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皮影简介
历史网 2024-11-28用户投稿
关中皮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剧艺术形式之一。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皮影戏最早诞生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兴起于北宋。又称羊皮戏,俗称人头戏,影子戏,发祥于中国陕西。
陕西关中皮影在全国久负盛名,除了表演时豪迈、厚劲、高亢的唱腔外,皮影还制作精美,引人入胜。关中皮影刻绘善于动用冼炼的轮廓造型,夸张的装饰纹样,疏密相间、虚实有致的手法,精致缜密的雕镂功夫,以表达剧中人物的相貌、身份、衣着和性格,达到形神兼备,深刻感人。
定义
皮影又称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具戏之一,通过灯光把雕刻精巧的皮影人映照在屏幕上,由艺人们在幕后操动影人,伴以音乐和歌唱,是一种深受人民欢迎的古老而又是奇特的戏曲艺术。皮影在陕西又叫“影戏”、“影子戏”,几乎遍及陕北、陕南及关中各地。陕西皮影有东、西、南三路,影人形制大小和表演唱腔均不一样。
东路一派主要在咸阳以东、华县、华阴、渭南、大荔一带,以碗碗腔皮影为代表。其影人形制小巧、约28厘米左右、男性角色多豹头深目、女性角色则妖媚秀丽。西路一派分布在咸阳以西的宝鸡、陇县一带。以弦板腔皮为代表。影人形制较大,约40厘米头脸多刻通天鼻梁。南路一派皮影,其影人形制介乎东西路之间,一般约24厘米左右。
特点
中国皮影始于西汉,如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经历代相传,成为具有鲜明的传统特色,饱含乡土气息的艺术品。它符合百姓的审美情趣,深为大众喜爱。
史学大师顾颉刚经缜密研究后认为“中国皮影之发源地为陕西”。陕西皮影得益于关中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滋养,风格独特,名冠全国,是难得的原生态乡土艺术珍品,深为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喜爱。
《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环佩姗姗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汉武帝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妇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制作
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影人成形上戏,有许多工艺技巧。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个基本步骤。皮影的艺术创意汲取了中国汉代帛画、画像石、画像砖和唐、宋寺院壁画之手法与风格。
皮影的制作十分精细,影子的材料选料讲究,用上好的驴皮或牛皮在水中泡软后,经过泡制,使其光滑透明,然后精心雕刻,涂上艳丽的色彩。人物、动物等均刻成侧影,干透后刷上桐油。四肢、头部可动,用细长很支掉牵制表演。
表演
演出时,用一块白纱布作屏幕(屏幕大小根据场地而定,基本像小电影的银幕),操作皮影者站在屏幕下,把皮影贴到屏幕上,灯光从背后打出,观众坐在相对灯光方向观看。皮影戏以秦腔为主,演唱者和操纵者配合默契。表演技术娴熟的,关中人称其为“把式”,一手拿两个甚至三个皮影,厮杀、对打,套路不乱,令人眼花缭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