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三公分别是指谁 东汉末年的三公是哪些人物

历史网 2024-07-10用户投稿

目录导航:

  1. 东汉末年的三公分别是指谁
  2. 东汉末年的位比三公是什么意思
  3. 后汉时期三公
  4. 唐朝中央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司空和什么?求解答
  5. 东汉三公指什么
  6. 袁绍四世三公,四世三公分别指什么
  7. 东汉末期的三公,八顾,八表,八俊,八厨分别是谁
  8. 三公分别指什么
  9. 三公分别指什么
  10. 春秋三公是哪三公
东汉末年的三公分别是指谁

文中所指三公并非指某三个人 而是指 太尉、司徒、司空。

给个时期朝代的三公所指各有不同。宋朝以后大都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将太师、太傅、太保特称三师,以正其名。然非道德崇重则不居其位,无其人则阙之,故后世历代多以为赠官。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吴设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其中上大将军位在大将军之上,大司马之下。

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位次上公。三公师长百僚,名义上为最高官职,其实并无实际权力。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经师为之,以宣扬经术治国的理念。其实不过是政治花瓶而已。皇帝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所以往往要为很小的差错承担非常严重的责任,以示高节。

例如: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依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论失仪,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

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严厉、苛刻,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自杀。之后,欧阳歙、戴涉相继任大司徒,下场都是论罪下狱、被处死。

三公之名,古已有之。西汉早期,朝中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位高官,故有人称其为“三公”。这就是关于“三公”最早的解释。

丞相,有时称“相国”,乃汉朝承秦而置。秩万石,“金印紫绶”,地位最高,为汉初第一高官。“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几乎无所不统,权力也最大。

根据《后汉书·百官志》的记载,丞相府中有“百官朝会殿”,皇帝与其议论国家大事,还要亲临其殿。除此之外,丞相还执掌全国的行政事务以及官吏的考核任免大权。

这种局面一直到了汉武帝才有所变化:武帝初年,外戚田蚡为丞相,他凭借皇帝舅舅的身份不断扩大丞相的用人之权,引起汉武帝的不满。

此后,武帝以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机密大事,分割丞相手中的权力。所以自武帝之后,丞相虽然名义上仍是百官之首,但实际权力已大大削弱。到了汉哀帝时,丞相更名为“大司徒”,地位在大司马之下,为第二位高官。

东汉末年的位比三公是什么意思

位比三公,讲地位堪比三公的地位。不过没听到过这句,是讲董卓还是曹操,董卓应该是居三公之上。三公是国古代朝廷中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多个朝代都有这个称谓,不过各个朝代的三公又不一样。周代 司马、司徒、司空。一说(太傅、太师、太保)秦不设三公。西汉初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但不常置。

后汉时期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唐朝中央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司徒,司空和什么?求解答

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

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

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从武帝时起,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被称为三公.汉武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汉光武帝虽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位在三公上.

东汉末年,董卓自任太师、相国,居三公之上.建安十三年( 208),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且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200年之久的三公制 ,至此遂告终止.曹魏建国,重新恢复三公之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

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东汉三公指什么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继承了西汉的体制,仍然设置“三公”,分别为大司马、大司徒和大司空。

东汉时期的三公指的是太尉、司空、司徒这三个职位。其中太尉相当于天下兵马大元帅,司空相当于丞相,司徒相当于财政部长,三公无论是权利还是地位都是很大的。

东汉三公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这官职从西汉时期就有了,权利很大,到了东汉时期,刘秀为了削弱司马的权利用太尉代替了司马,这就形成了太尉,司徒,司空。

东汉初年,沿袭了西汉,三公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刘秀在建武27年,刘秀再次弱化三公的权利,加强了尚书的权利(这时候的尚书,可不是明清时候的尚书,此时的尚书只是负责内廷事务,官阶很低),刘秀是直接管理具体事务。

刘秀省掉了大司马,又恢复了太尉。这时候的三公为: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称前面没了大字。权利没那么大了。

东汉时期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太尉执掌兵马,而御史大夫则负责监察百官。后来又改成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袁绍四世三公,四世三公分别指什么

四世三公说的是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其家族世代官居高位,曾连续四代有人坐上了“三公”的高位。

四世分别是袁绍的父亲、爷爷、曾祖以及高祖四代人。

三公是指东汉时期中央朝廷的三个最高官职,分别是司徒,司空和太尉。

东汉末期的三公,八顾,八表,八俊,八厨分别是谁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称郭林宗﹑宗慈﹑巴肃﹑夏馥﹑范滂﹑尹勋﹑蔡衍﹑羊陟等八人为八顾·

三公分别指什么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和官位称呼,但都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1、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2、西汉时期,三公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3、东汉时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

4、秦朝时期,指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5、明清时期,三公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分别指什么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和官位称呼,但都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1、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2、西汉时期,三公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3、东汉时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

4、秦朝时期,指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5、明清时期,三公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另外,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三公说的都是秦朝秦始皇时期在想李斯创建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

春秋三公是哪三公

“三公”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解释和官位称呼,但都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1、西周时期,类似于三公的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

2、西汉时期,三公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3、东汉时期,指的是太尉、司徒、司空。

4、秦朝时期,指的是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5、明清时期,三公变成了太师、太傅、太保。

扩展资料:

另外,在没有特指的情况下,三公说的都是秦朝秦始皇时期在想李斯创建的三公九卿制度中的三公。

其中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禄最高,掌佐天子,日理万机。丞相具有选拔官吏、弹劾百官和执行诛罚的权力,同时还拥有主管郡国上计考课、总领百官朝议奏事和封驳皇帝诏令的权力。凡是各方面的大事,往往都是由皇帝委托丞相召集百官集议,再由皇帝和丞相共同决策。

太尉是超总仅次于陈翔的官职,专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为最高的武官职位,秩奉万石。官吏主要分为长史和主薄。

御史大夫的职位是副丞相的职权,是作为丞相的助手。只要职责是对包括丞相在内的百官公卿的一切行政活动进行监察。处于三公中的最低地位。

三吏,汉语词语,是指三公;三卿。

出处

《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於三吏。”

杜预 注:“三吏,三公也。三公者,天子之吏也。”

北齐 杜弼 《檄梁文》:“位此三吏,邑啟千社。”

《逸周书·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於大庭。”

孔晁 注:“三吏,三卿也。”

周朝三公”是指:太师、太傅以及太保。秦朝、西汉时候,改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西汉末至东汉初期演变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改为太尉、司徒、司空。后来,魏、晋、宋、齐、梁、陈等皆沿用以太尉、司徒、司空作为“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