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龙到底长什么样子

历史网 2024-11-14用户投稿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据《山海经》中记载,烛龙长千里,居住在章尾山。

烛龙是人面蛇身(一说为龙身)的神,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睁开眼就为白天。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能呼风唤雨。

人物形象

烛龙是人脸龙身的神,红色的皮肤,住在北方极寒之地,身长千里,睁开眼就为白昼,闭上眼则为夜晚,吹气为冬天,呼气为夏天,能呼风唤雨。

古代文献中关于烛龙形象的文字描述,主要有三种,分别出自《山海经》、《淮南子》和郭璞的《山海经注》。三种说法均为人首龙身,大同小异。

《淮南子》:“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郭璞《山海经注》:“《淮南子》曰:(烛龙)龙身一足。”

人物定位

《山海经》:“有女和月母之国。有人名曰鹓……是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闲出没,司其短长”,“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司掌日月以及白昼、黑夜时间长短的鹓,和总司日月星辰的颛顼之子——噎,可以说是烛龙的上司和主人了。

王逸认为烛龙只是寻常的龙,注注《楚辞》“日安不到,烛龙何照”一句,说:“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无独有偶,郭璞注《山海经》时,也同样如此认为,引《诗含神雾》说:“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往照天门中也。此所谓“烛阴”也”。

而在《后汉书》中,也有“征烛龙令执炬兮,过钟山而中休”,烛龙被神人征召,要手执火炬,直到到了钟山,才能稍作休息。

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中“是谓烛龙”,到汉以后的各类神话典籍,如上述王逸所撰《楚辞章句》、郭璞所著《山海经注》,也如王晫所撰《龙经》,都称烛龙为龙,同时在《山海经》中烛龙也是钟山山神。但在明代《说郛》中烛龙却是成为了太阳的象征,可以见到明清之时,烛龙的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而在明代,烛龙紧追应龙其后,也成为了皇家的祭祀对象,号神烈山之神,位享地祇坛,与五岳、五镇等众多山神同列,与顺天佑畿辅时的应龙神一样并非是单纯的异兽,或是纯粹的龙种,而是兼具多种神格的龙中之神。

名义由来

烛龙为什么叫烛龙、烛阴,郭璞、王逸等古人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山海经校注》:“炬,可以照明,为烛”、“烛照九阴之幽隐,烛龙之称烛阴,盖以此矣”。

史书记载

上古时期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同《山海经·海外北经》云: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战国时《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汉代王逸注解《楚辞》此句说:天西北有幽冥无日之国,有龙衔烛而照之也。认为烛龙凭借火烛,照耀西北幽冥国度。

无独有偶,晋代郭璞注《大荒北经》烛龙引《诗含神雾》:天不足西北,无有阴阳消息,故有龙衔火精以照天门中。现代神话学家袁珂疑王逸所谓“烛”,即此“火精”。

汉代《淮南子·地形训》载:“烛龙在雁门北,蔽於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明代《说郛》曰:太阳顺四方之气,古圣曰烛龙。行东时肃清,行西时温,行南时大,行北时严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