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中国传统工艺介绍:湖北汉口苏恒泰伞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油纸伞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作为起源于中国的一种纸制或布制伞,亦传至亚洲各地如日本、朝鲜、越南、、泰国、等地,并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油纸伞。随着大陆客家人迁移至台湾定居,也令中式油纸伞在台湾生根发展。油纸伞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日本传统婚礼上,新娘也会被红色油纸伞遮着。琉球古代婚礼上也有用到油纸伞。老人喜好象征长寿的紫色伞,送葬时则要用白色伞。日本传统舞蹈也会以油纸伞作道具,茶道表演时有的要用“番伞”。

宗教庆典中,也常看到将油纸伞作为遮蔽物撑在神轿上,此是取其圆满的意思,作为人们遮日避雨、驱恶避邪的象征。现时日常所用的伞多是洋伞,油纸伞多作为艺术品和游客纪念品售卖。

2008年,分水油纸伞制作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水油纸伞厂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家保持桐油、石印传统工艺纸伞生产企业,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分水油纸伞第六代传人毕六福被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而成为中国唯一的手工油纸伞代表性传人。

湖北汉口苏恒泰伞店出产的油纸伞有百多年历史。1864年,来自湖南的苏文受积蓄了30串(1串为1000文),开始尝试投资在家制伞,他把学过的造伞技艺改良,成品经常总是供不应求。不久就在汉正街关帝庙魁斗巷口开了苏恒泰伞店,雇工12人,带学徒3个,一个月能卖500把600把,并带动了当地的雨伞市场。之后在大火路先贤巷开设了作坊,生产方式由一人生产整把伞转为五人一组分工制造伞子。同治九年,苏恒泰月销雨伞700把,年获利接近200串文。

苏恒泰的伞用料上乘,伞骨用湖南茶陵竹子,伞柄用湖南益阳木材,桐油用常德出产的,皮纸用陕西郧皮纸,柿油用湖北罗田县的,可用上8至12年。很受当地人欢迎,江汉平原曾经流行于结婚时买红蓝苏恒泰伞各一把,男持红、女持蓝,以喻“红男绿女,婚姻美满”之意。直至1970年,苏恒泰油纸伞停产,这项民间工艺也在当地绝迹。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这是戴望舒《雨巷》中的名句。时光荏苒,人们不再撑着油纸伞,可匠人们仍将这份技艺默默传承着。

老汉口的苏恒泰油纸伞创始于1864年,是湖北最著名、唯一流传至今的油纸伞制作技艺。第一代传人苏文受先生,将湖南伞的牢固、湖北伞的抗风、江浙伞的式样有机融合,在汉正街开店。“恒泰”喻意长久安康,既指产品结实耐用,又指能护佑顾客通达四方,安全无虞。

苏恒泰油纸伞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30多道工序,耗时40多个昼夜。以毛竹制作伞骨,细木杆制作伞杆,承接伞骨的伞葫芦则以密度高的木材制成,伞骨上面覆以优质皮纸,皮纸上涂刷3至6次特制桐油,伞制成后坚实耐用,易于携带。当年,在汉川、钟祥一带,凡有闺女出嫁,必定购苏恒泰的红面、蓝面油纸伞各一把,取其谐音“有子孙”,祈愿添丁进口、家族繁茂。

苏恒泰油纸伞于1908年、1928年两次参加全国工商业博览会,分获金奖和第一名。《近代中国实业通志》记载,20世纪三四十年代,苏恒泰油纸伞平均每年出口1.5万把,销往日本、新加坡等国。

第三代传人苏荫泉于1916年接手经营,解放后经历公私合营,苏恒泰逐渐停产。第五代传人苏纯记得,小时候家境窘困,仍留有制伞的零部件,但无人提及苏恒泰历史。2003年,苏恒泰位于汉正街的老店被拆,父亲苏行康嘱咐苏纯三兄弟,要把这份家族技艺继承发扬下去。

但在当时,能掌握传统技艺、制出能用的油纸伞的艺人寥寥无几。苏纯和弟弟苏雷、苏峰奔赴山东、浙江、云南等地寻访,依据老匠人描述,经过上百次试验,终于抢救性还原了失传半世纪的旧法制伞工艺。2011年,武汉市苏恒泰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三兄弟每年投入10万余元。2013年,苏恒泰被认定为“武汉老字号”,2014年成为“武汉礼物”,被赠予外国领导人。“我们重振了苏恒泰,但因为资金和能力有限,未能经营推广。”苏纯说,虽然克服困难恢复制作,又努力开发新产品,但却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目前,公司年产量不到100把,今年仅销售40余把。油纸伞做工繁复,无法机械化量产,对于都市人来说,这种伞实用价值不高,只能作为艺术品收藏。“人们不再用油纸伞了,但我们仍希望能传承苏恒泰精湛、诚恳、可靠的工匠精神。”

武汉非遗专家熊朝锏点评:

苏恒泰伞店已有150余年历史,是武汉开埠以来最悠久的店铺之一,是民族手工业一颗耀眼的明珠。苏氏家族代代相传,这种专注技艺、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