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幽琴的故事

历史网 2024-12-22用户投稿

独幽琴,灵机式,唐代古琴,桐木,背面龙池上刻有“独幽”,明末清初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现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唐琴独幽,是古代十大名琴之一,享誉至今,一直是名琴当中的翘楚。

独幽琴”造于晚唐,琴式为“凤嗉式”,通长120.4公分、琴额宽20公分、琴尾宽15公分,因为制作相当标准而被视为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

琴面黑红相间漆,梅花断纹与蛇腹断纹交织,背面牛毛断纹。龙池上方刻“独幽”,池内有“太和丁未”四字(即唐文宗元年,公元827年)。背后凤沼有“玉振”印章,琴尾有民国湖南琴家李静(伯仁)题款。琴身显现5种断纹,尤其是罕见的“梅花断”,显示出这把古琴悠久的历史。虽然经历1000多年岁月洗礼,依然可以弹奏出动人音乐。

此琴于明末清初为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王船山)所用。民国著名琴家李静以千金购得这把传世名琴,并请到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20世纪50年代归湖南省文管会,195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被誉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的古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距今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它是继昆曲后中国第二项入选“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高雅艺术。

一张名为“独幽”的唐代古琴在湖南省博物馆展柜里静静地躺着,似在寻觅千年知音。该琴通长120.4厘米,琴式为灵机式,琴面黑红相间。由于年代久远,依稀可见琴身已有些斑驳,出现了断纹。琴龙池上还刻有其名“独幽”和制作年代“太和丁未”(公元827年);琴尾刻有近代琴家李静的题款。

“中国现存的唐代古琴不到20张,张张都是珍品。这张独幽琴更被近代著名琴家杨宗稷称之为‘鸿宝’,是目前鉴定唐琴的三大标准器之一,价值不菲。”湖南省古琴协会会长叶汉声告诉中新社记者,独幽琴之所以被称为“鸿宝”,一是因它身为唐琴的尊贵出身,另一原因就是它与湖南人王船山的奇缘。

琴家李静曾记载,独幽琴本为王船山所收藏和使用,王船山过世后,其居住的湘西草堂日渐荒凉,只有断弦的独幽琴满是灰尘地挂在墙上。一日天下大雨,湘西草堂的墙抵不住风雨轰然倒塌,只有独幽琴所处的那面墙依然屹立不倒,众人感到非常惊讶。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藏过独幽。王夫之,生于1619年,卒于1692年,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被世人称为“船山先生”。在石船山上,王夫之搭筑“湘西草堂”。传说他住在湘西草堂时,常看到庭院地底发出一道碧光,阴雨天时特别明亮。有一天,他顺着碧光出现的地方挖下去,掘地数尺后看到一个石匣子,打开匣子,里面出现一个用锦绣罗缎织就的套子,其中装着一个3尺多长的物件,细看之下,竟是张古琴——正是失去踪迹几百年的独幽。来历如此不凡,王夫之因此将其珍藏于拱璧之间。他的诗文集中有一首《九昭》,提到此琴。诗云:“附云门之青瑟兮,悼倾耳之独幽,改繁声以申悲兮,介师延而相将。”寥寥数句,勾勒出他晚年著书立说时以琴为伴的场景。

民国时期,独幽被湖南琴家李静珍藏。李静在天津的居处有一个“独幽琴室”,足以看出他对此琴的重视程度。据说,李静以千金购得这张传世名琴,并请了他的师傅、民国古琴第一人杨宗稷题诗。诗有四句:一声长啸四山青,独坐幽里万籁沉。不是船山留手泽,谁侍玉振太和琴。

1948年,李静与友人外出,偶遇湖南名流周鳌山等人。周鳌山手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回家后,李静写下日记:“周氏出王船山手钞噩书见示,匀秀刚健,有如其人,惜未能罗致伴吾独幽也。”周鳌山那里有王夫之的真迹,可惜我不能搜罗来和我的独幽作伴啊。

20世纪50年代,独幽归入湖南省文管会,1954年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

名琴与名士,总是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历经沧桑的独幽,永远不会缺少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