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的历史沿革

历史网 2024-08-23用户投稿

苏州云岩寺塔位于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山上,俗称虎丘塔,有“先见虎丘塔,后见苏州城”之说。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苏州云岩寺塔为唐末、五代江南仿木楼阁式多层砖石塔的典型代表,为现存江南仿木楼阁式塔年代较早者,代表了早期仿木砖石塔的形式特征,其样式特征为独特的江南仿木楼阁式塔系样式,是江南楼阁式塔演变过程中的活化石。

1961年3月4日,苏州云岩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苏州云岩寺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落成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

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至清咸丰十年(1860年),苏州云岩寺塔经过七次火灾,外面的木构部分如塔檐、木制斗栱等均已烧毁,对砖体塔身影响不大。

苏州云岩寺塔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进行修缮。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苏州云岩寺塔第七层被拆除重建,此层位置略向倾斜的反方向移动,意在改变重心,纠正偏斜。其外观上与其它六层不同。

清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天国攻占苏州,纵火焚烧。

1956年,苏州云岩寺塔进行大修,从顶层至一层,用三道钢筋混凝土箍加固,楼面用十字钢筋拉牢,全面对塔身损坏部分进行了维修,使开裂的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1977年,江苏省和苏州市文化主管部门发现苏州云岩寺塔的东北角,因倾斜不断加剧,向北偏东方向倾斜2.54米。

1978年,苏州市成立修缮工程指挥部,提出苏州云岩寺塔加固工程的方案,于1981年12月动工,对塔的基部进行加固,1986年维修工程全部完工,从根本上消除了塔体的沉降和倾斜的危险。

2010年,苏州云岩寺塔倾斜比较严重,经测量塔体中心线偏离铅垂线的角度为3°59′,堪称中国第一斜塔。

建筑特色

结构

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48.2米。塔身由外壁、退廊、塔心三部分组成。因年久,木檐和塔顶铁刹已经毁坏,现存主要是砖砌部分。因地基不均衡沉降等原因,塔顶逐渐偏心已达2.34米以上。

苏州云岩寺塔塔身、平座等均为砖砌,外檐为砖木混合结构。外壁每层转角处都砌成圆柱形,每面又以檐柱划分为三间,当中一间是塔门,左右两间是砖砌直棂窗。柱顶搭横额,上置斗栱,承托着腰部的塔檐,再上面是斗栱和平座栏杆。

外壁塔门至回廊有一走道;廊以内是塔心,八角形,东西南北四面开门;从塔门经过走道走入塔的中央,小室平面除第二第七是八角形外,其他皆方形。塔内各层顶部用大小如何使苏州云岩寺塔不再继续倾斜塔心塔心方室回廊外壁倚柱檐柱倚柱走道走道上不同的斗栱和砖块挑叠砌成长方形、方形、八角形藻井。

苏州云岩寺塔的砖砌部分多模仿木结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块,除砖砌塔壁外,其它构件如圆柱、额枋、壶门、直棂窗、斗拱等也都用砖烧制,以石灰拌泥沙砌成,在灰缝中插入竹钉,竹钉上粗下锐,帽头绕麻丝,用它拉紧灰泥和砖面的粉刷,同时也加强了灰缝的抗压力。

苏州云岩寺塔所用木材较少,除了塔檐的角梁是木制外,在塔心砖壁和外壁转角处亦发现有木骨连接,并延伸至斗栱,木骨藏于砖体内部。

特点

苏州云岩寺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采用双层套筒结构,木梯设在两层套筒之间的回廊里。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形成微微膨出的曲线轮廓,造型优美。

苏州云岩寺塔是一座斜塔,向北东方向倾斜。据初步测量,塔顶已偏离底层中心约8米多。导致倾斜的原因,根据现在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初步分析,主要是由于塔基的不均匀沉降所致。由于苏州云岩寺塔是建造在一个南高北低的斜坡上,北面填土较多,南面填土较少,厚薄不一样,受压后收缩程度也不同,造成塔基不均匀沉降,而使塔身向沉降的方向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