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墙的历史变迁
历史网 2024-07-14用户投稿
西安城墙是明朝的建筑,至今存在西安市。西安城墙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修建的,明代历代君王加以修缮,清朝皇帝对西安城墙也很重视,可惜在辛亥革命中安远门城楼在战火中被毁。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经济衰败,当时的西安城也破旧不堪。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民国时期的地方当局为保护城墙,也做过一些必要的修护工作,为日后大规模修缮起到了积极作用。
早在明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建议。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率军从山西渡河入陕,元守将遁逃,徐达占领奉元城。不久,明朝廷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这就是西安得名的开始。
全国统一后,朱元璋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洪武七年(1374年),西安城墙开始正式筑城,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完工。
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非常重视西安的地位,御史胡子祺曾上书请求迁都西安,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元璋派皇太子朱标巡视西安 [20] ,并封次子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
当时,明朝筑城风气非常盛行,中国保存下来的许多大中小城市的城墙,大多是那时建造的,至今在关中民间尚流传着:“汉冢唐塔猪(朱)打圈”的俗语。西安明城墙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的基础上扩建起来。据文献记载,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墙和南墙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墙而增修加长,东墙和北墙是扩大新建的。
秦王府城的选址决定了西安城拓展的方向。明初在宋元老城东北隅兴建秦王府,基于“秦用陕西台治”的营建指导原则,其北面与东面充分利用了元奉元路城的城墙和护城河,以减少工程量。这一选址基本上就决定了城市的拓展方向,其目的就在于大城将秦王府环护起来,而如何将秦王府置于近似城市中心的考虑则决定了城市向东、北扩建的具体规模。
明西安城最终形成以秦王府为中心,两城相套的格局。明秦王府城或称秦藩城,又称秦王府,是明代秦王在西安的王宫府城。秦王府城城墙分内外两重,形制均呈南北纵长方形。西安府城内除了秦王府外,尚有多处郡王、将军府,连同各类官衙,占去城内大部分面积,其余尚错杂分布有一些寺庙、道观及学校、商铺。为适应商贸发展的需要,至明朝后期在东、西、南、北门外己都建有关城。
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城墙外壁和顶面砌了青砖,使土城第一次变成砖城。
明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陕西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土城墙。有四个城门:东为长乐门,西为安定门,南为永宁门,北为安远门。每门门楼有三重:闸楼、箭楼、正楼。闸楼在外,箭楼在中,正楼在里,箭楼与正楼之间的围墙为瓮城。整个城墙构成一个严密的防御体系,城外有宽阔的护城河。
历经了朝代更迭饱受战火蹂躏,古长安城的城门几经损毁和修复。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由长乐门(东门)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悬在城门上的“长乐门”匾额对身边将士说:“若让皇帝长乐百姓就要长苦了。”部下一听此言点火烧毁了长乐门城楼,直到清代又重新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