,要给姑娘说。树根表示思念爱慕姑娘。大蒜表示愿与姑娘结成良缘。辣椒表示自己忠贞炽热的爱。火柴丝表示自己态度之坚决。姑娘接到“情书”后,如同意即将原物退回。如需考虑,则加上奶浆草。如不同意,则加上木炭以示反感。当小伙子接到要考虑的“回信”后,又摘下两片嫩栗树叶,面对面合在一起,加上包谷、谷子、豆子,再次表示愿跟姑娘成家立业,共同生活。经过多次联络,如姑娘答应这门亲事,即收下“信件”,以烟草回赠;如不同意,便把栗树叶背合在一起送还小伙子。当男女双方恋爱成熟时,如遇父母反对,姑娘则以树叶包上含羞草、刺、火药等寄与小伙子;若男方要私约女子逃婚,便以树叶包上蕨菜尖送与女方,女方同意,便加上茅草送回。

赠芭蕉叶包,是云南景颇族表达爱情的另一种方式。当小伙子相中某一姑娘时便用彩线扎一个芭蕉包送姑娘。若包内夹有沙枝、野芥子叶等树叶,则表示对爱情坚贞不渝,姑娘如同意,常以此为骄傲。如不同意,则退回。

6、傈傈族

生活在云南陇川和盈江县的傈傈族,男女求爱时,采用“来苏”表达思想之情。“来苏”是用芭蕉叶包上两小节长短一致的茅草,表示你我差不多,一个大蒜,表示愿结为一体;一枚槟榔,表示让你含在口中,草烟,然后包上同样内容的“来苏”,外加芫荽,表示愿和你相好,用白线表示自己是洁白的,如不同意,则把相合的树叶背过来,外加一块木炭。完全拒绝,则加一节辣子,原物退回男方。

7、文帕寨彝族

云南镇沅县文帕寨彝族支系香堂人,从男女互相追求相爱开幕始,以物寄颇富诗意。如无字情书即是一例。当小伙子与姑娘见面相识后,如姑娘对小伙子的求爱表示同意时,就用芭蕉叶包上一个小把盐巴,托人带给小伙子。小伙子一旦见到此盐巴,高兴得手舞足蹈,于是就带上定婚礼物到姑娘家去喝定婚酒。因为,绿色的芭蕉叶表示他俩年轻的生命和青春,盐巴表示姑娘对追求她的小伙子有缘法、有感情,姑娘的父母对他们的婚事很喜欢。反之,如果姑娘不同意,就用纸或芭蕉叶包上一只苍蝇寄给对方。

8、独龙族

“搭弓”是云南怒江州独龙族以信物定情的方式。“搭弓”由男青年以藤篾编织而成。约15厘米大小,扁圆形,制作精巧,美观别致。当男青年相中一姑娘后,即在夜深人静时,用“搭弓”装上食品,挂在姑娘家门口,姑娘据“搭弓”的编制风格,猜度其人,若也有情意,即将它挎在身上,作为已有了对象的凭证。反之,则原物挂回原处,让男方取回。

9、苗族

赠糯米饭,则是流行于云南苗族的传情方式。当姑娘一旦相中某一男青年时,为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便主动送给意中人一包糯米饭,数量越多,表示爱情越深挚。如男方亦有情,便欣然收下,禀报父母,托媒人提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