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来源:瓦良格号军舰的百年故事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瓦良格人。
“瓦良格”号的名字来自于俄罗斯的历史。大名鼎鼎的维京海盗不仅在大西洋两岸打家劫舍,还沿内河向温暖富庶的南方拓展势力范围,曾打通斯堪迪纳维亚到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的水上通道,尤其是伏尔加河到里海和第聂伯河到黑海的两条水道。在今天的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维京人被称为瓦良格人,其中一支称为罗斯人,这就是俄罗斯人的起源。瓦良格人不仅善于航海和贸易,还骁勇善战,挥舞战斧冲锋陷阵的大胡子莽汉成为瓦良格人的标志形象,瓦良格近卫军还成为拜占庭帝国的精锐雇佣军。
19世纪同名巡防舰“瓦良格”号。
由于瓦良格这个名字的特殊含义,俄罗斯海军历史上有四艘“瓦良格”号。第一艘“瓦良格”号是 1899 年下水的巡洋舰,这艘在美国费城建造的巡洋舰在 1901 年 1 月 2 日加入沙俄海军。在 1904 年的日俄战争中,“瓦良格”号在朝鲜仁川被困,舰长鲁德涅夫下令突围,但面临强敌突围不成,舰上官兵死伤近半后不得不撤回港内,然后自沉。鲁德涅夫在1907年还为此获得日本勋章,以嘉奖他的英勇,不过鲁德涅夫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佩戴过这枚敌人授予的勋章。1907 年,日本把“瓦良格”号打捞起来,修复后命名为“宗谷”号,加入日本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俄同为协约国,算盟军了,1916 年 4 月 4 日,“宗谷”号在海参威归还沙俄,重新命名为“瓦良格”号。十月革命爆发时,“瓦良格”号在英国大修,被英国扣押,1920 年作为废钢铁转卖给德国作为废钢铁拆毁,但在拖往德国的途中,在苏格兰搁浅,1925 年才完全沉没。
2010 年 6 月,“瓦良格”号访问旧金山。
第二艘“瓦良格”号是 1963 年下水的“肯达”级导弹巡洋舰,1965 年开始在太平洋舰队服役,1990 年退役。这是苏联海军的第一代导弹巡洋舰,是苏联海军远洋火力的一次大跃进。第四艘“瓦良格”号是 1983 年 7 月在黑海之滨的“北方尼古拉耶夫”造船厂下水的,这是“光荣”级导弹巡洋舰的三号舰,曾经命名为“红色乌克兰”号,1989 年 10 月 16 日加入太平洋舰队。苏联解体后,曾经好几年处于半抛弃状态,2008 年才完成大修,重新服役。2009 年,“瓦良格”号访问中国,参加中国海军建军 60 周年纪念活动。2010 年 6 月,“瓦良格”号访问旧金山,这是俄罗斯海军舰艇 147 年后重返旧金山。
2001 年 11 月,“瓦良格”号被拖至伊斯坦布尔,准备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
但中国人最熟悉的“瓦良格”号是第三艘。这是苏联海军第一级常规起落航母“库兹涅佐夫”级的二号舰。在 1985 年 12 月 6 日在黑海之滨“南方尼古拉耶夫”造船厂铺龙骨的时候,这还是“里加”号。1988 年 12 月 4 日下水的时候,已经改名“瓦良格”号了。苏联解体后,“瓦良格”号的建造被搁置,所有权也移交乌克兰。1998 年被拍卖的时候,“瓦良格”号已经安装的主要设备被拆除,中国以 2,000 万美元的价格买了下来,但这是一艘没有动力、缺乏船舵、无法操纵的空壳子,因此在拖带穿越水流湍急、航道狭窄、两岸人烟密集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时候,还很费了一番周折。
“瓦良格”号被拖带到中国后,一直停靠在大连。近年来,网上不断流传“瓦良格”号修复和改装的图片和消息。“瓦良格”号在中国海军的地位、战术使用和中国海军的未来战略成为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瓦良格”号必须修复,并按照中国海军的要求改造。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任务。
停靠在大连的“瓦良格”号。
“瓦良格”号落户中国的时候,是一艘空壳子,连起码的自航能力都没有,更谈不上电子系统和武器装备。要从这样一个起点开始修复,这是对没有研制航母经验的中国造船工业的巨大挑战,当然也是巨大的机会。坊间一直流传中国从乌克兰获得了“瓦良格”号的全套图纸和设计资料,有人就开始遐想,既然有了全套图纸和资料,就可以容易地修复“瓦良格”号,安装所有缺失的设备,可以很快形成战斗力。但事情不那么简单。
修复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按照原设计,使用原配套设备和原规格材料,将破损或者缺失的系统和构件修复,这将使“瓦良格”号恢复原设计性能;二是趁修复的机会,结合最新技术和适合的代用技术,实际上在修复的过程中同时完成升级。
第一个路子相对简单,但对于中国依然是困难重重。即使中国从乌克兰得到了“瓦良格”号的全套图纸和设计资料,也不能排除有很多关键资料缺失。乌克兰自己的资料到底有多全就是一个很大的问号。俄罗斯在为印度改装“戈尔什科夫”号的过程中,大量遇到图纸和资料缺失或对不上的问题,严重影响改装的进度。沈飞在苏-27 的引进生产中,也遇到过类似问题,以至于沈飞被迫在几个车间的地面上,把所有对不上的部件摊开,把俄罗斯专家招来一个一个核对,迫使俄罗斯方面承认问题,用了一年多时间,更改了超过一半的图纸和超过 80% 的工装,才使引进生产得以继续。这还是现在还在生产中的苏-27,而不是已经停产 20 年的老产品。这不一定是俄罗斯方面故意捣鬼,更可能是设计局提供的资料版本落后于生产线的实际,而引进套件是从共青团城的生产线上按照最新标准生产的。苏联技术传统对于图纸资料的完整性和精确性向来比较散漫,尤其对原始设计完成后的改动所涉及的图纸和技术资料更新比较“自由主义”,只有当事人对更改的原因、过程、结果比较清楚,换了一个人,可能就两眼一摸黑了。这个问题在苏联解体导致技术队伍流散以后更加严重。 “瓦良格”号的图纸资料和船坞里的实际脱节将不奇怪,而中国想把专家招来都无从入手。
即使不算舰体本身资料缺失问题,从造船厂角度来说,除非在本厂建造,否则关键系统(如雷达、战斗管理、动力、升降机、舰载武器)只有安装尺寸、重量、配套系统等衔接方面的数据和图纸,并没有也不需要有分系统、部件到元器件水平的设计和制造相关的图纸和技术资料,而这些资料是按原样恢复“瓦良格”号的关键。
“库兹涅佐夫”飞行甲板下安装的 12 管垂直发射的 P-700 远程反舰导弹。
“瓦良格”号在乌克兰停工是由于苏联解体,所以未完成部分不仅设备没有到货,连重新订货都不可能。即使中国引进配套系统没有政治上的障碍,相关工厂也不一定有能力继续供货,事实上连这些工厂是否还存在都成问题。已经完成但被拆除的部分更加不可能,部分关键系统已经装舰但在被拖往中国前被拆除,这个事实本身就说明了俄罗斯和乌克兰当局不愿意这些技术流到中国。这样,修复的工作量就扩大到配套系统,需要重复整个建造“瓦良格”号的军工基础,工作量很大,而且和中国已有的军工体系平行。唯一合理的做法是不拘泥于原设计,大量使用中国技术和设备。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瓦良格”号的时代。这是苏联 80 年代的技术水平,从姐妹舰“库兹涅佐夫”号的情况来看,直接复原的“瓦良格”号的话,技术上将严重落后,尤其是电子技术。不管是雷达还是战斗管理,“库兹涅佐夫”号的水平不超过 60-70 年代美国水平,这是不可接受的。另外,“瓦良格”号和“库兹涅佐夫”号一样,计划在飞行甲板下安装 12 管垂直发射的 P-700(北约代号 SS-N-19)远程反舰导弹和 24 管垂直发射的 3K95(北约代号 SA-N-9)防空导弹(总备弹 192 枚),这些不是中国海军的标准装备,中国也没有计划引进。航母装备重型导弹火力是苏联海军的独特做法,中国海军并不认同,但把这些空间转用于其它舰载系统或者更多的机库空间的话,就远远不是简单修复所能做到的了。
歼15舰载机在试飞。
“瓦良格”号是中国第一次修建航母,不管考虑如何周全,肯定在实际过程中会有遗憾,或者有更有潜力但尚未成熟的新技术来不及装用,需要在修复过程中就预留升级余地。“瓦良格”号是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但不会是唯一一艘航母,中国将建造更多更好的航母。“瓦良格”号改装、升级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基础,而简单修复就获益不多。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瓦良格”号的修复只能走第二条道路,也就是说,大量采用中国技术、材料和系统,在修复的过程中,实际上重新设计,全面改装和升级,使之符合中国海军的需要。但第二条路的艰难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不仅需要吃透“瓦良格”号的原设计和建造,还需要改进、升级和整合大量全新技术。
改进、升级的基础是深度掌握原设计基础和设计思维过程,不光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才谈得上改装和升级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瓦良格”号的设计是根据苏联海军的战术需要确定的。假象作战海区、假象作战对象、飞机起飞重量、飞机出动强度、甲板上飞机停放数量、甲板上作业方式、机库内飞机停放数量、机库内作业方式、维修区安排、生活区安排、指挥区安排、舰载武器的种类、数量和位置、飞行控制要求、舰载武器火力控制要求、护航舰队的指挥和协调要求等一系列设计基础需要按照中国海军的要求重新确认,结果可能会对“瓦良格”号的设计有所调整。
取消重型反舰和防空导弹后,甲板下和舰桥前后的空间需要重新划分,甲板结构也要重新做过。中国海军