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受难曲》作品简介

历史网 2024-11-16用户投稿

巴赫1722-1723年冬季在莱比锡创作了这部《约翰受难曲》(BWV245)。也许是在次年(1724)受难节,在莱比锡大教堂首演。全部歌词引用《约翰福音》第十八及第十九章所记载耶稣受难的情节,但其中少量插入一些《马太福音》的词句和布罗克斯的诗句。

全曲中的宣叙调(咏唱《圣经》中的词句的人)是有男高音演唱,风琴伴奏。个人如耶稣所说的话由男低音延长,也是风琴伴奏的宣叙调。

群众的话语则有合唱演唱,乐队伴奏。为了表达对某些个人,包括耶稣所说的话的反应,巴赫另选用一些词句,写成咏叹调,以各种声部,如男高,男低,女高,女低来演唱。

在全曲中巴赫选用了11首众赞歌,歌词全是巴赫自己编写的;咏叹调则是以布罗克斯的诗剧为蓝本,但仅为蓝本,并无一句照抄,甚至韵脚也改变了。

不过巴赫却从波斯切尔所作的《约翰受难曲》中,引用过一些字句。全曲共分两部分:大小68段。1-20为第一部分,21-68为第二部分,演唱时,中间是牧师的讲道。

《马太受难曲》的最后一首是表示人类对耶稣基督受难的痛苦与悲伤,在此气氛中结束全曲。而《约翰受难曲》的终曲则是祈求上帝差遣天使,在我们生命将终了时,接收我们的灵魂,使我们能看到上帝的荣耀。《约翰受难曲》的主题是“基督在拯救中所得到的胜利”,而《马太受难曲》的主题则是“沉思人类所得到的拯救”。

耶稣在十字架上最后一句话是“成了”。

巴赫在《约翰受难曲》中,为表示基督已经为人类牺牲,“成了”这一句编成女低音独唱(第五十八段“成了,成了”),开始时速度缓慢,清楚地唱出“成了,成了!一切受感动的灵魂可以安息了”;中间突然速度加快,女低又唱出“犹太的英雄战斗获得了胜利”,全部有弦乐合奏并伴以低音大管,用以描绘耶稣从死亡中得到的胜利。

《约翰受难曲》的最后一段,第六十八段,巴赫原来是要安排一首合唱曲作为终曲,但后来还是以他喜爱的一首众赞歌来结束全曲。

这首“上主啊!当我的肉体生命将要完结时,请你差遣你的天使,将我灵魂接入天堂……使我将来能够看到你的荣耀”,全曲最后在辉煌的和声中结束。

作者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31日~1750年7月28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的埃森纳赫,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

1700年,赴吕内堡,进入米歇尔学校唱诗班学习。1703年至1707年,先后在阿恩施塔特和米尔豪森任职。1708年,到魏玛任宫廷教堂管风琴师;在职的9年期间,创作了大量的管风琴曲与康塔塔,并钻研法国古钢琴音乐与意大利弦乐作品。

1717年,转而受聘于科腾,在列奥波德亲王府邸担任宫廷乐长和键盘演奏家;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的世俗器乐作品,如小提琴协奏曲、各类奏鸣曲、组曲、创意曲、《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集。

1723年,赴莱比锡,在该城工作的27年时间里,任圣托马斯教堂合唱指挥和音乐总监等职;在此期间,创作了其重要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包括《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以及康塔塔、经文歌、圣母颂歌等。1749年,视力减退,后双目失明。1750年7月28日,巴赫在莱比锡逝世,享年65岁。

巴赫的音乐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因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故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