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宦官 明朝的宦官人物

历史网 2024-03-10用户投稿

目录导航:

  1. 明朝四大宦官
  2. 万历朝著名几个大太监
  3. 朱佑樘的贴身太监
  4. 万历时期的大太监
  5. 万历掌印太监名录
  6.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明朝四大宦官

明朝四大权宦依次是

1.王振:原是一个县级管教育的小官,迫于生计入宫为宦。前期很低调,因做过帝师,所以后来被明英宗所倚重,得意忘为,使得明朝在土木堡之战大败,这也是明朝由盛转衰的直接原因。其人也死在土木堡之战中。

2.汪直:明宪宗时权宦,西厂的创始人。其人其事比东厂更令人发指。后被东厂人弹劾,无声无息地退出的历史舞台。

3.刘瑾:明武宗时权宦之一,有“立的皇帝”之称,“八虎”之一。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后被“八虎”之一的张永弹劾,死于凌迟,可为是罪有应得。

4.魏忠贤。明熹宗天启时期作威作福。盛极一时,自称”九千岁“。后被崇祯皇帝赐死。

明朝的四大宦官有王振、郑和、刘瑾、魏忠贤。

具体情况如下:

1、郑和:原名马三保,曾奉旨七下西洋,最远到达印度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1431年钦封郑和为叁宝太监;

2、刘瑾:陕西兴平人,明朝第一大宦官,时人称立皇帝,1510年被凌迟处死。

3、魏忠贤:原名魏进忠,明熹宗时期,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魏自缢而亡;

4、王振:明朝蔚州人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权倾朝野的宦官他让明朝由盛转衰。

明朝还出现了声名显赫的四大宦官,他们深得皇帝宠信,口含天宪,代天行命,俨然是大明朝的“二皇上”。

这四个宦官,分别是明英宗时期的王振、明宪宗时期的汪直、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他们权势最盛之时,个个一手遮天红得发紫,正如魏忠贤的外号一样,个个都是仅次于皇帝的“九千岁”。后世对他们的评价极为不堪,一致认为他们是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受到万世唾弃。

古代不少朝代,都严厉打击宦官干政,并留下祖训不许宦官干政。明朝时期,虽然朱元璋也排斥宦官干政,但由于其子孙过度宠信和纵容宦官,使明朝出现了不少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出名的有刘瑾、魏忠贤、汪直、王振四人,这四人都权倾一时,利用手中职权没少祸国殃民。

一般来说,认为明朝有四大权宦,也就是四个有名的大太监: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

说起权倾天下,明朝有名的四大权宦: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除了汪直,其余三人的下场皆是十分悲惨,可以说是罪有应得。但汪直十六岁提督西厂,二十岁权倾天下,二十三岁被贬,之后却没有被清算,终究得了善终,这恐怕还是和汪直并非十恶不赦的大恶人有关,即使汪直年少气盛贬手握大权,也利用权势谋取一些私利,但他并非是个忠奸不分的恶臣,也没有扰乱国政,他在权臣道路上曾经做过这么几件事。

首先是铲除恶霸,当时有权势的太监覃力朋走私私盐,并且栽赃人命谋取私利,汪直知道后带领西厂将覃力朋清查处死,同时也有权臣之后杨晔行为作恶,汪直同样下令查处杨党,铲除了恶党势力,这些都是汪直在位期间替明朝皇帝干的事情,稳固了皇权统治。而汪直掌政时期也并没有乱杀忠臣,当时有位清廉著称的文臣杨继宗在汪直示好拉拢的时候表示不屑,汪直知道后也没有暗中排挤他。

万历朝著名几个大太监

陈矩(1539年-1607年),字万化,号麟冈,北直隶安肃县(今河北徐水县安肃镇麒麟店村人)人。明朝中后期贤宦,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他为人廉洁,力主安静,矫正时弊,在任内成功处理了“妖书案”,稳定朝局。死后被明神宗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冯保(?-1583年),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监、政治家、音乐家、书法家。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万历皇帝即位,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2]。冯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万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朱佑樘的贴身太监

是张敏

张敏(1434年-1485年),字太德,或字辅德,明朝宦官,福建省同安县绥德乡翔风里十七都(今金门县金沙镇青屿社)人。曾因违背万贵妃意,而私下保护尚未出生、以及年幼的明孝宗。《明史》记载张敏在呈明明宪宗此事不久后,怕万贵妃报复吞金而亡,但是在《同安县志》与《金门县志》中,记载张敏是在成化乙巳年(1485年)逝世

万历时期的大太监

他是万历时期的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陈矩入宫的运气不错,便被分在司礼监当值,司礼监是明朝一个实权部门,是个前途无量的部门,陈矩大司礼监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一步一步走向大太监的位置,是明朝正义感的大太监,敢于冒死谏阻皇帝恢复苛政,行内令宰相都汗颜。

万历掌印太监名录

张宏(16世纪一1584年)万历时期司礼监掌印太监。

陈矩(1539年一1607年)字万化,河北省徐水县肃安镇麒麟店村人,明中后期贤宦,官至司礼监掌印太监兼提督东厂。

掌印太监,就是专门负责在批红完之后进行审核盖印的太监。掌印太监是主管司礼监的太监,是所有太监里面权利最大的。

1、冯保,字永亭,号双林,衡水市赵家圈乡冯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监、音乐家、书法家。冯保于嘉靖年间入宫,嘉靖四十五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隆庆六年历任司礼秉笔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明穆宗驾崩时成为顾命大臣。掌权后支持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使大明政权一度出现复苏局面,史称万历中兴。冯保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他在司礼监监刻了《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很多书。最后冯保因为明神宗对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后因病而死,家产亦被抄收。

2、张鲸,杭州人,就是他扳倒了权势熏天的冯保,阻止了张居正改革。后代冯保掌司礼监东厂。万历二十四年春,以诚联姻武清侯,擅作威福,降奉御,司香孝陵,籍其家,弟侄皆削职治罪。鲸性刚果,帝倚任之。最后充军而死。

3、张诚,陕西华阴岳前里人,内官监太监。张宏卒后,掌司礼监,后兼掌东厂。二十四年春,以诚联姻武清侯,擅作威福,降奉御,司香孝陵,籍其家,弟侄皆削职治罪。

明朝为什么会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宦官专权有什么危害


历朝历代以来,宦官擅权常被作为朝政不修的源溯,而为祸最烈者无出明朝之右。明太祖时,曾铸铁牌置宫门内:“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明成祖给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永乐十八年(1420),设立“东厂”特务机构,由亲信宦官掌管,后来例用司礼监太监提督,开宦官干政之端。

明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之司礼监太监王振。与汉、唐相比,明代宦官数量庞大,机构发达,权力广泛。


明朝宦官机构非常庞大,重要的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合称“二十四衙门”。

明朝废了宰相,形成了部分的权力真空,这为明代宦官专权提供了空间,使得宦官得以以皇帝家奴的身份窃取了部分皇权。皇帝不理政事的时候,容易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票拟制度——司礼监秉笔太监代替皇帝在大臣的奏章上“批红”,成为皇帝的代言人,甚至利用职权之便擅自更改内阁的票拟。

1.明朝中期以后,君主不问政事,导致奸臣把持朝政。奸臣把持朝政,又加深和表现了政治腐败,加深了社会危机。王振、刘瑾势倾天下,严嵩把持朝政,都是生动的例证。


2.明中后期皇帝不理政事,使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宦官先后专权,政治局势更加混乱.

3.宦官专权,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经济剥削加重,加上天灾不断,农民被迫起义,推翻了明朝的腐朽统治。

《廿二史札记》卷三三“明内阁首辅之权最重”条:“人主不亲政事,故事权下移,长君在御,尚以票拟归内阁,至荒主童昏,则地近者权益专,而阁臣亦听命矣”。“明代首辅权虽重, 而司礼监制权又在首辅上。”


英宗 王振 司礼太监 1435-1449

曹吉祥 司礼太监 1457-1461

门达 锦衣卫指挥使 1463

宪宗 汪直 西厂提督太监 1477-1483

孝宗 李广 太监 1488-1498

武宗 刘瑾 司礼太监 1506-1510


钱宁 锦衣卫指挥使 1513-1521

神宗 冯保 司礼太监 1572-1582

矿监、税监 1583-1620

熹宗 魏忠贤 司礼太监 1620-1627

毅宗 曹化淳 司礼太监 1628-1644

明代宦官掌握东、西厂和锦衣卫,是明朝特务政治的代表,是其得以专权一因。
大家觉得是不是这样呢?

首先,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宦官这种特殊的群体,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太监”。他们其 实并不是一种官职,而是一批专门侍奉皇帝和其他皇室成员的特殊奴仆。东汉以后,所有的宦官都用阉人来充当。

自古以来,历代皇朝都禁止宦官参与或干涉国家大事,但事实上,由于宦官与皇帝和皇室成员十分接近,关系密切,所以常常能窃取某些权力。

特别是在一些朝代的末年皇帝昏庸的时候,例如东汉、唐朝末年就都曾经出现过宦官专权的现象,而到了明代,宦官专权现象变得尤为严重。

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在皇宫内携刻铁牌,规定宦官不得读书识字,不得干预朝廷政事,对宦官控制很严。

可是,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权时,却是得到宫内太监提供的情报才成功的,所以,朱棣称帝后,开始重用太监,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 军等军政大权,如“七下西洋”的郑和就是内官监太监。

为了清除建文帝的余党,朱棣还设立了特务机构——东厂,由亲信太监掌管,专门缉拿“要犯”。东厂只对皇帝负责,不必经 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在当时,皇帝还亲自掌管朝政,宦官尚且不敢擅权。

明代的宦官专权,大约始于明英宗正统年间。英宗当皇帝时年仅9岁,不懂国事,因而越来越宠信太监王振,使得王振的权势日益增大,飞扬跋扈,不可抑制。王振假借皇帝的意旨,控制了朝廷上下,连英宗也时常被他所左右,从此开了宦官干政之端。

明英宗还授权太监审理囚犯,宦官从此又插手司法。后来,由皇帝批准,精锐的京军“团营”又归太监节制,从而开了宦官总领京军的先例。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间,刘瑾等8个宦官勾结成 伙,人称“八虎”。他们与一些大臣结成阉党,几乎控制了整个朝廷,发号施令,权擅天下。

就这样,明代宦官专权的局面一步步地形成,并发展成了明代政治上的一大“毒瘤”。因为太监这种人毕竟是身体有缺,导致心理不健全,思想扭曲,他们做出的政策也就不可避免的比较极端,严重的危害到了当时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的进步!

因为私礼监批红制度

明代是内阁票拟,对一件事情提供应对方案,但也只是建议,决策权在于皇帝,而皇帝又没时间处理所有的文件,就秉笔太监代笔,把内阁的建议抄一遍,或者稍微修改一下。再由掌印太监盖印,发回内阁拟旨。

这个过程中,皇帝若是不勤勉,或者宦官有弄权的心思,那么就很容易在批红的时候做手脚。而皇帝又不勤政,那么内阁只能遵守,因为批红是皇帝赋予的权力,内阁不敢不执行。由此,便有了天启皇帝做木工,魏忠贤专权的事情发生。

大臣无法限制宦官

明朝撤了宰相,虽有内阁,缺也只有建议的权力,内阁首辅也无法牵制宦官,原本设立司礼监就是为了牵制内阁,却赋予了司礼监过大的权力。内阁无法和司礼监抗衡。

秉笔太监掌管东厂

这是定制,东厂耳目众多,监察官员,可以快速获得消息,东厂滥用私刑,而且残忍。文官们惧怕,就算想弹劾宦官,要么被东厂提前知道了,要么也被宦官压下,皇帝看不到。

总结一下

主要就是皇帝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而一旦皇帝不勤政了,很多权力就放给了宦官。其实宦官也是代行皇权。因为皇帝觉得宦官不可能造反,所以更加放心。在这种情况下,宦官虽然可以专权,但是想换个掌印和秉笔太监也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其本质是狐假虎威,还是皇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